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品牌主體學

靈肉分家 -面對中資併購的最高原則

如同之前預告,中資將大舉併購台灣企業(今周刊980期),而今不過才兩個月,餓虎撲羊之勢已現。台灣固然不能防外資如防賊(990期),因為那是一種「傷敵八百、自傷一千」的拙劣戰略,然而,台灣必須區分中資併購下的不同層次;將其中的產業邏輯、市場邏輯、投資邏輯、政治邏輯區別對待,否則在中國政治派別沈浮的不確定性之下,一旦對方在政治上出事,就會成為陪葬品(989期)。

最新案例發生在這一週;上海復星集團掌門人郭廣昌失蹤,集團在納斯達克(NASDAQ)、紐約證交所(NYSE)的五家上市公司股價應聲而落,在港、滬、深股市的十四家上市公司,停牌的停牌,掉價的掉價。集團隨後公告郭廣昌被警方帶走,「協助司法調查」。謠傳中,郭涉及了前總書記胡錦濤大秘書令計劃的反習政變計劃,還有江澤民父子的財務瓜葛;但在中國政商場中,謠傳往往是真的。

「靈肉分家」才准中資併資

郭廣昌今年僅四十八歲,第四首富,併購高手,有「中國巴菲特」之稱,其集團併購、投資二十餘家中港上市公司,涵蓋地產、礦業、醫藥、科技、銀行等,國外收購了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加拿大太陽馬戲團,且為希臘珠寶精品集團Folli Follie 第二大股東。

所有的中國商人,不管是真國家隊還是假國家隊,不管是豪氣干雲還是狂氣逼人,不管他是阿里巴巴還是清華紫光,肚子裡都深深明白,自己的資產都只是暫時擁有,走錯一步就會變成共產黨的。因此,他們在做投資或併購時,不論氣勢再大,其實腦中最在意的不是這場交易的利潤、業務、甚至不是股權,而是其政治正確性,以及如何通過併購在國內套利、海外脫產(自己的以及背後勢力的)。台灣企業老闆,若不明白這個道理就談判,輕則股票賣得太便宜,重則最終落為政治陪葬品。

最高的指導原則,應該把每一案件的「靈」與「肉」分割開來談判。所謂「靈」,指的是技術研發、商標專利、品牌,所謂「肉」,指的是生產能力、客戶通路。靈魂牢牢把住,肌肉則可合作甚至合併。靈與肉的主導權,甚至控股權,在併購發生時,應該切割為不同區塊,靈活談判。

然而,台灣的企業主多為家族心態,反正都是我的,一向來都靈肉不分,臨場切割,難免混亂和不捨。反觀國際專業大公司,平日就靈肉分家,如2013年所謂的「微軟併購諾基亞」一案中,諾基亞只將所有「肌肉」賣給微軟,「靈魂」部份如品牌、專利、地圖技術只授權給微軟使用,最終微軟經營不善而手機虧損七十六億美元,但諾基亞今天還在用靈魂賺錢。

中資併購並不可怕,台灣企業自己不懂得靈肉分家的操作才可怕。

中國免簽?台灣天真到蠢

「台胞證免簽」這件事,國民黨當作對岸釋出善意、方便兩岸交流的好事,民進黨則批為北京為國民黨助選的一件大禮,媒體呢,忙著說更方便了、更省錢了。這三種反應,都是天真的反應,恕我直言,台灣對中國政治的無知,已經天真到了愚蠢的地步。

這個動作,由「中國國家政協主席」於6月14日宣布,由「中國總理」 18日簽字,由「新華社」公告7月1日生效。請問,原來針對兩岸關係的台辦系統到哪兒去了?如此重大的兩岸政策,台辦一邊涼快去了,這給出什麼訊號?

