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台東獨立

小確幸創業者將變成佃農

城市裡很多人有車,很多人要坐車,很多人有信用卡,人人有手機,因此有了Uber。台灣的機車數量多過人口,很多騎機車的人都是需要更多收入的人,因而引來了香港的GoGoVan和 lalamove 這兩家模仿Uber 模式的「機車微物流」公司,串聯了三方的需求:店家要賣貨,買家要送貨,機車族要賺外快。

料想不久之後,交通部又得雞飛狗跳,因為這些神出鬼沒的機車兼差族都沒有某種還沒被定義出來的「營業資格」,財政部也不知道如何追繳這些可能還只是學生族群的「所得稅」,勞動部甚至不知道這些被臨時湊合的勞動關係,倘若在送貨過程中出了交通意外,究竟屬不屬於「工傷」,責任又將屬於賣方、買方還是平台方?

「機車微物流」本應是台灣原生

最值得追問的是:為什麼「機車微物流」的首創,沒有發生在機車王國的台灣,而發生在其他地方?上一篇專欄,談到了「創業延展性」的概念:1)不管在哪個市場,它都是自我滋生的;2)下手點不是「市佔率」,而是「快速曝光率」;3)融入人們生活方式的;4)利潤來自過程中的「分段或零碎消費」,而不來自單件的「淨利率」;5)沒有買家,只有夥伴; 6)有錢大家賺。台灣流行的「小確幸創業」,大多只思考如何「把手藝做精」,可說不具備任何延展性。

在數位化的「微服務」、「微付款」平台下,加上了「物聯網」環境的急速成熟,估計大約五年之內,至少過半的台式小確幸創業,不是被擊倒就是被納入別人的延展性業務中(創業者地位降至佃農)。想想,既然可以站在陌生街角用Uber叫車,為什麼不可以在某公園草地上用「機車微物流」叫兩杯你喜歡的咖啡(而不見得要起身走到咖啡店)?或者網上訂了一大堆東西後,請Uber 車先去取貨然後來載你回家?

「無吃客中央夜市」遲早要發生(夜市小吃送抵後加熱即食),居家看護、家政服務、零碎水電裝潢服務也一樣。所有台灣引以為傲的「人情味」的服務,相當一部份都將電子流程化;討價還價、眼見為憑的過程,將被平台上的客戶評價取代。對這預測你若覺得詫異,那你可能屬於以下兩種情況之一:1)你沒用過淘寶網從大陸買東西;2)你已經超過40歲。

「延展性」已經是創業的基本思維,台灣年輕人沒有這種思維,外來者很快就會進入台灣來收服你;台灣政府的法規政策不痛改前非(例如至今第三方支付被傳統銀行業綁架),遲早台灣要變成「亞洲第一村」。更恐怖的,台灣的青年創業者,出了台灣將寸步難行。

台灣的機車是亂象,但在別人的「延展性思考」之下,變成了黃金。再不睜開眼睛換腦袋,台灣的特色將一項一項的變成別人的旗下之兵。下次你去花蓮或台東住民宿,或許該先上Airbnb (全球民宿撮合網)看看。

高雄,何不把自己當作中立國家?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如果台東是個獨立小國」(收錄於『與中國無關』一書),論證了台灣在中國式的中央/地方體制之下,地方永遠如同長不大要糖吃的孩子。如果擺脫了中央/地方的枷鎖,台東可以起飛。如果台東可以,高雄就更不用說了。

作為一個國家來構思,高雄有海港,有機場,有城市,有工業,有農地,有電廠,有休閒海岸,氣候溫和,和「鄰國」還有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相通,人口雖然只有小國新加坡的一半,面積卻是八倍。如果台灣容許高雄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國,一個沒有軍事和外交負擔的中立小國,你說高雄可以如何發展?

台灣何不「六都小國邦聯」?

國際人士不去高雄而去台北,道理太簡單了;台北是首都,政策和金錢都在那裡,權力運作也都在那裡,不去台北去哪裡?多年來高雄的人才都被吸至台北,高鐵變成台北的「吸星大法」,港市合一喊了多年,但事實上卻栽在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調。

除了政治條件,高雄的自然條件比起台北好太多。有人說高雄人文條件不足,這是倒果為因的說法;手銬拿開了,人才自然會流向高雄。

短期內高端人才不夠?胡說。人才可以買,台北的退休或下台的政務官多如牛毛,出好待遇買來就成。高雄的心胸如果從池塘變成湖,國際人才也願意來,倘若高雄的心胸能夠變得和海一樣大,從中國招聘奇才都可以。

高雄發生氣爆,中央與地方互推,其實高雄可以乾脆一肩扛起,痛定思痛的把高雄當成一個獨立國度來擔責,來索權。產生碰撞又怎樣?驚世駭俗又怎樣?選民支持就可以。關鍵在於你敢嗎?你見識夠嗎?決心夠嗎?執行力夠嗎?

高雄的人才四散,在地經營的自信不夠。高雄人沒意識到,自己比新加坡國的條件要好太多了。但因為缺乏主體意識,高雄老把自己視為台北首都的孤兒。或許,高雄需要一個「高雄李光耀」?

