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品牌主體學

習近平的抉擇;台灣的預策:政治全光譜福禍解析(之三)

Insights22Cover

政治捭闔之道

以上的謀和之道,有賴於習近平的聰明,但至今為止,他的表現是不聰明,不但不謀和,且動作連連欲將台灣之國安送進急診室。因此,台灣不得不做政治光譜挪移 – 急診室中選擇白宮大夫,遠離中南海大夫。

在這段光譜上,我先後提出了《美國借名片論》、《國格比國名重要論》、《方塊字文化圈民主燈塔論》等等預策。分別陳述如下:

「美國借名片論」- Taiwan 還是 R.O.C. ?

2018年,我判斷美國將向台灣「借名片」,先後就此判斷發表了三篇文章:《川普如果向台灣借名片》( 2018/11/18)、《美中文明對撞下,台灣的角色?》(2019/01/03)、《黑天鵝—「中華民國ROC」的品牌轉移價值》(2019/02/20)。
此三文後收錄於《2022 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一書中,據可靠消息,中南海早已就此三文及該書內容做了深入探討。當下,事態正往這方向發展,台灣社會必須對以下三問題開始探討及辯論:究竟是出借哪張名片?一步到位還是分兩步走?中南海的可能反應及台灣的對策?
先簡要介紹前述三文中對「美國借名片」這概念的要點:(一)若美國認定只有改變中共政體才能遏止中國的軍事擴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向台灣借用名片,因為惟有通過台灣名片的力道,才能動搖甚至瓦解中共的統治。(二)地球上沒有「台灣問題」,只有「中國問題」;中國問題的解方在台灣,尤其繫於台灣的主體性,也許台灣人自己不這樣看,但世界是這樣看的。(三)2016年發表《中共不等於中國》(2016/07/25),其後隨著形勢發展,「反中共不反中國」、「反共產體制不反中國人民」成為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共識。(四)不論台灣社會喜不喜歡「R.O.C.」,這張名片對美國具有重大的可操作品牌價值,而「Taiwan」這張名片對美國有重大的長期戰略價值。

接下來探討三大核心議題。首先,從台灣利益的角度,應該出借哪張名片?若能在無恐懼的理想狀態下舉辦公投,當下的台灣多數人肯定是希望美國及國際一步到位的承認「台灣共和國」(R.O.T.)這張名片。但若如此,從中南海的角度看,等於是美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直接主動宣戰,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即使對美國的死忠盟友而言,國際法上的操作也過於複雜難行。因此,台灣社會不得不深思,如此一步到位真的符合台灣在現實政治下的最佳利益嗎?

但是,若「一步走」切割成為「兩步走」呢?我在《香港國安法 北京跨過奈何橋》(2020/05/24)一文中寫到:《。。如今北京強渡關山,不惜撕毀《中英聯合聲明》,這樣一來,英國在法理上也可以要求WTO取消香港的實體地位,美國也可以理所當然的取消對香港的所有特殊待遇。甚至,中共跨過的這條國際紅線,有朝一日也可能成為美國撕毀「美中三公報」的案例援引》。

當下,美國通過的種種對中共政權的法案,加上《台灣防衛法》(Taiwan Defense Act)及《防止台灣遭侵略法》,實質上已經動搖了「美中三公報」的基礎,只差對峙形勢進一步惡化後的宣示了。台灣現在得問自己:假設美國要借「R.O.C.」這名片,屆時政府同不同意?當然美國也可技巧模糊的避開「China」和「Taiwan」這兩個字,而用例如「two Chinese nations」(兩個華人國家)這樣的字眼,屆時台灣人同意嗎?台獨工作者同意嗎?

美國若走這條路,最終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創造「兩個中國」,那對美國利益一點好處都沒有。這樣做一定只是過渡性的「品牌操作」,若干年後可進行「品牌轉移」。那麼,台灣在「中華民國R.O.C.」品牌被「先借後轉」之後,剩下什麼?你很聰明,你猜對了。

再來就要談中共的反應及台灣的對策了。中共會如何?那就要看美國的智慧及中國人民的反應了。台灣社會得綁好物理及心理的安全帶,此點可參考《台灣訣:不掉隊、不插隊、除肉桶、固社區(2019-01-20)》一文。另外,也須意識到,在世界眼中,台灣的主體性的唯一落腳點就是真正的民主自由法治,三者缺一不可。台灣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國格比國名重要