從宣布到修法簽字,只有四天,從修法到實施,只有兩週。記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重大政策,從來沒有如此飛速過。這種火箭速度,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台胞證免簽,不是優惠而是收緊

一切顯示,北京對台灣的態度已經開始加速落實「內政化」了;或者說,台灣人已經被加速「國民化」了。從此,北京會開始一步一步的取消對「台灣人」的特殊化待遇,這不只取消台商優惠,也包括台灣人在中國的生活方式、行蹤、權利,將被「國民待遇化」;過去,台灣人碰上了問題,不管民事刑事、經濟政治,都有台辦可以作為緩衝,將來,碰到問題該交給哪個單位辦就交給那個單位辦。一句話,台商將不是外商,來自台灣的人將不是「台灣人」,而是等同於福建人、海南人、廣東人。

對台灣的「內政化」,始於大約2008年前後;那時,就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北京出現策略大轉向,首先表現在國內的宣傳方向上。在那段時間之前,中國國內媒體都把台灣當作一個「有待談判」的對象,但在很短時間內,調子就變成了「台灣只是一個有待時間消化的內政問題」。但是為了不刺激台灣人,在實務上,還是交給扮演緩衝角色的國台辦,讓台灣人感覺雙邊還在「談判」、北京還在「懷柔」。

促使北京摘下對台灣的面具,而渦輪加速落實「內政化」的主要因素,乃台灣的318學運和香港的佔中。另外,美中在南海、東海的對恃加劇,也令得北京急於把台灣當下的「美中共治」狀態調整為「中美共治」。

樹欲靜而風不止,在颳風之下,樹哪有「保持現狀」的可能?台灣社會若還以為「拖字訣」管用,那真是天真到愚蠢了。

台胞證免簽,不是優惠,不是放鬆,而是收緊。隨即推出的「卡式台胞證」,本質上就是晶片版的「中國台灣身分證」,一種未來足以兼容台灣戶籍系統、個資系統、金融系統的工具,其「發行量」將遠遠大於台灣境內的品牌信用卡、駕照或悠遊卡。免簽,只是落實「內政化」的一個跨步,花招還在後面,而台灣的「政治家」們還在「維持現狀」和「九二共識」的免戰牌下打嘴砲騙選票。台灣需要真實有力的政治家,管他/她哪一派,都比現在這樣對台灣有利。

年輕創業者,你還在想「做大」?

台灣的企業,不管大小,可能都正在延續一個戰略上的錯誤,那就是長年來的「Think Big」(做大)思維習慣。數位化時代,雖然大家都能朗朗上口諸如「網路思維」、「長尾效應」、「地球是平的」等口號,然而地緣上台灣整個被中國氣場包覆,導致台灣企業紛紛以中國為座標,落入了「做大」的陷阱而難以自拔。

二十年前,在中國經濟尚未崛起前、在互聯網還沒出現前,台灣創業者的座右銘是「Think Big」, 往大想、做大,因而很多台灣企業真的變很大,如台塑集團、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宏?、HTC、康師傅、旺旺,還有很多金融集團。然而,台灣「大企業」中的絕對大多數,若要比大,相較今日中國的同行只能算是小咖,極少數幾家規模還領先中國的企業,領先的步伐也不過就三至五年。

何況那種機會已經過去了。今天創業的年輕人,如果還Think Big, 最好的結局是僥倖脫逃,最壞的結局可能是屍骨無存。今天在中國的同質性競爭壓力之下,台灣的新創企業若以「做大」為座標,等於是開著汽車和火車對撞。

台灣創業者應補充「延展性」思維

不Think Big, 難道只能 Think Small(做小而精)?那也是該拋掉的老邏輯了,在今日的世界條件下,還有另外一種角度切入的戰略思維,那就是Think Scalable(延展性)。

連鎖小店,如台灣的7-11,在戰略上還是屬於傳統的「通過規模化以做大」的領域。為何這樣說?因為,雖然它的店面可「快速複製」,但是企業每大到一個階段,它就需要繼續擴大其庫存、物流平台,而這些昂貴、複雜的平台是不會自己複製自己的。因此,7-11還是依然落在「做大」的戰略領域內,而不在「延展性」的戰略思維內。即使電子商務商如Amazon,也不完全是一個「延展性」的事業。

扼要的說,「延展性」的特質是:1)不管在哪個市場,它都是自我滋生的;2)下手點不是「市佔率」,而是「快速曝光率」;3)融入人們生活方式的;4)利潤來自過程中的「分段或零碎消費」,而不來自單件的「淨利率」;5)沒有買家,只有夥伴; 6)有錢大家賺。

Uber可能是個最佳案例,但即使是B2B的製造業,也可以把「延展性」納入戰略中,那就是把傳統的腦袋放開,通過設計盡量融入下游品牌的延展性活動。

延展性戰略思維,在台灣有兩個天敵。首先是普遍的家族企業文化;家族成員的把持慾望,大大限制了延展思維,單單「有錢大家賺」這一關就通不過。其次,台灣的家長式、考試制度下的教育,培養的是「自己先考滿分再談其他」的內縮世界觀,導致延展性所必須的感悟力和外向勇氣都不足。

舉個例子作為結束:所有被人豔羨的Apps或數位服務公司,其核心能力都不是「佔領國內市場」的能力,而是「同時以多語種在多個語言區發布,並使其自我滋生」的能力。試問,台灣的新創公司中,有幾家在資金、人力配置上顯示出這種「延展性」思維的?

