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上報

融和力及包容力:才是台灣出路

最近喜歡問人一個問題:台灣如果去中國化、去日本化、去美國化之後,台灣的「主體性」還剩下什麼?  

得到的答案有兩種。一種來自比較率直的人:什麼都不剩下了,Nothing ! 另一答案來自政治比較正確的人:不是還有原住民文化嗎?

主體性無錨=自己騙自己

台灣這個島上,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處在所謂「認同感」的迷茫中,也就是台灣的主體性還處於無錨狀態。當下,有一大群人致力於去中國化,一中群人致力於去日本化,也有一小群人致力於去美國(西方)化,但同時沒有人敢宣稱台灣的主體認同應該落在原住民的先民文化上。直白的說,這就是台灣人還在自己騙自己。  

「自己騙自己」的邏輯其實很普遍,存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方面。稱它為騙自己,因為這邏輯往往基於一個正確的推論,但是卻接著導出了一個不正確的推論。它的通用形式是:「不去除(消滅)XXX,YYY就不會發生」的正確觀察,然而卻導論出一個不正確的結論:「只要去除(消滅)了 XXX,YYY就會發生」。  

例子多不勝舉,例如由「不戒菸你的肺癌不會好」,導論出「只要戒菸,你的身體就會健康」。再如,由「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導論出「只要徹底推翻國民黨,台灣就會好」。  

在確立主體性的路途中,發生在台灣的各種「去中國化、去日本化、去美國(西方)化就能怎樣怎樣」的種種論述,其情緒和行動的底層,都有這樣一種自己騙自己的氣息。自己騙自己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不跨越,台灣這個地方以及生活在上的人,只會天天說 NO,不可能找到足以繼續發展的主體性;主體性,不管是人、社會還是國家,都只能建立在對人世價值說 YES 上。

台灣要不要獨立?

談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台灣要不要獨立? 在宣稱擁有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定義之下,修憲後以「台灣共和國」的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那叫做政治獨立;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那叫做法理獨立;把去中國化進行到底,不拜媽祖、不說漢語、不寫中文,那叫做文化獨立。在北京的定義下,反正不同意「一中原則」的,都叫做「獨立」。  

你同意自己被框限在這個定義的牢籠內嗎?我不知道你,但我可以很明確的說:我根本上就不同意這個定義牢籠,因此我認為「台灣要不要獨立」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至少是個第二級的問題,用玩笑語言說就是:統派、獨派,都是空中的蘋果派。  

對我來說,第一級的問題,也就是核心的問題是:台灣的主體性落在什麼上?回答了這個一級問題,才有衍生的二級、三級、四級問題。

台灣是誰?

說得哲學一點,第一級問題就是「我是誰」的問題。轉化到台灣身上,就是每個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都要先用力思考對於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意義何在,然後才能匯總出「台灣是誰」的共識。這樣說,肯定許多人會感覺太哲學,甚至感覺以今天台灣的社會水平做不到這樣的哲學反省。但我想說的是,沒有哲學反省,就找不到人生的 YES,而在一種只有NO而沒有YES的心理狀態和社會氣氛下,是不可能形成任何方向感的。台灣的先民史雖然很長,但近代史很短,只有四百年,而這400年又多處於移民、殖民、次殖民狀態下,台灣缺的就是哲學;什麼時候台灣開始出現,至少在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群內,普遍的哲學反省意願,那就是台灣主體性的開始。坦白講,在過去的60年內,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時刻,但那幾個時刻,啟動後就被自己騙自己的動力給打敗了。  

對於「台灣是誰」這哲學問題,我有一些個人的看法,只是不知你同不同意。在前一篇專欄中是這樣說的:《台灣主體性的真實基礎何在? 簡言之,就是誠實面對自己!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若缺少一段百分之百誠實面對自己的心理歷程,它就不可能出現可持續的主體性。台灣必須同樣誠實的面對自己文化中的四個文化要素:先民的南太平洋文化要素、中華文化要素、日本文化要素,還有近50年來的美國(西方)文化要素。站在這四類要素面前,我們得負面和正面都看,好處和壞處都正視。  

學會包容未來之前,要先學會包容過去,學會包容別人之前,要先學會包容自己。   台灣的政治人,若學不會同時誠實面對這四類要素,成不了政治家;台灣的人民,若學不會同時誠實面對這四類要素,成不了公民而只能停留在良民、順民、刁民的境地》。

「台灣人」的定義

這也是一個需要回答,但不能自己騙自己的問題。過去曾經寫過一篇「台灣人的定義」,裡面對「台灣人」的定義是:凡是願意在台灣安居樂業,領有國民身分證(或其他居留證件),合法納稅的人,就是台灣人;另外,也提出了一個尖銳問題:請問,一個新移民媽媽來台20年,每天誠實工作,一毛錢稅都不少,生兒育女都在台灣,和一位在台灣已經居住十代但天天偷稅漏稅、騙取公共資源的人,哪一個人更有資格被視為台灣人?

