用「生態秩序」定位台灣

二戰以後,人類依賴以「國際」概念為核心的話語體系看待自己,貿易稱為「國際貿易」,人才流動稱為「國際移民」,某地區居民想主宰自身命運被稱為「國家獨立」,流離失所的人被稱為「國際難民」。地球,變成一個「國際體系」。

而事實上,人類過去五千年的歷史中,「國際體系」的冒頭才不過是晚近四百年的事,其完工階段,也不過就是近六十年的事。不幸的是,今天地球上還活著的人,大多數以為「國際體系」就是自古以來的天經地義,就像太陽必須從東邊升起。受到了這個思維牢籠的框限,人們的自我存在感、自我尊嚴感,牢牢的係在「國家」這個概念上,忘記了在「國家」之前,地球上的人類還有部落、城邦、聯盟、鬆散帝國等等不同的秩序體,以及這些秩序體蘊涵的不同於今日「國際體系」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

其實,所有不同秩序經驗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生態體系」這個概念。在生態體系下,所有的秩序體,部落、城邦、聯盟、區域帝國、國際,都只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生態競爭及平衡關係的呈現。

台灣應以「生態秩序制衡」為核心

前瞻來看,現存的「國際」生態秩序,已經開始出現疲態,諸如氣候災難、環境災難、人口移動、資源浪費、貨幣金融危機等等威脅人類生存的病症,都不是現下「國際體系」所能解決的,更不用說信息技術、生技、AI即將帶來的全球化劇變。

看清了這點,我們對「台灣應該往哪裡去」這個問題,應該產生新的視角,不用硬往當下不利於台灣的「國際體系」尋求答案。台灣對自身存在的思維,應該回歸到最根本、最樸素的生態秩序層次,想想對自己最有利的生態位置。

換句話說,台灣或許不應該汲汲於追趕上一波生態秩序的末班車,而應該集中心智於搶搭下一波生態秩序的頭班車。

由於世界正在劇變,下一波生態秩序長什麼樣,無人能夠預測。但是可以肯定兩件事:第一,新秩序將在大約三十年內形成,第二,「制衡」將是那場新遊戲的核心技能。

因此,衷心祝願台灣的菁英們,從現在開始,以「生態秩序制衡」為核心概念,將台灣培育成為一個「制衡掛帥」的實力體。這應該是台灣的路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