哇塞!「感悟」乃創新之本!

回顧「獨立思考」

上一篇,談到了「獨立思考能力」就是「自我創造機會感」的唯一途徑,並且說了,即使你一輩子沒有踏出過台灣,你也可以通過自我切換看問題的角度而看到更多的機會。

當然,這是一種俗氣的說法,似乎「獨立思考能力」就是為了創造自己的機會(然後賺更多的錢)。如果改用高尚的哲學說法,那就應該說成,「個體意識」應該從「集體意識」中解放出來,否則你一輩子只能被「集體」牽著鼻子走。只有怯懦的人,才會被牽著鼻子走(好啦,知道這樣講太文氣,那換成跟著別人的屁股走,會不會容易懂一些?)

獨立思考的能力,來自個體意識;如果你連「個」體的感覺都沒有,那還算是「人」嗎?按照這邏輯,如果你在父母面前感覺不到自己是「個」體,那麼你就還不算是個「人」(不過沒關係,做媽寶、做乖孩子,總比做流浪兒舒服一些)。如果你在老師面前感覺不到自己的「個」性,那麼你也稱不上是個「人」,雖然你可以是個「好學生」。說這些無聊話幹嘛?那就試試這個不無聊的:在一場集體運動中(好像衝進立法院的那種),如果你感覺不到自己是「個」體,那麼你也不是「人」,只是「集體的一份子」。

終於得到你的注意力了。以下來分享「如何思考」的另一個題目:感悟力。

感悟力的天敵——目的心

往下讀之前,麻煩請清一清腦子,因為感悟力需要空明。

你可以想像自己在一個一望無際的荒地中,攝影機鏡頭快速360度旋轉,你看不到任何遮擋物,即使有,你也得穿透它。一旦你的念頭開始有「目的性」,感悟力的視野就會迅速縮窄,一直到你只能看到你眼前和腳下,就像從曠野中被搬到一條山洞裡。(插播一句:現在你可以明白了,為什麼政客通常只有山洞視野,因為他/她的目的性極強)。

換句話說,要得到感悟力,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在當下摒除目的性,然後全面的、放鬆的來看事情。這?(又要俗氣的)說一個感悟力幫忙賺錢的例子。金融大?索羅斯(對,就是當年操作亞洲金融風暴賺走幾百億美元的那個人),在他早年所寫的一本書內(《財務金融鍊金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說出他判斷全球金融走勢的方法。

他說,他個人從不做數字研究(那是小助理的事),每天起床後,他把各國權威性報紙平攤在一張大桌子上,一邊吃早餐一邊隨手翻閱,一直到他「悟出一個感覺」,那天的操作決策才會浮現,如果哪一天翻了兩小時還翻不出感覺,那麼也許那一天就不應該做決策。索羅斯從金融操作上賺了那麼多錢,但他從來不先設目的,而是隨著開放性的感悟走;對他來講,任何預設的目的,都會把事情看窄了。

說完俗氣說高尚。你我若被一顆蘋果砸到頭,第一反應應該是今天運氣真好,免費有水果吃,但人家牛頓的第一反應是蘋果為什麼不飛上天。發明「解析幾何」的哲學家笛卡爾,感悟來自某一天睡在床上看到天花板上一隻蒼蠅在爬動,看著看著,他假想天花板是一個大座標,然後,哇塞,以座標為運算系統的解析幾何概念就誕生了。如果笛卡爾當時腦中想著別人欠他的錢還沒還,這個感悟不可能出現。

聽起來很神?但其實感悟力是天生的,你有,我也有;如果你感到你比較「愚鈍」,那是因為你與生俱來的感悟力被考試教育、家長式氣氛、社會勢利的灰塵給蓋上了,你需要做的是,把鏡子給擦乾淨,至於必須擦多久多大力,那就看你的灰塵的厚度了。