人格比人名重要,不知道你同不同意這句話?以我自己為例,我可以明天就把我的名字改為「范美麗」,但那並不會把我在他人眼中變得更美麗,或我也可改名為「范高大」,但那也不會讓我的身高提升20公分。不論我改什麼名字,最本質的還是我的人格,人格不進步,改什麼名字都一樣。為人處事的方式不被別人尊敬,名字再氣派也沒用。名字,不是一個人吃得開吃不開、走路是否有風的要素。
同樣道理,一個國家的國格,遠遠比國名重要。台灣,糾纏於國名問題太久了,耗費了大量的精力,陷入了「國名情結」,以至於無暇追究台灣的國格。

讓我們誠實的自問,今天台灣內部大多數的難解問題,從黨爭到政策,是不是都直接、間接的源自這個「國名情結」?爭議不分性質、大小,最終總是會被不分青紅皂白的引導到與「國名情結」相關情緒中?
台灣社會的大部分精力,應該盡快聚焦在「國格」問題上:台灣要做怎樣的一個國家?台灣要以怎樣的國格立足於世?你我作為公民,怎樣才可形塑國格?沒共同體意識就沒國家。

當然,「國格」這概念,有如「人格」這概念,牽涉到方方面面。在萬象社會中,要樹立一個獨立出眾的人格並不容易,同樣的,在萬花筒般的世界上,要建立一種他人一眼就認出的國格也不容易。尤其以台灣尷尬的國際地位,需要一些腦筋急轉彎。

我個人認為,只要能打破「國名情結」,以台灣今日的既有基礎,國格問題會自然迎刃而解。其中道理,有如佛家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把眼光放長來看,台灣其實只有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中共武力威脅的問題,一個是社會內部的「國名情結」心理問題。前者8成操之在人,後者百分之百操之在己。操之在人的七分靠打拼、三分靠運氣;操之在己的,若做不到只能算活該。

「國名情結」在台灣如此頑固,根本上是個心理問題:今天生活在台灣的活人,由於舊情綿綿或舊恨綿綿,不願意承認自己屬於一個命運共同體。容我把話說得再狠一點:請注意上面說的是「活人」而沒說「死人」,因為死人已經死了,不會陷入舊情綿綿和舊恨綿綿,還活著的,才是問題。

繞了一圈,回到重點:一個國家有沒有國格,最最基本的就是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有沒有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有這意識,才有國格的基礎,沒這意識,就沒國家,管它的名字叫什麼。

我們來做個簡單測試,看看你有沒有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請回答以下3個問題:(1)你願不願意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2)你願不願意被共產黨統治?(3)你同不同意,以上兩個問題都回答「否」的人,和你同屬一個命運共同體?

期待某個民調機構,用以上3個問題做一次全民調。這民調的結果,才能代表台灣的國格,管它國名叫什麼。

基於以上,讓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一起來重新定義最關乎台灣命運的問題:國格先於國名,還是國名先於國格?依我個人觀察,很快的,台灣就會面臨這個問題。到時逼你回答的壓力會來自國際,台灣若到時還沒有一個基於命運共同體的回答,恐怕會耽誤了大事。

「方塊字圈」的政治文明燈塔

台灣所使用的文字,必須正名為「方塊字」。方塊字博大精深,可詩可詞,可文可武,然冠以「漢字」、「華文」、「中文」等名均框限了其文化意義,自陷於人類文明演化角落,實有正名為「方塊字」之必要,以凸顯文字演化之廣闊可能。

時至今日,方塊字使用圈內人,實不宜拘泥於舊詞、舊意、舊形、應勇於創新詞、新意、新形、乃至與其他文種融合,以達跨地域、跨血緣、跨族裔、跨國界之無限可能,與世界各類文明並駕齊驅。

方塊字使用者遍全球,可分為兩部分,其最大宗約14億人生活在今天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那塊大陸地(以下簡稱『A組』),第二部分總數大約5000萬至6000萬人,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以下簡稱『B組』)。」