台灣主體性=融和力+包容力

各個國家的主體性,落腳點不同;例如,俄國的主體性,可能落在「戰鬥力」,英國的主體性,可能落在「理性+經驗主義」,以色列的主體性可能落在「五千年的猶太傳統」。  

你要問我,我對台灣主體性,也就是可以支撐台灣未來幾百年的可持續發展的那種本質性的價值,落腳點在哪裡?我的回答是:融和力,以及包容性。具體的說,還是那幾句話:「誠實的面對自己文化中的四個文化要素:先民的南太平洋文化要素、中華文化要素、日本文化要素,還有近50年來的美國(西方)文化要素。站在這四類要素面前,我們得負面和正面都看,好處和壞處都正視」。

軟實力 vs. 硬實力

在談到「融和力」及「包容性」時,台灣經常有人嗤之以鼻,理由無非「能用來沾醬油下飯嗎」、「能用來對抗老共的武力威脅嗎」,諸如此類。在台灣社會長期的無力感下,這類反應非常可以理解,但是不好意思的實話實說,第一時間就跳出這種反應的人,多半是打起仗來不會拿槍上陣的人,很可能就是軟硬都不行的人,也是典型的遇事「說NO」的人。  

實力要談硬,莫過於武力,也就是國防力量,其次,就是經濟力量。台灣是個不大的島國,比人力、比設備、比軍費,不用過多分析就知道比不過別人;雖然台灣的軍事力量表面上今天在全球還可以排名第15-17,不算差,但是與鉗住台灣的力量相比,只是小兒科。因此,台灣的真正國防力量,只能表現在「具有共識、方向一致」之上。此文的核心觀點就是:沒有主體性,就沒有國防力,而台灣島的主體性,基於其歷史因素,只能通過對四大文化的融和及包容,提煉而產生。      

融和力及包容力,比起軍事來當然只能算是軟實力,但弔詭的是,在台灣身上,沒有軟實力就沒有硬實力,軟實力才是硬實力的基礎。其實對台灣,這道理不但適用於軍事硬實力,也同樣適用於經濟硬實力。

臨床診斷不夠,需要病理學

融和力、包容力的要素之一,就是具有「從對方處境和觀點看問題」的意願和能力,這可以表現在方方面面,上至對中國、國民黨、民進黨的態度,中至對轉型正義的尺度,下至對商業、外資的態度。具體舉例,如果進一步了解中國近代史,就能夠擺脫中共的統戰語言,而理解中國的實際內外困難處境,更理性的區分虛實。再如,如果正視國民黨在台灣的過與功,就能更快速的對這一頁歷史做個了斷,不讓它成為台灣的永久拖累。再如,如果全面的看待台灣的近代史,就更能理解為何「怨」與「恨」不時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情緒。打個比喻,台灣各方現在陷入「臨床診斷」的辯論甚至利用,卻疏於對「病理學」的探討。這樣不但產生不了台灣的主體性,可能連臨床症狀都醫治不好。  

經濟上,台灣的人心及法規上的懼外、排外性(融和力、包容力的反面),使得台灣在世界新經濟環境中舉步維艱,且不時出現自己騙自己、暗路吹口哨壯膽的動作。

不做17世紀的福爾摩沙或寶島

2017年的台灣,雖然問題重重,但是不論從人口、軍事、經濟、財富、人才上來看,還勉強的保留在全球前20名之列。再拖下去,再不產生方向一致的共識,可能用不了五年,台灣會不成比例的落到30名之後。到那時候,台灣就會真的變成「不沈的航空母艦」,但那只是地理位置上的、為人所用的航空母艦,而不是主體上的航空母艦。把話說白了,台灣的存在本質將回到17世紀 - 一個僅僅靠著地理位置為他人所重的島嶼,荷蘭人、西班牙人、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從17世紀以來印象中的「福爾摩沙」或「寶島」,2017年的台灣人,真要讓這印象做實嗎?  

2017年之後的台灣,只有通過融和力及包容力,讓自己掙脫「福爾摩沙」、「寶島」的地理角色,揚起共識和方向一致的帆,成為世界扎扎實實的一份子,如果走進世界有實務上的困難,那就放開心胸讓世界走進來。達到這目標的世界環境今天是存在的,若做不到,台灣賴不了任何第三方(是的,包括中國在內),只能賴自己。

金正男被刺牽動台灣的命運

金正男被刺,無論誰下的手、動機目的何在,都把朝鮮半島對台灣命運的影響時程縮短了一半以上。朝鮮的問題,原來是個可以再拖5年、10年、甚至20年的問題,但現在主要變數改變,且在美中台日剛剛經歷過一場嚴重的潛在衝突之際,台灣已難置身事外。  

朝鮮半島三大議題:1)其已成形核武能力對區域甚至世界的威脅;2)其與中國接壤的超敏感地位,歷史上幾度成為中國的藩屬保護國;3)整個半島,包括南北方的東亞地緣戰略位置對中、美、日、俄巨國的秤砣作用。