高雄只是一個例子。台灣的想像力,已經完全被政黨政治和中央/地方體制吞噬掉了。「六都」改制,不過是把十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在形式上變成六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或者說,把十幾個餐桌合併為六個大餐桌。過去「地方吃中央,中央掐地方」的行為,一樣也沒有少,這是哪門子的體制改革?

如果六都這六個大漢,都沒有完整的「自我就業能力」,只能舉債度日,用常識來看,台灣還有希望嗎?六都之中,發展條件最好的應該就是高雄,只是高雄還沒有自己的「都格」,而「都格」的第一步,就是在概念上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小國來爭氣。高雄都長參選人,應該拿出「高雄總統」的氣魄,而不是擺出「台北媳婦」的哀怨。

高雄如此,其他五都也一樣。如果台灣形成一個「六都小國邦聯」,各個生猛自立,有朝一日,就可向彼岸的地方或中央喊話:怎麼樣,要來一起玩嗎?

讓台東成為一個獨立小國!

台東發展不起來,據說那是因為沒有經濟、住民找不到工作,人口外移,登記30萬人,實際居住才20萬人。又據說,那裡的人生活需要補助,地方開支的75%都依賴中央政府補助。

讓我們腦筋急轉彎一次。如果讓台東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國家,台東會怎樣?台東可以怎麼樣?我知道,這個想法,即使是個假想,恐怕也有人不能接受。台東是台灣的一部份,怎麼可以獨立?

且慢!大家是不是都聽過「台灣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句話,你是否覺得這個邏輯很荒謬?如果是,那麼為什麼「台東不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句話不可想像?

小國發展要比大國容易多多

台東面積3515.25平方公里,是台灣面積的 9.75%,但已經是新加坡國的5.4倍,開曼群島國的35倍。開曼的人口數量只有台東的1/4,國民所得平均47,000美元。小國,只要找對策略,就事論事,提高生活水準比大國容易得多。

倘若台灣容許台東獨立,台東人自然會想出100種在這世界上提高生活水準的方式;它可以成為東北亞的避稅天堂,它可以開放國際資金進入台東,它可以對全球旅遊人士落地簽證,它可以修築具有最佳雷達導航系統的機場,無論什麼天候,波音767以及空中巴士都能起降,它能引進數家頂級國際休閒公司,它能把遊輪停靠外包給鄰國台灣的高雄港,如果台灣缺乏資金,它可以用BOT方式支援高雄港遊輪碼頭,它可以自由引進國際人才,它可以實施經濟造林,它可以用三倍的價錢賣綠色白米給台灣人。

請不要告訴我說,那樣台東的自然生態、原住民文化會被破壞,那種說法只是台灣人的傲慢,一種偏鄉政策下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台東是個獨立國家,它就會珍惜自己僅有的資源;如果台東獨立,台東就不必滿足其他2千2百80萬人把它當作後花園的壓力。 台東發展不起來,絕不是因為它「地小人少交通不便」,而是因為它被大台灣所牽制住了,因為大台灣上的多數人把它當作一個「地方」,中央政策綁架了地方的發展戰略,強迫性的「一國一制」,使它不得不落入「吃中央補助」的境地。

台東人一輩子都不會奢望像台北人、台中人、台南人、高雄人那樣的有朝一日入主中央,但他們卻不得不接受中央的統領。而中央呢,由於視台東為大台灣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不斷的提供補助、不斷的安撫那兒的住民,期望換得他們的感恩及穩定。

放大一點看,這是不是有點像中國對台灣的態度?中國對台灣獨立的態度,是不是就像台灣對台東獨立的態度?

台東地方有責無權

如果我說,台灣的中央/地方意識形態以及作為,其實很中國;台灣的生產力、創造力瓶頸,就在「中央補助地方/地方依賴補助」的惡性循環,其實很中國,你會不會很氣憤?如果我說整個台灣人民越來越像台東人民,你會不會拂袖而去?

抱歉抱歉,玩了這麼一個腦筋急轉彎遊戲。真正的意思是,台灣正在急速自我偏鄉化、自我邊緣化,而台灣其實不必這樣。台灣其實還很中國,玩大政治的抓著「中央」的概念不放,主要財政由中央統籌分配,玩小政治的扒著「地方」的概念不放,日日喊窮要補助;日久天長,惡性循環。這樣下去,如果有一天台灣的中央政府的補助發不出來,你猜誰會來發補助?如果有一天台灣的地方政府拿不到補助,你猜地方會向誰討補助?

你和我一樣聰明,你猜對了!