由於方塊字承載了數千年來累積的文獻、典籍、文學詩詞,上至儒道法釋的思想,下至小說、戲曲、成語,無可避免地,凡是方塊字使用者,腦袋裡的意識和思維都多多少少有某些共通性,也就是文化的紐帶。這是人腦的結構使然,就像盎格魯薩克遜文字,俗稱「英文」的使用者,無論身在地球何處,都避不開某種文化紐帶一樣。以突出的例子講,南非受英文教育的黑人,和紐西蘭受英文教育的白人之間,其文化紐帶遠遠大於西班牙白人和魁北克法文區的白人。

Civilization這個字被翻譯為「文明」,而非「血明」、「種明」、「語明」或「祖明」,是有深刻意義的,因為文字的紐帶力量,遠遠地超過血緣、種族、語言、祖先來源的紐帶力量。因此,前述的方塊字使用圈中的A組和B組,不管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都具有文明的紐帶。話雖如此,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A組和B組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這也不稀奇,就像同樣接受法文教育的地區,法國的民主政治制度和非洲法文地區的集權政治制度,也因為歷史際遇之不同而南轅北轍一樣。

從文明內政治制度的統一性來看,英文文明圈內最為統一。在英文圈內,我們幾乎想不出來一個不走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相對而言,西班牙文圈,發源地西班牙已經走上民主自由法治,而南美洲的西班牙文國家卻不乏還生活在極權或集權的政治制度下,儘管這A、B兩組西班牙文使用者共享政治制度外的一些文明紐帶。

回過頭來看方塊字文明圈內的A、B組,很明顯地,在共享某種因方塊字而來的文明紐帶的同時,它們處於政治制度的競爭,甚至衝突。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台灣,具有2300萬人口,可說是方塊字字B組中的最大者。尤其有意思的是,台灣的方塊字使用者橫跨了至少十幾種血緣族群,甚至幾十種;宗教上,全世界的教種,或多或少地在台灣都有一塊;性別價值觀上,台灣也是亞洲最寬容的。簡而言之一句話:台灣在地球上的方塊字使用者圈內,是最包容的一塊寶地。在政治制度的開放性上,儘管還有所不足,台灣也無疑地是方塊字字使用圈內最為民主自由法治的地方。

我們真的不知道,方塊字使用圈中的A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不會有一天走上民主自由法治的政治制度。或許會,但也或許不會。但如果,這是一個很大的如果,它有一天走上這個方向,那麼,與其不隸屬的台灣就成了一群大雁的雁頭。

台灣絕不能妄自菲薄。要知道,文字的力量是超越一切的,同樣是使用方塊字,只要你的方塊字上所承載的理念和經驗具有吸引力,終究有一天你會成為燈塔。台灣今天所需要警惕的是兩件事:其一,自我破壞了政治制度文明;其二,方塊字能力不足以承載你的理念、不足以表達你的經驗。若台灣能夠精進其政治制度文明以及方塊字使用的能力,有朝一日將成方塊字圈內之燈塔。

305

大戰略:靈肉分家;不做布料做鈕扣

HappyNewYear

剛過去的2021年,凸顯了台灣十年來最大的經濟機遇,但也同時定型了台灣經濟最大的風險區塊。凸顯的機遇是全球電子供應鏈中的角色,在謹慎細心的維護下,可為國家帶來幾何級數的增長動力。定型的風險,只來自一處:中國風險,主要表現在台商難逃「共同富裕」下的資產清算,其次就是中國經濟下行過程中台灣必須付出的連帶傷害。

台灣長處:信任感+透明度

2022,機遇大於風險,還是風險大於機遇,或是兩相抵銷?其中有台灣不可控的因素,但也有台灣自己可以幾乎100%控制的因素。老天,不一定助自助者,但一定不會祝福不自助者。

不管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有效的自助都至少依賴兩個自覺:對自身長處、短處的清楚認知,以及在理性認知下對資源的配置方向。

台灣的短處是地理,以及相對小的內部市場,這點不用多說。倒是台灣的長處,雖然大家已經根據產業、投資思路列出一大串,但是在新時代下值得換個角度從文化來看。

隨著世局的不穩定及混亂,「Trust」信任感、以及「Transparency」透明度,將越來越變成稀缺資源,尤其各國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會感到Trust比稀土更為稀缺、Transparency問題比北京霧霾還嚴重 。台灣則已經有足夠的形象基礎,將國家定位於Trust及Transparency,無論在經濟行為上還是政治行為上。而且,正因為台灣位於中國的緊鄰,兩相對照之下,更能凸顯台灣以Trust、Transparency立國的可貴。