台灣是朝鮮問題的鄉巴佬

台灣絕大多數人認為北朝鮮事不關己,當作熱鬧看。這都是1950年韓戰之後美國的東亞大戰略格局基本沒動,以至於帶給台灣人的錯覺。這個大戰略格局,就是維持朝鮮半島南北分治,即使在美蘇冷戰、聯中制蘇的時期,這大格局也沒變過。當年金正日在史達林的慫恿下,妄想統一半島以自壯,而毛澤東在史達林的半迫半就下出兵援朝抗美,但自從那一仗打過之後,半島分治成為東北亞均衡的一塊基石,誰也不願意去牽動它,但中美日俄都在時時關注它。台灣因為接受美國保護,天塌下來有長人擋著,朝鮮戰略問題上日久天長就淪落為只懂得看金氏家族笑話的東亞鄉巴佬。  

金氏王朝傳到第三代金正恩,核武能力已經培養到足以摧毀部份日本、嚇壞中國的地步;現在其家族內唯一可能替代人選金正男被刺,衡諸中美日在東亞的攤牌對恃態勢,此乃韓戰以來的東亞均衡分水嶺事件,兩韓是繼續分治還是統一,分治或統一的條件為何?問題擺到檯面上了。這對台灣要不是大利多,就是大利空,台灣已經沒有繼續做鄉巴佬的資格了。

六年前態勢就已經如此

6年前的2010年9月,當時還在世的金正日挑釁日本和美國,而中國已漸失對朝鮮的絕對控制力,我寫了一篇文章:《朝鮮可能是台灣的罩門》,結論是「兩岸關係的近期動力中心不在台北也不在北京,甚至不在華盛頓,而在平壤」。  

次年11月金正日又作怪,我在當時文章中的看法是:朝鮮問題,接下來的中美分工模式可能是由美國出任「父職」,中國出任「母職」;美國對朝鮮拉弓但不射箭,中國則在美國打造的「壓力形勢」下對朝鮮軟硬兼施。硬的,就是制止朝鮮的進一步核武發展;軟的,就是在中國的條件下進行經濟改革……然而,誰也不知道金正日會不會出手什麼「困獸」招數。如是,中國勢將提高與美國的談判籌碼。如果形勢升級到一定地步,台灣海峽問題可能就被列為籌碼之一。  

接下來一連串的朝核六方會談是失敗的。隨後2013年12月,金正恩上台之後,我在另一篇文章《朝鮮半島生變後的台灣》中結論到:「金正恩和金正男若同時活著,東北亞就是一個拖的局面;兩人死一個,東北亞就進入30年來未有之變局。朝鮮半島的格局懸於一線,東北亞格局以及中美日格局亦同,身處東亞的台灣,其命運也是如此。若朝鮮半島格局生變,中美日將各自全力以赴,台灣會得到暴風眼內的短暫平靜,但時間不會太久。3、5年後半島大局已定,東北亞權鬥重心就會轉移至台灣,起因多半是象徵性的釣魚台主權。台灣不能再「不戰、不和、不守」,攤牌時刻將因此到來」。

台灣一直沒認清的黑天鵝

而就在三個月前,在「真正必須擔心的黑天鵝」一節中表述:   在以上的分析框架下,真正可能讓台灣措手不及的黑天鵝,將出現在上述的「中美日利益交換公式」內。讓我們再度試問:當亞洲區域形勢,也就是東海和南海形勢,不管因為何種原因,出現了「一翻兩瞪眼」的險惡狀態,也就是倘若中美日其中任何一方因為內部、外部因素被逼到牆角的時候,美國是先保日本、南韓,還是先保台灣?當南海出現中美軍事戰略對撞而波及台灣的時候,美國是先保南海還是先保台灣?  

試想一種狀況:朝鮮的小金胖子同志,具備了五枚精準度僅有500米、但射程可達首爾和東京的核子飛彈,美日韓會怎麼辦?當然,美國可以先發制人、精準的幹掉這5枚核彈,但小金同志不是笨蛋,他一定會把其中幾枚部署在與中國接壤的長白山或鴨綠江邊上,而中國不可能允許在自己的邊界引發核爆,陰錯陽差之下,這其間引發中美大型戰爭的可能性是巨大的。何況,至今中國還牢牢把朝鮮握在自己手中,中國若停止補給,今天的朝鮮不但軍車開不動,連稻米青菜都吃不上,小金同志的哥哥也在北京的監管之下當備胎用。朝鮮,乃中國之禁臠,美國想碰,門兒都沒有。如果那時再恰巧某南海國家,例如越南,出來攪動南海平衡,整體形勢就更逼人了。  

不能打,怎辦?利益交換唄。中國以軍事行動或秘密任務保障朝鮮半島無核化,美日韓除了默認中國接收朝鮮北部礦產資源之外,還必須付出什麼戰略代價,才能換取中國的具體行動?當年鄧小平訪美後,即於1979年為美國代理了一場懲越戰爭,美國付出的代價是對中國的各種經濟開放,包括促成後來的WTO會員資格,從此中國搭上國際經貿秩序的列車,扶搖而上。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朝核威脅由中國去勢之後,事態變成美國出任文攻台灣的角色,而對台灣武嚇的角色繼續由中國扮演,如此中美日韓以「解決台灣問題」為代價,重造東亞格局?在這場景下,幾年武力解決台灣,就已經是個不相干的問題了》。

