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歸檔:Kenneth

三個「傀儡」的戰爭

三個「傀儡」,指的是習近平、川普和拜登。傀儡一詞加上引號,表示並不一定是貶義,而是一種隱喻──代表了政治人物的上台往往是多方權力集團妥協的結果,既得利益集團原本期待此人做他們的傀儡,沒想到此人登台後竟然由布袋戲偶變成了有自由意志的真人,歷史因此出現轉折。

傀儡轉為真人而改變世界命運,史上層出不窮,不只美國政壇及中共政權,也曾發生在台灣,不過那是另話。由於美共對峙事態接下來的發展,於台灣至關要緊,因此此文僅論美、共兩方。

2012年習近平的登台,反映的是中共黨內元老院你死我活的鬥爭,我吃不到你也別想吃到,因此一個幾方都不滿意但都能接受的「庸才」上位,先舉出個傀儡,再打延長賽。元老院各方同意習近平,肯定是期待他繼續扮演前任胡錦濤的「無為不爭、忍氣吞聲」的角色,用胡錦濤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不折騰」。

但非常快的,習近平顯出了強烈的自由意志,不但要折騰,而且要徹底折騰。為什麼沒有派系基礎、幾乎是單槍匹馬上任的習,有著無限上綱、折騰到底的能量?直到今天,還是個謎團。許多以中國傳統宮廷政治為基礎的說法,或許能解釋其中一小部分道理,但還是瞎子摸象。

美擁抱熊貓派挺習套利

一直到2020年美國大選的亂象,我個人才感覺看到了全面真相。關鍵道理,就落在「傀儡」這個隱喻上。容我先說結論,後文再說道理。當中國共產黨元老院內的既得利益各派察覺習近平不是傀儡之時,美國政壇內元老院中的既得利益各派卻悟出了一個驚天大道理:這個姓習的不想做傀儡,我們可以順著他的處境,培養他成為我們(既得利益派)的傀儡,通過他吸取中國的利益,如果能夠順便和平演變中國,那就人財兩得了。

這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發明,將過去百年在理念上同情中國的政學界,和近30年在利益上汲取中國的華爾街派、跨國企業派,擰成了一股繩,通稱為「擁抱熊貓派」。

來自美國擁抱熊貓派的無止盡輸血套利、人權讓步、立場容忍,才是習近平敢於在極短時間內拒絕做黨內元老傀儡的底氣來源!這是一場同床異夢、各取所需的政治婚姻。歐洲作為美國的經濟跟班,沒有理由不順勢而為。有警惕心的是日本,但只能警小慎微。

鏡頭轉到川普。2016年民主黨的希拉蕊氣勢如虹,共和黨在無人可敵的氛圍下,鬥志高昂的素人川普似乎還有一博之機,元老院就讓他試一試吧!反正選上了也是莽夫商人一名,只要利益條件足夠,不怕他不成傀儡。沒想到他真的選上了,而且還把選舉時的各種狂言政策硬推到底。

川普實踐清乾沼澤淤泥

同樣沒有什麼班底的川普,成了自走砲。既得利益派,無論是民主黨的還是共和黨的,這才意識到川普掛在口頭的「清乾沼澤」不是選舉語言,而是一個輕狂了一生但年過7旬的老美國人,意圖重新定義美國的誓言。

美國立國200餘年,多元糾纏的利益結構、二戰後獨霸全球帶來的權貴階級,國體內的淤泥的確不少,而且是橫跨兩黨政治的。若非美國先賢所立的《憲法》制度結實、佐以聯邦《憲法》下近乎獨立的州權、加上傳統尚武自保精神下的擁槍權,任何人要談「清乾沼澤內淤泥」豈非天方夜譚?

話至此,無論你有多討厭川普的作派,能不佩服他的莽夫精神嗎?若還不能體會此點,想想以下事實你就會明白的:人口不到美國十分之一、面積只有美國兩百七十分之一(0.366%)、二戰後現代歷史只有75年的台灣,有哪一個人敢於在選舉中喊出「清乾沼澤內淤泥」,同時在上台後說到做到的?