在20年前台灣解構了黨國體制,今天必須開始解構「中央用補助控制地方、地方以選票挾持中央,中央有權無責、地方有責無權」的中央/地方體制,以10年為期。這任務包括了大幅縮減行政層級、大量縮編那超過美國、中國的中央部會數量。財稅結構上,應該大幅回歸地方政府,配以大尺度的政策鬆綁。有財稅專家會說,那樣台北就會肥死,台東就會瘦死,但我覺得那是不敢開放現代金融工具之下的無謂擔憂。例如,可以仿效現代「國家主權投資基金」,成立「城市投資基金」,並立法要求六都的「城市投資基金」投資落後城市。我相信,由台北市來投資台東,其效能及結果會遠超過由中央來認養補助台東。

台東真是個好地方,拿掉中央政策的手銬,讓它發展吧。台灣真是個好地方,卸下自我銬上的手銬,讓台灣發展吧。

打破「人口國安」的迷思

台灣人口減少,不但不是國安威脅,反而是國安機會;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用「理財」的觀念來「理人口」。

台灣人晚婚,婚後少子,社會及政府將其視為國安層級的問題,理由不外乎:老化比例增加、下代年輕人養老負擔加劇;工作人口減少、稅收基礎縮小;青年變少,社會活力下降。

台灣應調結構,應降總量

其實,這三項擔憂都是結構性問題,而不是絕對數量的問題。以3萬六千平方公里面積,但實用面積不到三分之一的台灣,2300萬人口除以可用的一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已經大大的超負荷。

因此,台灣的人口結構要調整,但總量最好下降。理想的說,以台灣的地理承載力,1500萬人不算少,1800萬人就太多。台灣的人口幸福策略,可以歸納為「一調一降」,調的是結構,降的是總量。

對少子化的擔心,說穿了就是擔心高教育的有錢人少生,而低教育的窮人猛生;由於政治的正確性,大家不明言罷了。換個角度看,如果政府能夠保障基礎教育的普及合理,這難道不是個窮人翻身的機會?這是個有錢人多交一點稅、政府預算重新分配的問題,而不是個生育問題。如果有錢家庭只生一個小孩,不願多交一點稅,卻又逼迫政府將預算和國教政策向精英傾斜,那麼少子化就真得變成國安危機了。

人口老化後的負擔問題,說穿了還是一個偽命題。台灣已經藏富於民多年,80%的家庭擁有自有住宅,這些居有其所的家庭,隨便親友一湊就是百萬現金;台灣也許政府窮,但民間並不窮,所謂負擔問題只是一個願不願意多交一些稅、信得過信不過政府統籌分配的問題。試問,經常向政府喊窮且抱怨不公的普通人中,家人擁有兩棟以上房產的人有多少?再問,做小生意而不開、避開發票的商家有多少?台灣人的習性是「有肉蓋在碗底吃」,絕大多數家庭撫養老人不成問題。

台灣改不改?才是問題

至於青年變少、社會活力不足的擔憂,這是一個移民政策的問題。移民國家如美國,從來不擔心其社會活力不足,只會擔心其社會活力無處釋放。小國如新加坡,也是一樣。台灣排斥外來人才,只敢進口外勞或弱勢移民,社會還歧視新移民子女,這使得台灣的人口結構問題惡性循環。日本已有前車之鑒,台灣還往這封閉的怪圈裡跳,可說是蒙了眼。

台灣有真正無助的人民,例如苗栗教養院中被虐毆的那一群,如偏鄉孤苦無依的老人,如地質惡劣的偏遠山區的兒童,如基隆棚戶區被社會遺忘的居民,但他們的存在,永遠上升不到國安層級。台灣的普遍道德標準,其實很低落,低落到只有死了人,才能激起群憤。入學人數逐年減少,但學校數目不減反增,有的為了吃政府,有的為了囤地皮,有的為了一己的社會地位,大家卻晚上還睡得著覺。

報載五都的人口磁吸效應,待桃園成為第六都,數年後台灣人口的70%將集中於六都,剩下的30%散於17鄉,而他們多為生存自保能力較弱的一群人。若不因應,這只能有兩種結果:政府財政破產,或者台灣正式進入強欺弱、大欺小的時代。

人口問題,其實是台灣其它問題激盪作用下的一個現象。舉一個極端的刺激思路的例子,如果台東是一個獨立的20萬人口小國家,它可以怎麼做?我保證,它的人民可以活得比台北市民滋潤得多,人均GDP超過台灣兩倍。它可以成為免稅天堂,它可以精挑國際渡假公司、國際原生派設計師,將台東的原生文化保育到極致。澎湖呢?屏東呢?花蓮呢?台灣若有地理人口的問題,那是因為中央政治綁架了地方政治,地方人士綁架了地方資源,都市中吃飽飯沒事干的人綁架了偏鄉吃不飽沒事干的人。

國安威脅?不投資最好的基礎教育、國教精英化、排斥外來人才、鎖國的移民政策、富人不願意交稅繳費、逃避營業稅,才是國安威脅。如果台灣人的公民水平提高,逃稅的地下經濟降至20%以下,精英學校不吃政府補助而由家長負擔,基礎教育優質平權化、開放外來人才、吸引優質移民,那麼,人口總數的下降對台灣就是個國安機會。

若在自然定律下,人口總數降低以及人口結構優化,甚至需要上百年,但現實上台灣的人口危機就在20年之後,沒有百年的時間。這裡的關鍵,還是在台灣是否允許所需年齡、專長,策略的引進及移出人口,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生不生,不是問題,改不改,才是問題。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