一男動全局

因為金正男被刺身亡,現在形勢越來越迫近了。政治生態有如任何生態,表面上的均衡往往來自衝突的暗流;老鼠需要蛇來吃,但蛇需要被老鷹吃,否則均衡就會被打破,打破之後,物種覓食新排序是無從事前論定的。金正男是哪方做掉的,為什麼做掉他,其實沒那麼重要,因為此類政治事件不論是出自陰謀還是意外,其演變都是由熱力學中的熵值(不可控的動態因素)和組織的貫性所決定的。以朝鮮半島大局所牽涉到的複雜維度,中美日俄各方不管哪一方,對金正男死後的局面可以說是個個有期望,但人人沒把握,因此前因和動機的意義其實不大,後果的動態發展意義才大。能夠確定的事情只有一件:有人在賭,而且賭注不小。  

在真相揭曉之前(如果能被揭曉的話),台灣不需要問原因,只要問後果:牌桌上的牌現在少了一張大牌,各方會如何繼續打牌?什麼樣的牌面對台灣最有利?   

直接牽涉到的是薩德系統,以及和它相干不相干的軍事部署和軍售。朴槿惠的「閨蜜門」早已存在數年,絲毫不是秘密,但就在她執意部署薩德系統之後爆開,而且持續的、率先的爆料者還是三星公司旗下的媒體,而現在三星公司的少主已經入獄。現在都什麼時代了?誰沒有誰的一點隱私罩門?誰不掌握一兩家媒體?一個小小的閨蜜門就能騷擾東亞政局,希拉蕊的郵件門就能改變美國選情,而白宮官員和俄國官員的幾句私話就有顛覆世界大局的潛力。金正男之刺殺絕不可能是過了就算了的事,而是足以促動東亞大局面臨洗牌之大事,台灣的身價,不管是對美、中、日哪一方,極可能因此大幅升值,也可能大幅貶值。福禍難料,但有個原則是一定要守的,那就是不管對誰,自掉身價和沒有對價的事絕不能做。

川英、川習兩通電話70天

70天內的兩通電話,川普就完成了對中國叫牌的動作。12月2日接通蔡英文打來的電話,2月10日撥通給習近平的電話;看起來他讓了步,事實上他大幅提高了美中接下來打交道的底線。這70天內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可說是美中交道40年來最粗燥但也同時最為細膩的一幕。這場對手戲的脈絡大致如下:

70天內舉重若輕

●美國大選前,川普喊出「美國第一」、「美國偉大」口號,並以中國為最大假想敵;解放軍則加大對台灣、日本的武嚇,並拉高針對美軍的南海態勢;   ●川普初當選,拿出地緣大秤,掂量出台灣作為「水岸第一排」(第一島鏈)中對美國價值最小(相對於日本、韓國、菲律賓)、但對中國價值最大(民族主義執政之故)的處所,因而以下駟對上駟,打出台灣牌並藉以噁心中國,為下一步實質談判提高喊價。  

●北京陷入兩難,不強烈反應無法對國內民族主義勢力交代,強烈反應實力還不足。國際擂台上,反應太慢就是示弱,在川普的「川英電話」奇兵突襲下,匆促的北京無暇做穩健的政治考慮,只能順著民族主義鷹派的「民心可用論」,派出實質上尚未準備好的二手航空母艦遼寧號,到第一島鏈(台灣)東邊和南海邊緣(菲律賓)散了幾天步,不料這散步壞了事,不但引出了真正能作戰的美國航母群,還將自己不能作戰的航母艦隊的一切弱點暴露在假想敵(美軍)眼皮下,雖然在國內賺取了眼球、穩定了政治態勢,但長期得失之間還很難講。倒霉的是督艦的海軍司令吳勝利,在光榮退休之前六個月被提前解僱。  

●川普以台灣佈餌,習近平未吃。對美國惹不起,但躲得起,對台灣就不一樣了,政治巴掌總是要打的,文攻武嚇總是要做的,但看在美國面子上,北京的反應還算節制,而台灣方面,反應的拿捏也還算可以。因此,此事件至少帶來一個好處,就是培養出了北京和華盛頓、北京和台北之間的若干默契:三方都知道了其他兩方在這類事上會做到什麼地步,不會做到什麼地步。  

●川普先是在Twitter上表態,「看不出來在中國沒有做任何讓步的情況下,美國為什麼還要保持一個中國的政策」,表明了他接蔡英文電話是一個與中國喊價的開端。 然後於二月十日做出髮夾彎,致電習近平表示會尊重「一中政策」。  

●70天內川普的用語一向是「一中政策(policy)」,而北京的所有對應用語都是「一中原則(principle)」。「政策」與 「原則」兩層次的區分,的確是關鍵;原則不可交換,但政策可交換;原則沒有價錢,但政策可以談價錢。事實上,這種層次切割法一向是中美三個公報、美國對台關係法同時存在的基礎,是一個當年有意留下的模糊漏洞,以作為中美繼續角力的一個槓桿點。在往後的中美競賽鬥爭過程中,美國隨時可以拿「政策」為由化解中國的進逼,反之亦然,中國隨時可以拿「原則」來進逼它實力所能及的攻擊點。這其中的妙用,在過去70天中,看得再清楚不過了。  

