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想清了? 台灣想清了沒?

郭台銘先生高調、高速參選總統,是個審時度勢想清楚後的決定,還是沒想清楚下的生涯第二春衝動?如果是前者,那麼他「想清楚了」的事情包括哪些?如果是後者,他「沒想清楚」的眉角在哪裡?

不論是哪種情況,他的參選對台灣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理由如下:以他打造事業帝國的高度、深度和份量,(哪怕在國民黨提名賽中未出線)他所「想清楚了」和「還沒想清楚」的那些元素,只要被剝絲抽繭的最終呈現出來,都會令選民更清楚的理解到台灣處境的本質,從而對台灣的方向做出更理智的判斷。

2020的「一個本質,兩條主軸」

多數選民、甚至某些參選人,還未意識到2020的「一個本質,兩條主軸」。本質是:2020台灣大選不是藍綠白大戰,而是美中大戰。最終決定投票傾向的兩條主軸是:1)要做被美國政府保護的小弟,還是做被中共政權綁架的肉票,對自己餘生和後代更讓人安心?2)讓既得利益派(建制派)執政,還是讓非既得利益派(非建制派)執政,對自己比較有利?

先談本質。20年經驗下,美國兩黨已經達到三個共識:1)中共不等於中國;中國大到不能倒,但中共並非強到不能被鬆動;2)中國這個國家必須納入現代國際體系,才對美國和世界有利,途徑就是鬆動中共的一黨專政;3)除了從經濟、金融對中共下手,鬆動一黨專政的最強有力的要素之一,就是「使中國人民意識到台灣是個參考座標」。

談過了「一個本質」,接下論「兩條主軸」。

美國政府對中共,有兩黨共識,中共政權內對美立場,有三派半鬥爭 – 習近平派,江澤民派,李克強、汪洋、胡春華等等出身共青團、立場搖擺但身處壯年的準備接班派,立場尷尬但仍有巨大影響力的王岐山算是半個派。未來兩年內,美國和中共的一切對撞,從經濟到金融到政治到軍事,都不是「國與國」、「政府對政府」的事,而是「A政府對B政權派系」的格局,唯有在此框架下做理解,才能解釋各種貌似詭異的現象。台灣社會,對事態本質的認知,太落後了,在爭辯時,還把「中國」視為一個國家單位,把「中共」視為一個整體政府。

說美國「圍堵中國」,是個錯誤的認知,「圍堵中共」才是美國意圖。無論從戰略地緣還是從政治標竿的角度,台灣都是美國不可放棄之處。基於相反的理由,一黨專政的中共不能放手台灣,得不到也得使台灣變成中共肉票。不止郭台銘,所有其他參選人和選民,越早認識到這個本質越好,因為2020大選過程中,美國政府和中共政權都會祭出絕大的動作,迫使候選人表態、選民做出抉擇。

而郭台銘可能為台灣從「被迫二選一」的格局中解套嗎?五月赴美二度拜會川普前,他提出了一石三鳥的口號:台灣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從高度來講,這是所有可能參選人至今所提的政治遠景中高度最高的。但是,在上述的「本質分析」下,當未來落實到政策表態時,就會變成一個「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三角」。

單提「台灣獲利」,將不可避免的撞上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問題,也就是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中共政權的「一國兩制」方向下的獲利,是通不過台灣社會檢驗的。雖然由美返台後郭先生公佈說:《我指的「中國」依照我國憲法的規定就是中華民國!而台灣當然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從來就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是對中共政權「一國兩制」定義的公然挑戰,程度超越了過去的國民黨,不得不佩服郭先生勇氣可嘉,讓我們等待下一步的考驗。

另外,美國的「達標」是迫使中共政治轉型,而中共的底線是止於經濟轉型。郭先生的方略中,或許想清了經濟轉型的部份,但對中共的政治轉型以及台灣的走鋼索對策,有無足夠的理解深度,又是有待考驗。

有沒有解方,能夠將「不可能的三角」變成「可能的三角」?我認為是有的。 過去半年,我屢次提出「美國向台灣借名片」的 「名片說」,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黑天鵝 -「中華民國ROC」的品牌轉移價值》(今周刊2019-02-20)一文。 雖然我不認為現階段,包括郭先生在內的各個參選人能夠體認到這個解方可能是唯一的終極解方,但我想,在美國甚至整個西方世界已經定調「中共一黨專政是人類文明衝突之源」之下,台灣尷尬處境下的危機,在適當的政治技能下,能夠變成促動世界的轉機。

創富先於分配,還是分配先於創富?