這是台灣吸引世界的絕佳利基,有待政府在司法改革及立法院在商業投資領域的痛下決心、提升台灣在這兩方面的國際水平。

強化只做B2B關鍵部件

國家資源以及民間資源的配置方向,將決定台灣面對風險時的彈性及生存力。此處容我再次重複十年來不斷訴諸的兩條原則。第一,在世界(尤其是對中國)的供應鏈中,台灣一定得靈肉分家,靈做靈、肉做肉。靈的部份,諸如IP、製程Know-How、原創設計力,可針對B2C設法品牌化(記得“Intel Inside”這個品牌戰略動作嗎?)。肉的部份,則以B2B為宜。

另一條原則,台灣適合做鈕扣而不適合去強做布料。例如,任何受限於台灣自身有限市場的產業,如電動車、光電、半導體、生化產品等等。不做B2C品牌,只做B2B關鍵部件。全球市場全面鋪開的「布料」方向,並不與台灣的資源相匹配,但台灣的精靈性卻非常適合做任何布料都需要的鈕扣。

以信任感、透明度捕捉機遇,以靈肉分家、不做布料做鈕扣迴避風險;期待台灣的未來十年經濟。

中共為什麼打教育、培訓、娛樂、遊戲產業?

可口可樂公司當年的高管培訓課程中問了一個問題:請問本公司的市場佔有率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有人答:客戶。錯!有人答:客戶的錢包。錯!有人答:超市的貨架。錯!有人答:全體飲料市場的份額。錯!

正確答案是:地球人的胃納量的佔有率!每個人只有一個胃,每個胃在特定的時段內只有有限的胃納量。可口可樂的企業目標是:在所有可用到的胃納量時段,佔領最大的比例。

共產黨想搶回你的腦容量

因此,一切的產品開發、行銷設計、流通動線、品牌操作,都必須置於這最高戰略原則之下:「每個時段,都要佔領最大的胃納量!」

中共最近對文化領域、餐飲服務業的毀滅性經濟打擊,許多人看不懂。打螞蟻金服、滴滴共享車、地下影子金融如P2P,尚可理解為派系間的金融勢力鬥爭,但是打死數以千萬就業人口的服務業,對共產黨執政有什麼好處?發瘋了?

沒發瘋,是我們外人的智商比不上共產黨,就像許多公司的智商比不上可口可樂一樣。共產黨一黨專政靠得也是市場佔有率,但不是可口可樂的胃納量,而是「可惱可恨」的「腦納量」。

是的,每個人只有一個腦子,這個腦子在每個特定時段內只有有限的腦納量,餵飽了科學就餵不進習近平思想,聽了流行歌曲、打了遊戲就沒時間再塞政治內容。腦子裡天天閃出趙薇、吳亦凡、小S,那麼毛澤東、習近平的「偉光正」畫面就記憶體不夠了。

這是一場腦容量之戰,這是一場時間用途之戰。更重要的,這是一場注意力之戰!

粉絲圈就可集結力量反共

記不記得20年前互聯網方興之時的最時尚概念:「注意力經濟」?替你賺錢的不是產品、不是你的生產力、不是你的供應鏈,而是客戶的注意力,也就是「眼球經濟」。現在,注意力經濟、眼球經濟徹底威脅到中共的執政了。舊時代的中共,最怕的是所謂的「搞組織」,只要你不串聯人,它就可以放你一馬。新時代下,不用物理性的去串聯人人了,手機粉絲圈就可集結力量。

因此,中共必須打壓各種粉絲圈,教育的、傳播的、娛樂的、遊戲的、食品口味的、服裝時尚的。凡是有影響傳播力的,都要管起來。不久後,連內衣品牌都會管起來,不信?我們走著瞧。

80%問題可以用品牌操作解決

自從2016年開始不斷提醒,台灣(Taiwan)的國際身份和知名度問題,其中80%都不用硬碰國際法,只要通過品牌操作(Branding)就可以解決了。最近喜見政府也開竅了(我猜多半是年輕世代推動的結果XD),例如護照封面的改版。

品牌是符號,符號連結的是腦中的意象,可能是視覺、可能是聽覺,也可以是一種附著的情緒。意象越強,符號就越強,品牌就越強。至於品牌背後的「法人地位」(或作為國家的「主權地位」),在法理層次很重要,但是在市場辨識度上一點都不重要。

舉例,「Google」這個品牌背後的法人叫什麼,可能80%的人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它叫「Alphabet Inc.」。你覺得,如果有一天被迫二選一,股東會選擇改變「Google」這個品牌,還是「Alphabet Inc.」的法人名稱?