與IQ 無關

還有一個誤會,那就是以為「感悟力」和所謂的IQ 智商有絕對關係。IQ這玩意,只和記憶力、邏輯推論力、聯想力有直接關係,和這?所談的「感悟力」沒有直接關係。感悟力,若用英文來表述,就是 making senses,也就是那種讓你瞬間喊出 「Aha !」(哇塞)的能力;若做簡單的比喻,它其實就是聽懂笑話的能力,如果你聽得懂大多數的笑話,那你就有不錯的感悟力,不管你的IQ測驗多少分。如果你會編出很好的笑話,那麼你的感悟力就超出常人。

破除我執

前面說了,感悟力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去除特定的目的性。第二個條件,也是老生常談,就是「破除我執」的功夫。

感悟力是一種「你」和「對象」之間若即若離的心態。太投入情境,你會被「感動」,但是得不到「感悟」;但是,若太疏離,你或許可得到「理性」,但得不到「感悟」。要得到感悟,你幾乎得像一隻兔子,一下跳入情境,一下跳出情境,一下成為你自己,一下變成對象(不管對象是一個人,一種環境,一朵雲)。

你早聽過「破除我執」這句話,就是凡事不要只從「我」的觀點來看,也要從「你」、「他」、「她」、「它」的觀點來看,甚至要從眼前一塊石頭的觀點來看(當然會被笑神經病,但不要去管別人)。其實你老早就在天天「破除我執」了,就是在你打「角色扮演」遊戲的時候,若沒有破除我執的功夫,你一定輸得很慘。

對於沒打過遊戲的大人來說,可以這樣來理解。佛家千本經、萬言語,不論哪套路數,若歸納成一句話,不過就是「破除我執」。禪家拈花微笑,其實就是轉化為花來看一切,連花都可以成為轉化對象了,其他人、猴子、魚兒、風、錢,自然不在話下了。大千世界、七情六慾,都不過是與生俱來的感悟能力所染上的灰塵;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至於釋家,喜好通過嚴謹的知識論、意識論來打破我執,那不過是「一樣米養千樣佛」的不同路徑罷了。

然而,破除我執何嘗容易?你已經是個成人,在成人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由「我想要什麼」和「我不想失去什麼」組合而成;一切都是「我」。我想賺大錢,我想做慈善,我想有漂亮妻子,我想嫁高富帥,我想做立委掌大權賺大錢;然後,做不到你失落,做到了你害怕失去。

在「我執」之下,你注重形象、身份、地位;喝紅酒講品牌年份,喝咖啡講產地,穿衣講牌子,手機講新潮,抗議遊行走前排。到了最後,你把自己弄成了一個人形立牌,你也用人形立牌的標準來評價他人。

我執,就看不到本質;在紛雜之中,看不到本質就不會有感悟。失去了感悟力,你人生中的「Aha!哇塞」時刻就會銳減。高尚的說,你作為一個「人」的樂趣會大幅衰減;俗氣的說,即使你賺到了錢、得到了名,你離實現自己潛力的機會還是很遠。

感悟力與創新力

你知道創新很重要,不管你是想通過創新賺錢還是想證明自己。創新,簡單講就是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東西。順著別人的路走,你就不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缺少了感悟的功夫,你會變成很呆板,很難看到新方向。你覺得第一台iMac、iPod、iPhone 是組合出來的,還是被感悟出來的?你覺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計算出來的還是感悟出來的?當然,你我都不是賈伯斯或愛因斯坦,但你我都在某個領域做某些事,對不?那就讓我們在各自的領域磨亮感悟力,總有一天,你會感覺到再不創新就對不起自己。

感悟力你一定有,只是看你願意讓它冒出來多少。只要你勤擦灰塵,它一定會冒出來,好消息是,只要它溜出來幾次,它就回不去了。

國民黨消失,台灣會怎樣?你必須懂得的政治生態學

1957年,毛澤東確定麻雀是害鳥,因為它吃稻穀。毛主席一句話,全民響應,全國5、6億人同時發動,大人小孩拿著臉盆敲打,讓麻雀不敢落地而累死。幾週之內,全中國的麻雀多數死光,農民歡天喜地,吃稻穀的害鳥沒了。接下來幾年,中國四處爆發蝗蟲災害,吃掉了更多的穀物,因為,麻雀和蝗蟲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生態制衡。毛主席不懂生態制衡學。

二十年前,廣東地區開始發達,廣東人好吃蛇,尤其喜歡蛇貓共燴,稱之為「龍虎鬥」。餐館內供不應求,一時之間,農民開始到處抓蛇捕貓,結果是廣東境內老鼠大量繁殖,人民受不了鼠患,於是廣東省頒佈了一條臨時令:從今以後若干時間內,餐館內點蛇點貓者,必須同時點一道鼠肉。中國人的生態知識進步了。

故事結束了。要問的問題是:除淨了國民黨,台灣會怎樣?如果國民黨摘下招牌,從此「樹倒猢猻散」,台灣會如何?