●中美兩國之間所謂的「一個中國」(One China),不是一條黑白分明的直線,而是一條中間有緩衝區的河流;一邊河岸線叫做「原則」,另一邊河岸線叫做「政策」,而兩線之間還有寬廣的河面。四十年來,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承認過中國提出的一中原則(中國對台灣享有主權),而只有一中政策(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不代表中國)。川普用來威脅中國的是,美國政府不一定會繼續保持(honor)一中政策,而川普致電習近平所做的「讓步」,不過就是收回前話,美國的一中政策保持不變。  

好了,這就是過去70天內所發生的事情。美中一來一往的姿態和遣詞用字過程中,台灣學到了什麼?應該學到而未學到的是什麼?

台灣在哪裡?

參照本專欄在這70天內所寫有關題材的六、七篇文章,我們可以勾勒出以下結論:   一、台灣是美國在東海防線上對付中國的最靈活的一顆棋子;進可以提升到 「原則」層次以打亂中國的國內外政治佈局,退可以到「政策」層次以不變應萬變;戰略空間及縱深極大。相對而言,在台灣議題上中國已經把自己鎖死,一被碰就只能跳起來,毫無彈性迴轉餘地可言。  

二、世界上已經沒有單純的「兩岸關係」(或「台海問題」),而只有「第一島鏈區域安全網」 關係。在這「島鏈安全網」中,台灣的安全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日本、韓國、甚至菲律賓的才是。台灣也已經不是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絕對屏障,日本才是。中國之所以宣稱台灣的主權為其「核心利益」、沒有談判的餘地,主要原因並不是(如南海般)軍事地緣的,而是國內執政合法性需求的。  

三、美國對台灣的安全保護,僅有「政策性」承諾(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而從來沒有過「原則性」承諾。但台灣社會中有許多人把美國的政策性承諾一廂情願的想像為原則性承諾。  

四、對台灣議題,中國在美國面前只有原則,沒有任何政策的彈性,但是在台灣面前,除了原則還有極大的政策彈性。  

五、台灣的民進黨新政府,到現在為止,對中國不但沒有原則性的彈性,連政策性的彈性都沒有。這現象,和台灣社會中許多人把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性承諾一廂情願的想像為原則性承諾,有著直接的心理關係。

台灣必須思考對價

川普打台灣牌,以接聽蔡英文一通電話而啟動,隨著70天後打給習近平的一通電話而中止。這真是商人外交的新境界、新典範,沒那麼多囉哩巴嗦的迂迴,兩通電話就把中美關係的牌桌重洗一次,大家心態回到原點來談判。台灣被這樣用一次,值多少錢?在商言商,如果是我,至少也得收費十億美元或等值物。蔡英文政府,以及所有與川普政府團隊有交情聯繫的人士,在隨後四年間要不斷提醒川普政府,台灣捨命陪君子不能沒有對價。  

對中國,川普還有兩手牌等著打;一手是經貿牌,一手是南海牌。這兩場擂台賽,都有大看頭,台灣也有可能偶爾被拉到場邊做啦啦隊,但即使做啦啦隊,也不能沒有代價。

舌尖上中國的壞味道

經貿牌、南海牌順利也就罷了,若不順利,以川普在商言商的新常態下,他重?台灣牌也不是不可能;如同前文所說,從美國利益來看,以台灣話題挑動中國乃以下駟對上駟之舉,對美國是絕對合算的,而對中國是絕對不合算的。北京明白這一點,與其等著再被川普噁心一次,不如斷了川普再用台灣牌的念頭。因而,習近平在川普忙著和中國談判南海、經貿之際,抽出空來攏絡台灣不是沒可能。只是,這70天來,習近平的一群豬隊友已經通過文攻武嚇讓台灣人民品嚐了一回「舌尖上的中國」,留下了極壞的味道,若不先打打這些豬隊友的屁股,恐怕是通不過台灣人民雪亮的眼睛的。

盛夏送冰;雪中送炭

馬英九下台之前,出自北京對南海形勢的急迫需要,出現了馬先生想都想不到的、兩週就成形的習馬會,顯示了北京在對台灣政策上的極大彈性。而公開會中馬先生在對方未堅持的狀況下、情不自禁的、主動說出「一個中國」而放棄了「各自表述」,不但平白浪費了一次拓展空間的機會,還把繼任者綁上了腳鐐。  

在未來四年的中美大格局下,類似出於急迫而突然冒出的彈性,機會還是會有。川普想用台灣做槓桿,而壓力交迫的習近平何嘗不需要台灣「雪中送炭」?台灣能夠提供給美國、中國的物質條件的確不多,但是能夠提供的心理條件、立場條件卻還很多,完全看想像力和刀功(立場的細膩拆分)到哪。