再如,與其向川普費盡口舌解釋什麼叫做「第一島鏈」,不如告訴他台灣在「水岸第一排」。

藉此機會,將過去4年來有關台灣的「品牌案例」整理一番。政府有些已經在往品牌方向做了,有些還沒有。不過,也不得不指出,有些品牌操作是政府不方便做的,但民間可以做。

案例一:2016年三月,《要下架的不是「中華民國」,而是「Republic of China」》

分析:中華民國憲法中並沒有規定英文國名,所謂「Republic of China」只是約定俗成、當前地球上只有十幾國承認的符號。改變此英文符號,不需要修憲。

品牌解方:「中華民國」四個方塊字,直接對等英文符號「Taiwan」, 或者也可對等英文拼音「Zhong Hua Min Guo」或台語版的「Diong Hua Min Guo」。當然,近來形勢變化,美國可能想向台灣借用「Republic of China」的名片,那又另當別論。

案例二:國旗、國徽、黨徽問題,2015年一月 《要國民黨倒之前,你得先瞭解何謂「政治生態學」

分析:台灣還有40%-50%的人,無法認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在這不認同之下,自然很難認同「中華民國」的國號。國民黨如果真的為了中華民國,就應該主動收起傲慢,大聲的對世界說:國民黨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國民黨不等於中華民國,國民黨徽不等於國徽。 要不中華民國改國旗,要不國民黨改黨徽。你說, 應該改哪個?國民黨大,還是中華民國大?

品牌解方:向麥當勞學習。麥當勞(MacDonald’s)2006年將其沿用了數十年的貼著店名的 M ,修改為更圓融、不貼店名的M。麥當勞改店徽,為的是通過一次無人可以忽略的視覺經驗,告訴全世界:我不一樣了,新一代經營者要重新出發了。

案例三:2017年10月《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分析:國民黨改黨徽,不過是它政黨內部的事,主席及常委有見識、有魄力就行,一天就解決了,不用動到憲法,然而,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可以讓台灣大部分的人,從此不帶保留的向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敬禮。青壯國民黨員也可在新黨徽下重做活人。

品牌解方:上策是由國民黨現任領導自己推動,這樣可以向台灣選民發出一個明確信號,一改國民黨在選民心中的形象。若黨內阻力太大,中策是由黨內的中、新生代立法委員提案,修改「國徽國旗法」第廿一條,加上「不得以類似形式作為政黨標記」一句話。下策,就是等待民進黨或其他黨立委提出上述修法,通過後依法強制國民黨遵法。上中下三策的得失,就由國民黨自己斟酌了。為了國民黨自己還有台灣的和諧,我建議走上策。

案例四:華航標識,2020年4月 《買TWA商標—談華航改名》

分析:改名不是為了讓台灣自己看得爽,而是為了讓世界看。因此,「中華航空」這4個方塊字(漢字)改不改,沒那麼重要,即使方塊字部分改為「台灣航空」,也只是自己爽而已,因為國際上根本不知道你改了名。 要改的是英文部分「China Airlines」。但很多人還不知道,依附在「China Airlines」這法人名稱下的航權航約、航線、機場權約,不少是透過歷史遺留的各種不正規的中間渠道、私人關係才得以維持的,不少國家政府的相關單位不過是循著「蕭規曹隨」的原則不生事而已。更動法人名稱,就要重新註冊、重新談判,而所有尚存的不正規關係都會被掀開,航權、航約、航線的損失是必然且不可控的。

品牌解方:China Airlines以法人身分,趕緊去向美國航空公司(AA)買下「TWA」這個老牌航空商標。「TWA」通過辨識轉換,就是「TaiWan Airlines」。

用品牌技巧解決80%的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將精力集中在那些品牌解決不了的20%問題。

買 TWA 商標 – 談華航改名

作為曾經有十幾年品牌顧問經驗的商務人士,這幾年來我一直在倡議,任何有關「台灣正名」或國家定位的議題,大家不妨從「品牌」的角度切入思考。道理很簡單,「品牌」的價值雖然在傳統的國際秩序中比不上「主權」的價值,但經過近十年來的世界變局,實務上「品牌」的作用已經趨近於「主權」的作用,有時甚至可超過。