人為使得物種急速滅絕,不管出發點是善意還是仇恨,帶來的多半是更大的災難。生態結構的改變,需要一點時間,需要一點知識,需要一點耐心;自然界如此,經濟如此,政治也如此。

從生態學看國民黨

主張「趕盡殺絕」的人,必須先知道「趕盡殺絕」的後果,這?就需要一點生態學的常識。蔣介石不懂政治生態學,一心只想把共產黨趕盡殺絕,因此他失去了中國大陸;相較之下,蔣經國比較懂得政治生態學,因此他至今還被很多人懷念。

今天台灣相當一部分人,已經陷入了「趕盡殺絕」的迷思,具體表現出來的就是「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然而,在生態學的常識之下,應該同時問出的問題是:

1)國民黨倒了,台灣就會好嗎?

2)國民黨這個台灣政治生態食物鏈的頂端角色,突然不見了之後,食物鏈中的其他角色會不會遞補上去?

3)國民黨徹底垮台後,那麼多的「政治必剩客」要到哪裡謀生?會不會和生態圈中的其他角色交配,而產生一種台灣人還沒見過的新物種?這新物種會長什麼樣?

至於「支那人滾回中國去」、「皇民說」這種追殺祖宗八代的態度,若在生態圈中散播開來,套句名言,其後果「就不敢往下想」了。

若真想明志:先剃光頭

國民黨馬上要換一個黨主席,許多黨員寄以厚望。但是,那真的不是一名黨主席的事,而是整個國民黨在台灣政治生態圈內角色的事;生態角色不改,國民黨不會不倒。為了台灣的前途,希望國民黨倒得慢一點,讓生態圈得以過渡;甚至,讓國民黨能夠徹底重新定位它在台灣生態圈中的角色,成為推動新生態的積極角色。

接下來就是難聽的話了。若真想重新定位生態角色,第一步就是「停止做殯儀館的化妝師,承認死的已經死了,自己重新做活人」。

許多人在人生挫敗之後,決心重生,因而剃光頭以明志。剃光頭,是個昭告天下的動作,「昨日之我已死,今後之我重生」。以國民黨今日之名聲及包袱,唯有「剃光頭」才有可能在台灣的政治生態圈中重新取得競爭的角色。何謂「剃光頭」?要者有三,分述如下:

其一:清理黨產

這點,已有諸多論述,此處不贅。此處唯一要點出的是,早年國民黨還在中國的時候,每多出一名黨員,就是多出一名分食者,而共產黨每多出一名黨員,就是多出一名貢獻者。原因無它,國民黨有龐大黨產,而共產黨無黨產。黨產,乃是國民黨內的萬惡之源。剷除源頭,勢必哀鴻遍野、敵人四伏,但若無此決心,國民黨必倒,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已經私吞黨產者,必須明白,此時不支持清理黨產,將會禍延子孫,到時「趕盡殺絕」者,不一定是台灣人民,在另一種政治境況之下,搞不好是中美共同追殺;這是善意良言,你懂得的。

其二:修改黨徽。向麥當勞學習

台灣還有40%-50%的人,無法認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在這不認同之下,自然很難認同「中華民國」的國號。

符號的認同,人類的大事也;符號認同,可以興邦,也可喪邦。歷史上,更動政治符號,幾乎就意味著流血。幸好,現代人在符號變更這門學問上,開發出了新的一套技能,它就叫做「品牌重新定位」(re-branding)。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

麥當勞(MacDonald’s)2006年將其沿用了數十年的貼著店名的 M ,修改為更圓融、不貼店名的M,而MacDonald’s 的名字還是MacDonald’s。為什麼它要改變M 這個招牌店徽呢?新的就一定比舊的好看嗎?那可不一定。 麥當勞改店徽,為的是通過一次無人可以忽略的視覺經驗,告訴全世界:我不一樣了,新一代經營者要重新出發了,你等著看! 店名不用改,麥當勞叔叔也不用改,改一個顯著符號就可以了。

國民黨大,還是中華民國大?今天台灣還處在國民黨就是中華民國的黨國時代嗎? 國民黨如果真的為了中華民國,就應該主動收起傲慢,大聲的對世界說:國民黨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國民黨不是中華民國。

同意嗎?那麼,為什麼中華民國國旗上,畫著那麼大的一個國民黨黨徽?憑什麼民進黨、台聯黨、綠黨還有無數的其他政黨,要舉手向國民黨的黨徽敬禮?