比高度;比論述

過去的專欄中曾經提到兩個原則:其一,無論美中關係如何動盪,在大國棋局之下,台灣絕對不能誤會自己也是棋手而胡亂移動自己的位置。棋手們步步都在斟酌交易的公式-怎樣交換才對自己更有利。台灣能做的,只有步步為營,抓對時機去影響棋手之間的交易公式,導向對台灣最有利的方向。  

其二,世界上已經沒有「兩岸關係」,所謂「兩岸關係」的提法,只是北京用來糊弄人民的統戰語言。台灣對自己身份、立場的發言,一定得提高到區域和平的高度,並強調美國和中國在亞洲的和平相處,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地區,具有世界的意義,並主動通過國際媒體向世界各國徵求意見,請教各國領袖台灣能夠如何促進美中在亞洲的和平共處之道。  

接下來的4年到8年,台北和北京之間若有任何競爭,比的將是視野的高度,而不是心機或腕力。倘若北京對世界說出的台灣論述包容了台灣過去100年的辛酸和成就,北京就贏了,然而倘若台北對世界說出的中國論述包容了中國過去100年的辛酸和成就,台北就已立於不敗之地了。在這方面,台北和北京都有能動性,只是見識及氣度到不到位的問題罷了。

台灣值多少錢一斤?

川普正拿著一桿大秤,掂量著台灣的斤兩,看能賣出多少錢,有沒有賣相?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川普據說已內定為副國務卿的約翰波頓(John Bolton),就在蔡英文總統勝選的次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美國可以打台灣牌」一文。文中明確的指出,就像當年尼克森打出「中國牌」抗蘇一樣,基於蔡總統的立場,美國打出「台灣牌」以對付中國的時機已經到來。  

波頓文中的「台灣牌」,目的在於逼迫中國放棄南海島礁填海建設軍事基地,他說,「如果中國不退讓,美國可通過外交升級的階梯,逼使中國注意。美國可以在國務院內接待台灣外交官,將美國在台辦事處由民間機構升格為外交機構,邀請台灣總統官式訪問美國,允許美國最高階官員前往台灣處理公務,甚至最終恢復完整外交承認。」  

川普當選了。在英川電話會之後,川普本人又在「台灣牌」的對價上加了幾碼,除了南海島礁建軍議題之外,又加上了朝核問題,關稅和人民幣匯率議題。 台灣,在川普的秤桿上越來越值錢了。  

至少到現在為止,川普和他的團隊的動作,可以推論出兩個結論:(一)台灣就是一顆不折不扣的棋子;(二)美國會討價還價,但若過程中因擦槍走火,中國軍事封鎖台灣甚至武力侵台,美國不打算捲入。  

川普和他團隊看台灣越看越值錢,但僅僅是值錢而已,還沒貴重到韓國、日本、沖繩、關島、夏威夷的地步。從波頓的「外交階梯論」和川普的「交易論」來看,川普政府會在就任之前把台灣的價碼喊得震天價響,以中國的反應作為定價標準,然後在就任後,開始和中國做交易。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立場很明確:一中原則不能做交易。換言之,碰上了川普這號總統,看來是非得做些交易不可,但一中原則不在交易項目之內。

洋蔥第一層:南海

洋蔥一層一層的剝,我們先假設川普政府打算將南海島礁建軍問題當作打台灣牌的唯一對價。如果中國願意交易,那中國要什麼?中國的價錢是什麼?要美國讓出台灣(例如停止對台軍售、終止一切承認關係)?太便宜了中國吧,而且美國國會不可能接受如此廉價的交易,等於是用手中的一隻鳥去交換天上飛的一隻鳥。

洋蔥第二層:南海+朝核

洋蔥再剝一層。如果川普政府在南海議題之外再加一碼:中國出手收拾朝鮮的核武計畫。台灣對美國再重要,也沒有韓國、日本加起來對美國重要,因此,南海加朝核,對美國是划算的。雖然台灣具有阻擋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作用,但是韓國和日本的安全更為關鍵。  

即使美中都覺得交易划算,朝鮮的金正恩會怎麼想?核武就是他的命、他的立國之本,何況他的哥哥金正男還在北京手?。在那情況下,他不蠢動不行了,而當他蠢動的哪天,恐怕也就是美中台灣交易完成的那一天(請參考五年內武力解決台灣?一文內「真正的黑天鵝」一段)。

洋蔥第三層:南韓、沖繩、關島

如果中國方面在台灣和南海議題上讓步,同時同意制裁朝核,而提出的「對價」是美國退出南韓,同時減少在沖繩、關島的駐軍,那就是太平洋戰爭的格局了。  

對於川普政府,這是不可能的事,會讓他笑掉大牙,然而,中國在過去十年間所表現出來的鷹派太平洋戰略意圖,卻正是這樣,這也是此次川普顧問群執意顛覆中美過去三十年的關係,試圖改變「擁抱熊貓」的心態而進入「屠龍」心態的大背景。  

中國海軍早在還沒有買入第一艘烏克蘭航空母艦之前,就已經直白的透露過,等到中國航母成軍,美國就應該把(國際換日線)夏威夷以西的太平洋交給中國管理,美軍退出西太平洋。(見《習近平是否會吃下川普的「台灣誘餌」?》一文。  

