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的「全球化」概念

英國脫歐,川普竄起,許多評論家,包括西方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都說那是「反全球化」的現象。亞洲的媒體、學人,大致上也人云亦云的跟風這種說法。

中國的習近平主席首次破例參加一月份的瑞士達沃斯論壇,演講中承認中國是全球化的極大受益者,但也是全球化的貢獻者。他的這一番強調,普遍被認為是應對川普的反全球化言論而來。

而在台灣,多年來的社運活動,也把「全球化」視為台灣勞工處境、經濟困難的罪魁禍首。而企業界,如同世界上的所有企業界,則忙著為全球化辯護;料想在川普上台百日之內的大動作,台灣輿論界又會掀起一股討論究竟全球化對台灣是好是壞的辯論,以及該如何應對川普「去全球化」的爭論。

「全球化」是無障礙流動性

好一場大糊塗。從西方到東方,好像都沒人先想清楚「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全球主義」(Globalism)的差別。這兩個概念不作出區隔,任何辯論都只是雞同鴨講、驢頭不對馬嘴,只會製造情緒對立而沒有實質意義。

寬鬆一點來看,人類有史以來就都是無意識的全球主義者;從原人露西的後代出走非洲,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從希臘一路打到印度,秦皇統一六國,唐代與北方民族的全面融合混血,羅馬帝國、奧圖曼帝國,一直到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荷蘭東印度公司,鄭成功家族從日本到印尼的海商活動,有人類以來的任何時段,人不都是在地球上擴張延伸,一直到今天?日不落大英帝國、歐洲人移民至美洲,動力不都是以地球為單位的全球主義?移民、貿易,不都是全球的活動?你和我出生在台灣,不都是全球主義活動下的產物?如果全球主義的動力是罪惡,那麼你我和地球上99.99%的人都是帶罪者。因此,全球主義(Globalism)有什麼好反對的?反對全球主義的謬誤,猶如反對空氣流動、反對洋流一樣的荒謬。

相對於全球主義的現實,「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概念就不太一樣了。全球化指的是全球主義下的規則一致性和活動方式的同化,例如,今天全球幾乎採取同一套會計制度,跨國企業在生產鏈條上的一致性,全球都可手機互通,而且不是用蘋果公司的iOS 系統就是用Google公司的Android 系統,大家都吃得到麥當勞、星巴克,看得多半是好萊塢的電影。

「全球化」的強烈特徵是一致性、無障礙流動性。該探討的是,「一致性」和「流動性」是否必然帶來罪惡?人性中的邪惡部份,如何在一致性和流動性下被勾引出來、如何被擴大?確實,拉美(還有許許多多其他國家地區)的勞工被剝削,美元成為主宰全球貨幣的霸權,全球性的貧富差距,這些都是邪惡的。因而,反對這些邪惡成為「反全球化」的主流論點,但是,同樣一批反對者為什麼沒有反對全球信息的流通、沒有反對全球各地都有飛機可坐、反對自己冬天吃得到熱帶水果?這也都是全球化帶來的啊,人們怎能穿著全球化生產的衣服,吃著異國水果,拿著手機用互聯網電話和三千哩外的朋友罵全球化呢? 有許多國家,例如台灣,如果退出全球化而享受不到全球化下的生產、貿易、技術交流、航運,日子會回到十八世紀。

台灣全球化受益遠大於受損

全球化下的某些現象,當然可以批判、檢討、甚至反抗、攻擊,但是對象不能是「全球化」這個概念本身,而是這概念所演化出來的秩序結構。糊裡糊塗的拿著全球化這概念當靶子,就像看到核子彈的邪惡而轉身怪罪物理學一樣。

如果川普口中說出「反全球化」這句話,那是他沒知識,但可不代表他反對地球趨向規則一致性和資源流動性,他只是自私的在要求全球化的秩序得對美國最有利。英國脫離歐盟的道理也一樣。東方媒體學者糊塗也就罷了,怎麼這次連西方媒體和學界也都先糊塗了起來,稱呼英國脫歐原因是年輕世代反全球化、川普竄出是美國底層白人反全球化的結果?

只能說,今天地球上的許多現象讓多數人都毛躁了起來,甚至陷入恐懼。人一恐懼,就要尋找一個箭靶來怪罪,這個箭靶的名稱越通俗越好、越鏗鏘越好。而在當下,「全球化」就是這樣一個箭靶。大家一起來射吧,箭射多了,總會傷到自己原來無意傷到的東西;射紅眼了,人與人之間就互射了。

各個國家因全球化受益或受損的程度不同,若言台灣,無疑乃受益遠遠大於受損。台灣對全球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戮力擴大其受益的部份,以貼補受損的部份,而非糊里糊塗的反對「全球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