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來越走向分裂?

意見及感情不同是健康的,關鍵在「度」。適度的不同,那是多元,稍微超過的不同,那叫包容。過度的不同,叫做分裂。天然的分裂,依然是健康的,刻意去執行的分裂,叫做撕裂。衣服穿久了當然會破,破了不補,還用手去扯,就叫做撕。倘若覺得衣服破洞越大越時尚,那就沒辦法了,神仙來了也得披上破僧袍,才有信眾。

資訊高速公路分眾明顯

今天台灣,任何一個參加過50人以上社交群組(Line, Telegram, What’sApp….)的人,應該都知道什麼叫分裂。無論群組的初始目標是什麼,一段時間後,一定只有兩個下場:雞類同鴨類講,或者,滾動式逼近同溫層、長出夫妻臉;前種群組中的用語越來越原始,後種群組用語越來越溫暖。

不過十年前,人類社會還在歡呼信息(資訊)高速公路來了,溝通必更順暢,誤會必將減少。這有點像還沒學到「鐵路效應」的教訓:一開始人們以為鐵路提升人口移動效率,可以振興所停靠的鄉鎮,結果得到的是,以鄉鎮的人口衰退換得的都市人口繁榮。

高速網路帶來的信息越來越多樣,結果帶來的是,見識越來越迫窄,因為人性如魚性,水波越急越頻,魚越往水底洞裡鑽。洞裡很安全、很溫暖,洞外很危險、很寒冷。餓了,出來覓些食,但處處是魚餌。在信息高速路上,謠言、謊言、認知作戰話術流竄的速度像超跑,實言、知識的傳播速度像皮卡。

視覺傳播的效率比十年前提升了十倍,比二十年前提升了千倍。此時此刻,人類的認知技能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時期:視覺的理性能力還未成熟,但語言文字的理性能力已經退化。

至少到今天,人類文明程度的最關鍵量尺,就是語言文字的能力。因為,語言文字的能力走到盡頭就是髒話,髒話走到盡頭就是髒行,髒行走到盡頭就是暴力。

大腦科學證明情緒優先於理智

投資心法大師巴菲特在近日一場訪談中說,他一向無所不談,但今年開始他絕口不談任何與政治、宗教或文化有關的議題。他的道理很有道理:因為只要開口,每一種看法都有20%的人反對。

這算數簡單嗎?你這一輩子只需要5個看法或5個立場,就有得罪百分之百的人之潛能。

信息科技、社會人口結構、政治等等,都在加速我們的分裂。但我還是相信人類是可以克服的,重點在每個人的理性/情緒比,粗糙一點也可說是IQ/EQ比值。一個分母和分子之間的比例問題罷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