眼觀當下美國的亂局,126日是否能組成選舉人團,15日選舉人團是否能選出總統,120日是否能無異議交接,都存在極大變數。人們可以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觀點來解釋這種亂局,但在我眼裡這是一場「默認沼澤」和「清乾沼澤」之間的力道之爭。

拜登出場形成三方大戲

而最詭異的是,美國橫跨兩黨的既得利益階級(也就是那1%)中的金融派、主流媒體派、跨國企業派,大致上都可歸類於「沼澤內的擁抱熊貓派」,他們需要養著昔日之傀儡、今日之法蘭克斯坦(Frankenstein)習近平,否則多年來的投資、未來的豐厚收益,都要被大打折扣。

就這樣,兩個原先被誤會為傀儡的強硬者,在時空的恰好交錯下,註定會被對方的劍鋒揮到。不,我們沒忘記拜登,在民主黨的權勢圈內,他也是一個傀儡的角色。巧上加巧的是,還在發展中的系統性做票爭議,以及拜登家族的中共利益牽扯事件,將拜登放到了舞台上,形成了一場絕大多數觀眾都還沒看懂的三方傀儡大戲。

美國民主的耐震度?台灣呢?

八級政治地震來臨時,一個國家會不會傾倒,就是對其政治體制的耐震度考驗。近百年來對所謂民主體制、專制體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大哉問,高深的理論一大堆,但說來說去,其實最赤裸的終極標準只有一個:這個體制的耐震度。

用抽象理論談問題,大概只有在少數學者專家之間才能略出成果,對我們一般人來說,陷入半生不熟的「理論控」,若非同溫層,只會以情緒收場。因此,讓我們用常識來看看這次美國大選所反映出的政治意義,以及對台灣的啟示。

簡單來說,就是美式民主體制的耐震度、台式民主體制的耐震度,各自能耐幾級地震?為什麼?

建築物耐震度,因素無非三個:所坐落的地基,結構,和材料。我們就從這三因素入手。

美國政體的地基,是一種「以聯邦《憲法》覆蓋各州獨立州《憲法》」的岩盤。岩盤內有沒有斷層線?有的,那就是當各州《憲法》與聯邦《憲法》之間出現先前未預料到的矛盾的時候。

小摩擦帶來一、二級地震,大家晃一下也就過去了。中型摩擦,如同性戀、墮胎、大麻該不該合法化,個人能否擁有槍枝等,各州自己內部吵架後自己立法,不爽的人搬去別州就是了。五、六級大地震,如黑人、婦女平權問題,社會群體幹架到各州都無法收拾的地步,交由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某州州民不服,由州警招呼,若某州全州不服,由聯邦軍隊收拾。

全球主義對衝美國優先

立國200餘年,美國政體出現過2次八級地震。一次是各州之間對於「黑奴究竟是不是人」、「保留奴隸制度符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這一組問題無可調和,後果是南北內戰。第二次八級地震是二戰。二戰前後,美國的金融資本家族及大企業,在全球主義的利益驅動下,熱衷於投資納粹德國及蘇維埃的共產國際運動,以至於無視納粹黨及共產黨的侵略行為。這不是《憲法》問題,而是國格問題,最終以參戰及戰後的圍堵蘇共了結。

值得指出的是,二戰前後,資助納粹及共產國際的美國金融家、企業家,沒有一個人被追究,更不用說被處以叛國罪。或許,這個事實才是美國國體中的最大斷層線,2020年大選的火爆可以視為這個震央又開始活動的體現。

2020年的投票合法性及計票問題,只能算是六、七級地震。正在被調查的系統性做票,卻是一場八級地震,而其中有無中共勢力介入集中做票之追究,恐怕已達九級地震,即使美國的《憲法》地基能夠承受,國體大廈的結構和材料是否能經得起考驗?

結構及材料,涉及多端,僅舉其要。結構,此處指的是「全球主義」及「美國優先」之間的價值矛盾——全球金融派、全球媒體派、跨國企業派,與國內富庶派、國民優先派、地區經商派,兩股勢力之間的價值傾向對衝。

參照前述二戰前後全球派與納粹黨、蘇共黨之間的關係,全球派無祖國,其基本信條是「打歸打,生意得照做,錢是無辜的」;相對的,美國優先派的根本價值是「家園社區第一、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決定」。

雖然過於簡化,但短文只能這樣總結:美國2020年大選引發的地震,並非突發事件,而是已經積蓄幾十年的「既得利益者vs.反既得利益者」、「親外階級vs.家園階級」、「都會菁英vs.工農鄉民」的壓力釋出。本質上,這是橫跨民主、共和兩黨的;川普2016年的勝出,並不能理解為共和黨的勝出,而是他競選承諾的「清乾沼澤」——清乾華盛頓內一切違背「美國優先原則」的人、事、物。

