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掛帥」思維害了台灣經濟

人,都有第一反應 - 遇到挑戰時,無論怎麼想破腦袋,都跳不出一個思維框框,反覆在框框裡面打轉,所達到的結論永遠只是同一個方向的不同包裝。這是人之常情,用俗語說得最到位,例如: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流淚、舊瓶裝新酒,還有最難聽的老狗玩不出新花樣。

用學術語言說,就是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已經定型,反映在文化上,就是每個社會都會被某些思維框架所限定,因而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方向和潛力;這些思維框架是那麼的強大,以至於連災難都不見得能扭轉它。

台灣的經濟,這些年來處於原地打轉,大家都知道其中一定有問題,但問題在哪?科技創新策略落後?工業政策失調?教育政策失敗?金融機制擋路?人才外流?甚至講狠一點:台灣經濟困局都是被國民黨害的?都是被民進黨害的?都是被中共害的?

台灣土地利益誘惑太大

這裡提出一個另類觀點:台灣的經濟所出現的大問題,都不是被上述任何一個原因害的,而是被台灣社會內的一個思維框架害的:「土地掛帥」的僵化思維方式。

儘管科技已經如此發達,任何經濟活動還是脫離不了古典經濟學下的三大資源要素:人、地、物 - 人才,土地,及(不論虛實的)產品。任何經濟體,都得對這三個要素的利用排出優先次序:「以人掛帥」,還是「以地掛帥」,還是「以物掛帥」。而台灣的最根本經濟思維錯誤,就是不自量力的去「以土地掛帥」。這是致命的錯誤。

台灣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在世界排名第一百四十位,倘若把台灣的三分之二是山地這個因素考慮進去,排名會更低。換個表述方式,台灣的陸地面積,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 0.024%。而台灣的2300萬人,佔地球總人口的0.329%, 比例上是土地佔比的近14倍。而台灣的人均GDP,國家排名第24。

什麼意思?二十年前曾經有「亞洲四小龍」這個名詞,台灣在首,今天台灣在末尾,而且差的不是一點,而是望塵莫及。薪資停滯18年,房價/薪資比卻在世界頭段班,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台灣經濟過去輝煌之因,不在本文討論之列,本文要討論的是現在台灣經濟停滯之因。從上段的基本數據,可以導出一個結論:台灣若想以土地為刺激經濟的驅動力,無異於癡人作夢、以卵擊石!

然而,「土地掛帥」卻是幾乎所有台灣政治人物的基本思維框架,藍綠皆然。為什麼?因為土地的利益誘惑實在太大了;只佔地表面積0.024%、還要扣掉三分之二山地的可用土地,用一塊就少一塊,越少就越值錢,越值錢就越誘惑。君不見,台灣多少官商關係、公私勾結不與土地有關?多少工業政策不是某些人想從土地中撈一把?多少「這創、那創」的構思不與土地或房地產有關?

台灣經濟不能以土地掛帥

經濟三要素中,土地掛帥就是不以人才掛帥,不以產品掛帥。口稱人才重要、產品重要的政府,做起事來卻是土地掛帥,台灣經濟能翻轉嗎?土地比台灣還要小的國家如新加坡,倘若土地掛帥,掛掉的一定是自己。當年四小龍中的三隻小龍之所以能夠絕塵而去,難道不是因為人家都走上了「產品掛帥」或「人才掛帥」?

另方面,台灣的對岸雖然土地大台灣300倍,其之所以今日命懸一線於房地產、環境污染扼殺生活,難道不是土地掛帥的後果?

台灣經濟若想回春,只有一條路:改弦易轍,不以土地掛帥,而改以人流、物流、金流、信息流掛帥,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提升土地的附加價值,而非剝削土地的低級價值。

但是,但是,這牽涉到了改變社會的思維框架,人的思維覺醒,難度有如移山,山很難移,得先出現「愚公」才行。愚公可移山,然而愚公何在?這裡提出一個尋找失蹤愚公的辦法,非常簡單。2018年底選舉不是就要來臨了嗎?票要如何投?不要盲投,讓我們攤開候選人名單,包括六都市長候選人,包括縣市議員,誰的主要政見與土地無關,誰過去沒有剝削土地的劣跡,投給他就對了!

如果某位候選人的主要經濟政見,乃以人流、物流、金流、信息流掛帥,那麼他/她就是活化台灣經濟的人選,哪怕他/她學歷低一點、能力弱一點、經驗少一點,投票章就蓋下去,管他/她是什麼黨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