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脫鉤下的台商衝擊

美國全面和中國經貿脫鉤,已經是大概率事件,雖然中國方面有可能在壓力下最終求和,但美國方面已經過了政治臨界點,沒有放鬆的餘地了。台灣社會有可能低估了美中脫鉤對台灣經濟衝擊的程度。這道瘋狗浪,首當其衝的就是現在還沒有退出中國的台商。

任何跨國投資,都得考慮退出機制,包括市場的和法律的。然而30年前,當台灣企業和商家跨海前進中國時,政治環境還很混沌,台商的國際操作經驗也還不足,因此幾乎沒有退出機制上的設計。在中國招商方的「熱情接待、只要願意投資什麼都可以」的推動下,多數台商很快的就由「跨境投資」的角色變成了「落地生根」的角色,捲入了糾纏不清的地方政商關係中,連切割都難,更別談退出了。

沒有退出機制,談何對外投資?

猶然記得,當年每當有台商問我應該用哪種方式進入中國投資時,我的標準回答都是:你如果是去歐洲投資、去印尼投資,你會用什麼方式?

我的意思是,投資中國,不能因為所謂的「同文同種」或文化類似,或因為對方的刻意籠絡,就一頭栽下去。如果你是去歐洲或印尼,你一定是如履薄冰、步步為營,對不對?一定先想好政治風險、法律環境、退出機制,是不是?

然而多數台商,對上述態度是聽不進去的。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比早年台灣冒險家樂園更歡樂的利益場,想的是台灣一貫的家族經營方式,靠的是在台灣練就的一套政商嗅覺。對方端上桌的菜,一道一道的吃下去,等意識到需要退場時,可能就已經來不及了。

在美中脫鉤的大局下,眼前的情況是,台商即使不想退出,也得退出。執意不退者,就要有心理準備與美國的貿易秩序平台脫鉤,甚至與台灣脫鉤,成為徹頭徹尾的中國企業。台商若在五年前開始佈局退出,到了今天應該可以退出資產的七八成,但若到現在才開始準備退出者,恐怕心理上得有至少資產打對折的準備。當然,單純的未上市台商好辦,股東們私下認賠就是了,但若?上市公司,就沒那麼好處理了,價值受損是一定的,這也是台灣社會還沒有心理準備的一塊。

當然,上市企業價值受損這問題也不是台商所獨有的,美國公司雖然曝險程度比台商小,但處境類似。以蘋果公司為例,現在很難說在它的企業價值中「中國因素」佔多少?一旦美中脫鉤,蘋果公司的市場及生產供應鏈會受到多大衝擊?

台商等同「被三次傷害」的角色

台商所獨有的尷尬是,他們在中國是政治上的孤兒,即使在台灣恐怕也是半個孤兒,因此幾乎完全沒有法律和制度上的緩衝空間。這樣,台商等於處於一種等著被「三次傷害」的角色:第一重來自美國制裁中國的連帶傷害,第二重來自中國對台商退場動作的傷害,第三重則是來自台灣本土不理解台商處境的傷害。這三重傷害,到頭來都會反映在台灣的總體經濟上,因此值得台灣社會及早做出心理準備。

台灣社會談到「台商」時,腦子裡出現的多半是在中國當地有生產製造活動的行業,但事實上,許多「台商」與當地是沒有任何物理關係的,然而他們被傷害的風險一點也不小。例如,金融銀行業者,通過第三地對中國所做的間接投資,可能遠遠大於直接的投資。再如,工業設備外銷業者、電子設計業者,他們雖然沒有任何資產被綁架在中國,但是他們的市場在中國。

台灣進出口貿易與中國的相關度一直在40%以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商界人士廣義上都可以是「台商」的一部份,因此,你週邊的「台商」數量可能要比你想像中多得多。台商其實離你很近。

美中經貿脫鉤的震波,將沿著「台商」這脈絡,不管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一層一層的衝擊至你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即將到來的意外,其實不是意外。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sed diam nonummy nibh euismod tincidunt ut laoreet dolore magna aliquam erat volutpa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