人民,才是美國憲政大廈的材料。人民的素質、理性及韌性,需要客觀、透明、全面、對稱的信息。美國的主流媒體,大多半是全球派掌控的媒體,新興的社交媒體更不用說了,互聯網無國界,天生就是全球派。因此在此次大選中,除了地方媒體及自媒體,大媒體一律選邊站。選民,基本上得不到客觀、透明、全面、對稱的信息。

選舉舞弊以及中共勢力介入之真偽,還在兩黨鬥爭的過程中,整件事究竟只是一場內政的八級地震,還是一場涉及外政的九級、十級地震,我們拭目以待。

台派與兩岸派幾近撕裂

回頭談談台灣政體、國體的地震斷層線。台灣這座小樓,所基的《憲法》地盤原來就不是岩盤,而是曖昧的土盤。結構上,台派及兩岸派幾近撕裂。小樓,若要承受得起八級地震,只能依靠材料了,那就是公民的素質。

前述,人民的素質、理性及韌性,需要客觀、透明、全面、對稱的信息。因此不得不提醒台灣所有主流媒體內的工作人員,你不是螺絲釘,而是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守門人。

2020第三次定義美國

一戰沒能定義美國,但二戰定義了美國。二戰之後,韓戰沒有定義美國,越戰沒有定義美國,911和接下的中東戰爭沒有定義美國,蘇聯倒台沒有定義美國,只是加強了二戰所定義的美國。但是,2020的大選將定義美國。這是美國獨立建國以來第三次定義自己:第一次是南北內戰,第二次是二戰,第三次是2020大選。

綜觀台灣的社交媒體,多數人的情緒起伏都是以週為單位的,偶爾可以看到以月為單位表達意見的,很多甚至以日為單位。這不是一件好事,台灣本身勢力單薄,若社會情緒的起伏如股市,台灣永遠只能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國家,既無引擎亦無錨。 這現象在此次美國2020大選中表露無遺。由於現實處境之險惡,我並沒有期待台灣社會能夠用中長期的歷史視角來看當下美國大選的混亂,但是以至少三個月的長度來看事件,我想是最低最低的生存技巧了。

2020大選將第三次定義美國,這件事我想需要5-10年的時間才會清楚,那是一篇單獨文章的主題,在這裡,我只想專注於未來三個月。美國大選的十月驚奇已經過去,但11月驚奇、12月驚奇、一月驚奇還在前面等著我們。2021一月20日是美國總統的就任日期,我們就把那一天當成分水嶺來看未來三個月的驚奇。用三個月來看,台灣社會至少不會每週每日一驚一咋,大家也不必忙著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以明日之實譏刺昨日之他。

在11月3日投票日前一天,我發表的文章《川普、拜登、習近平、台灣》中說:「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不會在投票日11月3日的次日出台。事實上,最終結果能夠在12月15日出台,就算是夠快的了。甚至不能排除一直到總統就職日都還爭議不休,造成美國二戰以來、甚至內戰以來最大的憲政危機」,理由都在該文內,此處不贅述。

之所以會提升至憲政危機,並不是基於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權力鬥爭,雖然在表面形式上一切都以兩黨權力鬥爭的面貌進行。到了2021的一月份,也就是兩個月左右,我們會看到當前「豎切」的兩黨分裂鬥爭,轉型為橫跨兩黨的「橫切」鬥爭,這也是說,鬥爭會由政黨轉向「國家路線」或「國家定位」的攤牌。

美國憲法著重於「各州獨立、聯邦覆蓋」

美國的「各州獨立、聯邦覆蓋」的憲法精神固然駁雜,但終歸來講,貫穿一切的精神是「人民團體(社區)自主,憲法替人民管好政府不濫權」。美國憲法並未管到世界,所有的所謂「外交政策」、「國際關係」,理論上與憲法的關係只有一個線索-保障人民自主的天賦權利,也就是俗稱的「民主自由法治」。對外的不管是孤立主義也好,干預主義也好,傳道主義也好,霸權主義也好,都是憲法之外的理念鬥爭範疇;憲法是允許隨你鬥的,只要不超越民主自由法治的機制範疇。

換句話說,美國憲法並未對「我是誰」這個問題做出限制,只是提供了一個「我決定做誰」的機制框架。二戰結束時的美國「要做誰」可說是部份被時時勢決定的,但2020就是一個美國自己百分百決定「我決定做誰」的時刻,若選錯了方向,未來一百年就只能賴自己。