我常舉兩個例子。「麥當勞」(McDonald‘s)這個品牌,即使改賣燒餅油條豆漿,其成功率也遠遠大於重新創立一個新的燒餅油條豆漿品牌。其二,Google 這個品牌下的業務若被禁止三個月,其對地球的衝擊力道,遠遠大於美國聯邦政府業務停擺三個月。

華航改名是為了讓世界看

回到華航改名的問題。改名不是為了讓台灣自己看得爽,而是為了讓世界看。因此,「中華航空」這四個方塊字(漢字)改不改,沒那麼重要,即使方塊字部份改為「台灣航空」,也只是自己爽而已,因為國際上根本不知道你改了名。

要改的是英文部份 -「China Airlines」。既然如此,那就得用英文的習慣原則思考。最讓台灣自己爽的,當然就是直接把這家公司的法人名字 改為「Taiwan Airlines」,然後在機身改漆上「台灣航空」和「Taiwan Airlines」大字。但這牽涉到龐大、困難的航空條約、航線、機場重新定約的政治困難以及業務量。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的「China Airlines」所取得的航權航約、航線、機場權約,不少是透過歷史遺留的各種不正規的中間渠道、私人關係才得以維持的,不少國家政府的相關單位不過是循著「蕭規曹隨」的原則不生事而已。更動法人名稱,就要重新註冊、重新談判,而所有尚存的不正規關係都會被掀開,航權、航約、航線的損失是必然且不可控的。

在這情況下,就凸顯出「品牌」這概念的重要性了。法人名稱更改牽涉到所有的法務,而品牌更改及增刪,卻不必。法人名稱和品牌,不可混為一談。再以Google 為例,它的法人名稱是「Alphabet」, 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知道Google是幹什麼的,但多少人聽過 Alphabet Inc.?你可以現在就上網進入Google.com 的頁面,上面沒有告訴你它的母公司叫Alphabet,根本沒這個必要。

好消息是,在全球的機場和訂票系統上,台灣的英文代碼都是「TWN」,已經不需要煩惱。反而,更改法人名稱,搞不好還會在這代碼層次上惹出新問題。

機身上的名字呢?總不能變成「China Airlines(Taiwan)」吧,那不越描越黑了?當然,在切割了法人概念和品牌概念之後,「China Airlines」這個法人去世界各國申請一個「Taiwan Airlines」的商標,也可解決問題。但是,我懷疑這樣行得通,因為,你想得到的,通常你的對手早就想到了。商標註冊,是有先來後到的。

建議一個辦法。China Airlines以法人身份,趕緊去買下「TWA」這個商標。TWA(Trans World Airlines)原是全球響當當的航空公司,1930年創於美國,於2001年破產,被American Airlines(AA,美國航空公司)收購。AA曾經一度想恢復使用TWA商標,但後來完全放棄此想。

將「法人」與「品牌」概念分開

TWA 商標對AA公司,現在只是法務室中的一個擺設,資產表上的一項可有可無的雞肋,但這三個英文字母正好等於 – Taiwan Airlines 的英文縮寫。商標買來,伴應的Logo 愛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沒人管得著,成為「TW.A」 或「TW-A」或 「TaiWan Airlines」都無不可,或就維持原有的「TWA」。別忘記,這可是一個世界各國有著100年記憶的航空公司品牌啊,當年被航空業稱為「航空產業中的瑪麗蓮夢露」。 誰說麥當勞一定得賣漢堡呢?

只要將「主權」與「品牌」切割處理,只要將「法人」與「品牌」概念分開,路是一定有的,只是該轉彎了。一通百通,中華民國憲法裡並沒有規定英文名字啊,「Republic of China」只是一個被使用過但後來不被承認的慣用符號罷了。在國際上還沒有共識之前,先按照英文習慣一律縮寫為「ROC」有何不可?再進一步想,按照英文發音原則,「ROC」可以唸成兩音節的「ROCK」,誰說一定要唸成「R-O-C」三個字母呢?

世界上不是只有法學精深,品牌學和符號學也一樣精深。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條條小路多繞幾個彎也一樣通羅馬。梯子若不分成幾段,那肯定是短梯,爬不高的。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