答案只能有一個:要不中華民國改國旗,要不國民黨改黨徽。你說, 應該改哪個?國民黨大,還是中華民國大?

國民黨改黨徽,不過是它政黨內部的事,主席及中常委有見識、有魄力就行,一天就解決了,不必修改任何法律,也不會傷及任何其他人的感情。然而,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可以讓台灣大部分的人,從此不帶保留的向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敬禮。青壯國民黨員也可在新黨徽下重做活人。

變更黨徽何等大事?倘若因此而失去了黨員認同,那還得了?不著急,麥當勞叔叔已經替你想好了,只需要把十二個菱角圓潤化就可以了,大小比例不變,顏色不變,保證所有黨員一見都認得。

其三:推動修改國歌一個字

通過修改黨徽,解除了國旗的認同障礙後,就可以處理國歌問題了。這個好辦,不需要修憲,在立法院推動就可以了。國歌,也只需要動一個字,把「吾黨所宗」的「黨」字改成「人」或「民」就行了。

國旗、國歌的認同障礙消除後,其他議題該吵的還可繼續吵,但是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就有了共奔前程的基礎了。

以上三者,就是國民黨不得不做的「剃光頭」動作。剃了光頭之後,國民黨或有重生機會。

民進黨也應該剪短髮

如果國民黨真剃光頭,民進黨應該也有所回應;即使不剃一次光頭,至少也得剪個短髮,以彰明其黨號中的「進步」二字。。

國旗、國歌的認同問題,當然只是台灣立足世界的困難的一部份,此外還有你我都知的大問題,那就是「國號」的問題。再一次的,「品牌重新定位」(re-branding)這套博大精深的學問,也可用於尷尬的國號問題上。

台灣一向說中國在國際上打壓台灣。其實,彼岸對「中華民國」這個品牌並不那麼排斥,他們絕對排斥的是這個品牌的英文版本,Republic of China。這還得了,世界上只有一個China,台灣怎能叫China?其實解決這問題很容易,中華民國的英文稱呼可以重新命名為漢語拼音的 ZhongHuaMinGuo 。「中華電信」的中華二字,不是老早就由China改名為羅馬拼音的ChungHwa 了嗎?

憲法中並未規定英文國號,只要心理上破除了對符號的迷障,「ZhongHuaMinGuo」與「Republic of China」有什麼不一樣?護照封面印著漢字的「中華民國」,相對應的則是 「ZhongHuaMinGuo」,底下印著大大的「Taiwan」;中國看漢字,台灣看英文,漢語拼音留給國際看,大家迷迷糊糊、大家開心,有何不好?

在此安排下,綠感情及藍感情者,都各自向中間靠了一步,而在中國看來,這樣總比台灣參加國際場合時,喜歡在名片上偷偷加註「R.O.C」要來的好得多。

這項品牌重新定位的工作,必須由民進黨來推動,國民黨來半推半就的配合。其實「中國國民黨」沒有任何反對的基礎,因為在它自己的官方網站英文版上,它老早就只稱呼自己為(羅馬拼音的)KuoMinTang 或者簡化為KMT,而不見「China」的前綴;國民黨在台灣的公開場合發言時,也已經不加「中國」這前綴。過去有此智慧,今天總不會比過去笨吧?

至於北京方面的反應呢?昨晚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北京竟然不排斥這個安排,嘴?說不同意,心裡暗讚台灣的務實。看到了一個剃光頭的國民黨,一個剪短髮的民進黨,所有周邊國家心裡也都會放下一塊石頭。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句口號請繼續喊、大聲喊、用力喊、上街喊,一直喊到國民黨「剃光頭」為止。國民黨看起來無用,但在某種特定的政治生態圈內,正因無用,乃有大用,只要你懂一點生態學。一個發奮剃光頭的國民黨,對台灣的妙用無窮。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