2020年之所以是「再度定義美國」時刻,包含了內政、外政兩部份。內政矛盾包括:州權/聯邦權界限的憲政危機,種族黑白黃褐的攤牌時刻,精英主義/平民主義的對決時刻,金融主義/實業主義的利益選擇決戰。外政則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究竟是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比較符合美國的成本效益;

2)極權體制與共和體制在地球上是否已經到了決戰時刻。

這兩組問題,很難用「民主黨」、「共和黨」來做嚴格劃分,甚至不能用「左、右」簡單切割,更不能用「拜登/川普」兩個個人來區隔。要區分,只能看兩方的核心集團在利益結構上糾纏之程度,以及主要人物涉入之利益深淺。

川普陣營,正在窮盡一切法律手段、甚至不排除他在選前就已經佈置了釣魚餌鉤,以試圖翻盤。12月14日的選舉人團投票的「反水」可能,1月6日的新國會確認等等環節,也都有可能出現驚奇。就算總統大位轉移,從現在到交接日還有七十幾天,川普還是有許多大事可做,此外在此次大選的撕裂下,即位後的拜登也註定是「跛鴨」總統,他的體力能經得起多少折騰,副總統及幕僚團及國會,是否有電視劇「紙牌屋」中之心思,都還是未定之天。

坦白說,誰入主白宮關我什麼事?我關心的只是,美國在重新定義自己後,地球上不受憲法管轄的極權體制和受憲法管轄的共和體制誰會勝出?因為,這與在台灣的你我有關。

(本文原刊於 2020-11-08 蘋果日報)

川普、拜登、習近平、台灣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不會在投票日11月3日的次日出台。事實上,最終結果能夠在12月15日出台,就算是夠快的了。甚至不能排除一直到總統就職日都還爭議不休,造成美國二戰以來、甚至內戰以來最大的憲政危機。

憲政危機來自兩方面:

1)州權與聯邦權之間的分際,主要反映在各州有沒有完整的權力決定投票的方式及流程;

2)州議會有無權力強制其選舉人代表(Elector) 投下投票大眾所選擇的總統候選人;目前,50州內有35個州並沒有法律強制選舉人必須投給州民所選擇的候選人。

有關1),具體呈現在兩方面:

A)對於郵寄投票,各州的認證(certification)方法和流程並不一樣,因此引起爭議及法律訴訟的餘地極大;川普團隊從好幾個月前就開始質疑,在疫情閉鎖的情況下,大量的郵寄投票其法律效力的可信度。

B)對於如何推舉及約束選舉人,各州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關2),具體呈現在民主黨擔心,某些贏得大眾票的藍州,其選舉人代表在投票時「反水」,不投拜登而投川普。

以上這兩類將帶來美國憲政危機的場景,過去在社會約定俗成的默契下,並沒有被凸顯出來,但這次大選的險惡背景,將迫使美國這個國家檢討這兩個憲法漏洞,若民主黨或共和黨均不讓步,最終只能以聯邦最高法院釋憲解決,這可是個曠日費時的過程。

兩週前爆出的拜登家族「通共門」事件,大大加劇了以上兩類憲政危機的可能。至目前為止,川普團隊的兩位大將 – 前檢察官、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和史蒂夫班農所釋放出有關拜登之子杭特拜登的「通共」證據,據稱只是冰山一角,不過只是其中權色交易和利益輸送的那一小部份,而NBC 10月30日所揭露的「黎智英助理涉入64頁文件造假事件」,所牽涉到的「假貨」,也僅僅是「冰山一角中的一角」。朱利安尼團隊接下來將陸續出台的證據,據他本人的公開陳述,將直指拜登在副總統期間的「情報叛國」情節,那可不是簡單的道德領域或司法領域,而是觸及國安領域和憲法領域。

「冰山一角」的證據,朱利安尼已經提交給國會、聯邦檢調單位如FBI、涉案地點的德拉瓦州的檢察院。冰山的其他部份,在11月3日前必然還會曝光一部份,最嚴重的「拜登團伙叛國」部份,是否會曝光目前還不得而知,川普團隊大概要等11月3日後的初步計票情況,再定行止。