再論第二條主軸。台灣當下的主流民意,尤其是年輕世代,乃「分配先於創富」,瀰漫的「反商」、「仇富」情緒,都源於此。直白說,這是首富郭台銘先生競選的最大障礙之一。

霸氣富人川普如果在台灣選總統一定選不上,但他在「99% vs. 1%」反富運動發源地的美國選上了,為什麼?兩個因素:一方面美國文化下本來就佩服創業起家者,但這還是次要的,主要是川普的霸氣表現在「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的氣概上。川普雖富,但他看不起華爾街的純金錢遊戲,他強調底層人民的工作權利,他允諾只要當上總統,對內,他會為人民創造一個「只要你肯幹,你就會不缺錢」的經濟環境。對外,他貫徹「美國優先」的原則。川普的政策主軸,其實可以歸納為十二個字:「就業回美、口袋有錢、走路有風」!這主軸,有機聯繫了「創富」及「分配」,二者不再矛盾。而對手民主黨,走的是福利社會路線,也就是分配先於創富,碰上了川普的「創富等於分配」路線,在開拓文化猶存的美國,自然不敵。

台灣在70、80年代,也有過「創富等於分配」的日子。隨後,由於創富不利,分配問題就逐日凸顯出來了,在政治力、社會力催化下,一直演變到今日之反商、仇富。

經濟轉型,得靠提升產業、技術、人力的附加價值,27年前的1992年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就已闡明道理,然由於長期黨同伐異、既得利益肉桶分贓、人力及人才排外,至今成效不彰。這導致台灣財富結構固化,也就是白話的「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帶來的肯定是民粹,沒什麼好訝異的。但我一直認為,台灣最大的天然優勢之一,就是台灣這艘船「不大不小」,沒有大到難以轉向,也沒小到輕易翻覆,重新找到一個「創富等於分配」的方向和機制,比起絕大多數國家要容易得多,但有兩個前提:1)台灣要創富,經濟得轉型;2)需要打破制度肉桶(分贓)、剔除藍綠皆有的寄生利益權貴,如此財富才能普及大眾庶民。前者,郭先生有充分認知,但對於後者,郭先生有此政治魄力嗎?能夠組成一支方向一致的攻堅團隊嗎?

最後一個問題:當台灣的政治生存被逼到牆角時,郭先生會傾向於美國,還是中共?鴻海集團的75%資產在中國,台灣只僱用數千人。中共會放過他嗎?美國會放心他嗎?沒有了霸氣強人之後的鴻海,擁有90%股票的其他股東還能信任鴻海的價值嗎?

只要想清楚了,有決心,這些質疑都可解決。解決方案是四個字:靈肉分家。75%在中國的資產,絕大部分屬於勞力密集產業,也就是「肉」的部份,而屬「靈」的部份如AI、雲端、生技,並不在中國,甚至不在鴻海名下。「肉」的處理,非常簡單:當前國際上PE(Private Equity)界充斥著一兆至兩兆美元的游資,找不到標的出路,把「肉」打包,出讓給PE集團就可以了。隨著中國製造業競爭力的疲弱,鴻海本來就要轉型,「靈」的佈局早就進行十年了,而轉型的臨門一腳,沒有比當前更好的時機了。恰逢美國對中國的「經濟行為規範戰」的高潮,北京被迫再度以優惠條件開放外資,「靈肉分家」的政治阻力大為下降,可說是千載難逢。

以上以郭台銘先生為焦點,所論的2020「一個本質,兩條主軸」,其實也是所有參選人必須面對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