剛剛過去的兩次解放軍空軍「環繞台灣」事件,台灣社會不能自我膨風,認為那就是衝著「兩岸關係」而來。我已一再提醒,今天世界上已經沒有「兩岸關係」的問題,而只有被打包在亞洲區域關係、世界大局關係內的「如何用台灣作為槓桿」的問題。  

解放軍機的飛行路線的確是繞著台灣航空識別區的邊線進行,也確實有著擾亂台灣民心的作用,但是其本質意義卻是另外三層:試探美國對逼近第二島鏈(也就是沖繩、關島)的反應、挑戰日本的真實底線,還有為將來推出南海航空識別區做出準備。

洋蔥第四層:日本及俄國

洋蔥剝到這兒,就碰觸到世界大局的核心了。美國清楚知道,要維持過去二十年的世界「現狀」,已經超出美國的國力了。在這現實下,美國若還想保持川普口中的「美國第一」,世界秩序的典範必須做出顛覆性的思考。就如尼克森、季辛吉當年在越戰耗盡國力之後,為了美國繼續第一,顛覆性的聯中制蘇;今天的美國在陷於中東、阿富汗泥沼的時刻,只有聯俄一途,才可能騰出手來遏制中國。只要與俄國達成經濟交易(例如維持油價)、政治交易(例如西方從烏克蘭、敘利亞抽手、默認俄國收服波羅的海三小國),俄國極有可能讓美國在中東喘一大口氣、打擊ISIS、穩定土耳其,甚至令中亞國家對新疆局面做出某些動作。再遠一些,通過對印度的協力支持以換取印度對西藏局面的影響,都不是不可想像之事。另方面,日本對俄國的瞭解遠超過美國,在聯俄制中這件事上,日本不會缺席。      

川普個人有沒有能力是一回事,美國國會會不會支持也是另一回事,但是,川普的個性及雄心(有人稱之為「無知」),在中國軍力崛起這事實下,他是一定會去試圖改變世局均衡的典範的。很不幸的,他用了台灣作為第一個作為對價的棋子。

浪漫與醜陋之間

以上這四層洋蔥,無論川普和習近平之間的「對決」止於那一層,台灣都被在「待價而沽」。而台灣除了「激怒中國」、「讓中國下不了台」的軟實力之外,並無硬實力。因此,在川普掂量「台灣賣多少錢」的同時,台灣自己必須艱難的開始思考「台灣值多少錢」這問題。這問題的答案,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醜陋;最浪漫的這一端,可以是波頓所說的「最終恢復完整外交承認」,而最醜陋的一端,也可能是美中玩博弈沖昏了頭,逼近決裂時才互讓一大步,有如甘迺迪與赫魯雪夫在最後一刻雙方徹底讓步,俄國由加勒比海撤出核彈,而美國由中東撤出核彈。夾在中間的古巴,因而沈淪了四十年。  

無論台灣多少錢一斤,都不能成為世紀大交易的犧牲者。川普團隊的姿態已經告訴北京,美國會用台灣做對價的棋子,美國會外交保護台灣但不會武力保護台灣。台灣的應對之道不好找,但不是完全沒有,關鍵在蔡團隊心態的開放度和封閉度。洋蔥不管剝到哪一層,台灣都得要有準備,而「知道自己值多少」是最重要的,那樣台灣才有可能找到最佳方案。

「中國學」、「台灣學」-兩份不及格的答卷

若在台北和北京各舉辦一場考試,台北的考卷是「中國學」,北京的考卷是「台灣學」,雙方的成績一定都不及格,也都各有「未完成的題目」和「有苦難言無法回答」的題目。

北京的「台灣學」盲點

北京的「台灣學」盲點,在於它一直擺脫不了「黨對黨」的思維主軸;過去一直以國民黨為交涉對象,以為「國共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後來在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勝選後,江澤民怒斥「十年對台工作一場空」之後,才開始心不甘情不願的研究民進黨,擔心某一天兩岸關係可能變成「民共關係」,2014、2016年間,國民黨幾近垮台的敗選之後,這個擔心成真了。當下,雖然北京已經承認了民進黨的存在,甚至承認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民進黨政府代表台灣,但是,其主軸思維依然是「黨對黨」的,以為擺平了「黨」,就擺平了台灣。  

無效的「以經誘政」內政化

固然,在過去幾年間,中共曾經以台灣人民為攏絡的對象,例如加強對台農漁產品的進口,增加來台觀光人數等等,但由於其本心為「以經誘政」,戰略上又擺出「台灣人民事務內政化」的姿態,大大引發了台灣社會的戒備憂慮之心。在服貿爭議觸發了太陽花運動之後,北京曾經大惑不解,其後隨著國民黨的敗選垮台,中共中央才意識到,自己認為過去對台灣人民所送的「秋波」,好處其實都落入了台灣政界高層買辦、共黨對台系統部份官員的口袋中,這才收回「攏絡台灣人民」的策略,重新回到「黨對黨」的思維上,但這次所對的黨已經是民進黨。對於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在北京的眼中,其實已經變成用來施壓民進黨的一顆小棋子。