民主黨方面,眾院議長佩洛西已經組織了一個800人的律師團隊,嚴陣以待那些一定會出現的成百上千法律訴訟,以及最終官司打到聯邦最高法院的可能。

中共過去20年統戰美國及整個西方所下的功夫,將徹底瓦解。中共將只剩兩個選擇;其一,退出至今依然主宰地球的美國秩序體系,帶領諸如巴基斯坦、伊朗、朝鮮和其他的亞非拉反美國家,試圖提前打造地球上的第二套秩序體系。若走上這條路,以中共現有條件,終將至流產。其二,暫緩或中止其稱霸意圖,勉強接受美國秩序的管理。

在「通共門」爆發之前,坦白說我們還很難判斷中共的習近平是盼望拜登當選還是川普當選。但現在我們可以確定,最終如果是川普勝出,他一定會藉著「通共門」推動他念想已久的「清乾沼澤」目標 – 將華盛頓以及華爾街的所有違背「美國優先」原則的機構和個人揪出來。如果最終拜登勝出,川普團隊也會使出殺手鐧,或者提出「當選無效」訴訟,或者通過龐大社會輿論,使得拜登不得不「斷尾求生」,對中共比川普還要狠,以證明自己不是通共者。

意思就是,在2021年,中共過去20年統戰美國及整個西方所下的功夫,將徹底瓦解。中共將只剩兩個選擇;其一,退出至今依然主宰地球的美國秩序體系,帶領諸如巴基斯坦、伊朗、朝鮮和其他的亞非拉反美國家,試圖提前打造地球上的第二套秩序體系。若走上這條路,以中共現有條件,終將至流產。其二,暫緩或中止其稱霸意圖,勉強接受美國秩序的管理。

無論中共選哪條路,台灣都將面臨長期的風險。第一條路下,北京在爭扎的過程中,將做出許多鋌而走險的動作。第二條路下,北京會不斷嘗試與華盛頓進行各種政治交易。這兩種場景,台灣都無法置身事外。

兩點簡單的結論:12020美國大選幾乎無可避免的會引起美國的憲政危機,程度大小、耗時長短而已;2)無論誰當選,美共台三者之間的政治關係,將充滿變數和驚奇,台灣的瞭望塔必須比現在再升高一層。

毛澤東電子復活記

如何理解數位人民幣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容我繞個彎子說。

毛澤東的人民公社制度下,沒有私產,沒有貨幣,一切生產都是計畫的,一切物資都是分配的。西方市場經濟中那隻著名的「看不見的手」,在計劃經濟中變成了一隻「看得見的腳」- 只要踢過來,你就得服從。

人民公社的理想是:人人平等,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因為不是市場自由經濟,不需要貨幣,勞動所得稱為「工分」,也就是工作積分的意思。但工分只是一個數目字,不能拿來當飯吃,也不能當貨幣來買東西,工人要用它,必須先換成各種生活用品的「票」- 做衣服要用布,因此有「布票」,人要吃飯,因此有「糧票」,想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得要「路票」。

一度,共產中國的各種「票」的總類多達上千種,最奇葩的是上公共廁所都需要糞票。生活票證,一直1993-94年間才徹底從社會上消失,全面使用人民幣。但人民幣成為生活物資的通用貨幣,並不代表計劃經濟就消失了,如石油、電力、糧食、礦物,還是在計劃體制內,由那隻「看得見的腳」來定價。

積分化的全球大數據

我第一次進入中國是1985年,還是全面票證的時代,在上海市喝一杯咖啡都得要糧票,而且咖啡、牛奶、糖都是分開計價。時光匆匆,來到了2020年,中國領先全球,吃喝拉撒睡都進入電子支付,手機一碰,交易完成。

紙幣電子化不是問題,一塊錢還是一塊錢。出問題的是支付系統的大數據和個人行為「積分制度」的大數據整合。在毛澤東的「工分+糧票」時代,再如何酷嚴,終究還只是「認票不認人」,一個謹言慎行的人,埋首過日子的機會還是有的。

當毛澤東「借電子還魂」時,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被「工分化」;你的行為、言語、思想都可以納入「工分(積分)系統」。

但是,當毛澤東「借電子還魂」時,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被「工分化」;你的行為、言語、思想都可以納入「工分(積分)系統」。若達不到每週在微信上發布兩條歌功頌德的文字,扣兩分!口氣不對,扣一分!對領導不服從,不給你「電子路票」- 不能搭高鐵、坐飛機!

三、五年後,你到上海買一杯咖啡,一掃手機,機器只准你買咖啡和牛奶,不許你買糖,不要奇怪。坐高鐵先電子檢查你的忠誠度積分夠不夠發給你「電子路票」,更不要意外。那上公共廁所呢?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