不接台灣人民地氣

二十年下來,幾番回合之後,北京永遠無法走出「黨對黨」的看問題方式,沒有學到教訓,其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當年在國民黨執政下都求不到,現在希望在民進黨身上求得,無異於緣木求魚。      

「黨對黨」思維,使得北京的對台策略,永遠落後於台灣社會現實一步,永遠接不著台灣的地氣。但這並不是北京的政治智慧不足的表現,而是中共確實有難言之隱,那就是,如果它對台灣說出接上台灣人民地氣的話語,那麼水漲船高,它又得對自己的人民說什麼樣接地氣的話語呢?中國人民是聰明的,如果當局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那麼就沒有理由只接台灣人民的地氣而不接大陸人民的地氣。如果真的有一天,台灣人民接受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遲早大陸人民就會要求同樣的「國民待遇」-政黨開放、人民選舉。那將是共產黨的最大惡夢。

台灣的「中國學」盲點

分析到了這裡,就可以順勢談談台灣的「中國學」盲點了。首先,台灣同樣的也犯下「黨對黨」的錯誤思維,只是程度比北京輕一些罷了,多數人都認為只要能把共產黨「唬弄」住了,來自彼岸的威脅就可消緩了。台灣也有少數人認知到,中共的命運是和「國家統一」緊緊綑綁在一起的,只要對話的焦點被框限在「統一」這個概念牢籠內,中共是不可能鬆手的,因為鬆手就等於掉落山崖。  

因此,台灣只有持續的與中國人民保持溝通對話狀態,才有可能讓北京當局鬆一口氣,避開與台灣當局攤牌這個絕大風險。然而,多數的台灣人現在還不明白這一點,而陷入了「逢中必反」、「凡事賴中國」的誤區。我曾在過去書中提到一個真實案例,在北京一社交場合,某位解放軍人士在酒酣耳熱之後,公開的說:其實台灣問題對中國來講,一點都不急迫,甚至一點都不重要,但就是台灣人討厭,老把自己內部的政治鬥爭問題拿來挑釁我們,搞得我們不回應都不行。  

當然,每個銅板都有兩面,中共內部當然會有一批人,藉著「統一台灣」議題做文章,刺激台灣內部的反中情緒。對這種事,就像互聯網上的打交道技巧,遇到別有用心的酸民,比得就是誰的氣度更大、誰比誰更成熟了。若形成互罵互反的態勢,那就只有比誰大聲、誰人多了,再嚴重下去,約一場架,那就只能比肌肉、比力氣了。

「兩岸關係」早就不存在了

由上述解放軍人士所說的話,可以引申出台灣「中國學」的另一個盲點,那就是,台灣多數人以為現在還有「兩岸關係」。事實上,「兩岸關係」這件事,五年前就已經不存在了;對中國而言,現下只有「區域關係」,而沒有「兩岸關係」。中國現在對台灣的一切政策,都只是用圍棋思維處理東海、南海區域關係中的一個棋步罷了,而台灣還在「剪刀石頭布」以對,雙方程度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舉一個實例,2015年台灣稱為「馬習會」的那場會,台灣輿論多把它當成一次企圖影響台灣選情的動作,而當下我就為文稱之為「習馬會」,因為那是習先生為了南海局勢而召喚馬先生前往南海背書的區域棋步。而直播會的五分鐘中,馬先生不顧現場所有幕僚事前的反對,並且在中方並未要求的情況下,在全球媒體前說出「一個中國原則」而未伴隨「各自表述」,那純粹是馬先生未掌握對方棋步,自以為那是一場突破「兩岸關係」下的個人行為。後因此愚誤而帶來對方引以為施壓蔡英文總統的口實,那已經是後話了。

試卷的最後一題

北京現在口咬蔡英文總統是一份「未答完的問卷」,而蔡本人及其幕僚也落入「黨對黨」的「兩岸關係」陷阱,頂多只會用「民意」來作擋箭牌,而未深入研究如何以「區域利害」來作答,這正是北京希望看到的方向,因為北京在現下的區域壓力和經歷壓力下,樂得嚴厲對待台灣「反中」的事實,以緩解國內人民對區域軟弱、對美軟弱的抱怨。蔡英文在民進黨30週年慶時的講話,沒能以「區域利害」的高度來對應北京的壓力,而停留在「兩岸關係」的低度發言,實在又是一次誤判下的失利。期待她在雙十講話中,能夠把焦點提升至區域關係的高度。  

北京和台北,都是一份未答完的試卷。北京若要答完這場考試的最後一題,就是用台灣人民聽得懂的、接台灣地氣的語言說出:我們認知,國民黨不等同於台灣,現在執政的民進黨也不等同於台灣,只有台灣人民才等同於台灣。  

而台北若要答完這場考試的最後一題,應該說的是:在當前區域不穩定的狀態下,維持「各有憲法、非國與國、非從屬關係」的現狀,就是雙方對區域和平、世界和平的最大貢獻。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