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聯合報

如果取消教育部,台灣會怎樣?

一個沒有教育部的國家,可以想像嗎?當然可以想像,美國在1979年以前就沒有教育部。

沒有了教育部就沒有了教育嗎?不對吧?2012年以前台灣沒有文化部,在那之前台灣就沒有文化嗎?

組織是人造的,成立組織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目的如果達不到,就該修整組織,如果修整了幾十年還達不到目的,就該質疑它是否應該存在。如果,一個組織的效果被證明是與當初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那麼這個組織就該被消滅。

台灣的「教育部」這個組織,是否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它對教育的作用,是正的還是負的?國家提供教育,無非是為了:(1)完整人格的培育;(2)國民生存、生活的能力;(3)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三者皆備,一個教育「部」當之無愧;三缺其一,還能湊合;三缺其二,應該進行組織徹底整改變革;三者無一,顯示用「部」來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個錯誤。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做出判斷,在這三個方面,教育「部」做到了哪幾個?在這三個目的上,教育「部」起的作用是正面大於負面,還是倒過來?

學校、老師、學生,還有所有關心台灣教育的人士們,請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取消教育「部」,對你的工作、對你的學習、對你兒女的未來前途,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

教育部內的優秀官員、職員,請認真考慮一個問題:如果暫時拋開個人的官職這問題,你對台灣教育的熱情、你的才華、你的創意,在一個沒有教育「部」這樣的官僚機構之後,直接投身到「教育界」,是不是會得到更大的解放,更對得起你自己?

只要分流和自治

啊,原來「教育部」只是個組織,不是教育本身;學校、老師、學生、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熱情這些元素,才是教育本身。首先要追問的是,在當今如此變動的世界中,把所有的教育元素都交給一個「部」來主管,合不合理?當國家的所有教育資源都集中交給一個「部」來主管分配,威權不威權?今天的世界正朝向互聯網的生態飛速邁進,也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互動自治生態,而台灣的所有教育經費都交給一個「中心機構」來分配,所有有關教育的熱情、開創工作都交給極小數量的人士來審批,你說這是與時俱進,還是背道而馳?

我知道,「取消教育部」這念頭,聽了讓人害怕。台灣今天2300萬每一個還活著的人,從來沒經歷過一個沒有教育部的環境。沒有了教育部,學童營養午餐怎麼辦?清寒子弟助學金會不會消失?考試的公平性誰來維持?課綱誰來製定?學校的產生與撤消誰來把關?老師的薪水誰來發?大學的經費誰來分配?

答案就在四個字:分流、自治。教育部今天承擔了許多社會義務,但這些任務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無關。隨手舉例,營養午餐的對象雖然是學童,但是它的本質屬於國民身體健康的範疇,清寒助學金發放這件工作的本質,屬於社會福利的範疇。教育元素中的重要單位——學校,可以成為執行單位,完全不需要一個教育「部」的存在。其他可以依此類推。

斷捨離處理教育部

考試的公平性誰來維持呢?這問題就擊中了教育理念的本質。台灣很多人都考托福、GRE、SAT、TOEIC,它們的公平性既不由台灣教育部維持,也不由美國教育部維持,為什麼台灣人不質疑它們的內容不公正、流程不公正?這是一個機構公信力的問題,任何具有足夠公信力的機構,都可以做這件工作。

課綱問題,和考試問題是一體的,也是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為什麼要有課綱?因為要統一考試。為什麼要有統一考試?因為要所謂的「公平」。為什麼要「公平」?啊,這又擊中要害了。台灣已經邁進現代但是多數家長還停留在古代;在古代,唯一的好出路就是公職,吃皇糧,也就是當官或做公務員。出路唯一,當然就要統考,當然就要「公平」——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因此,統一教科書也好,一綱多本也好,都是纏足或小腳放大。人生下來,頭腦本來是一個開放的CPU,潛能無限,但課綱的實施,卻把受教者的腦袋變成一個儲存定式資料的硬碟。如此「教育」,無異於創造力、思想奔放力的殺手。有課綱,已經夠糟了,還弄一個「部」來保證少數人把持課綱,真的是要把台灣殺到體無完腦為止。

那麼,誰來「分配」大學教育經費呢?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先從反面來問:今天你所不滿意的教育現象,其罪魁禍首之一是否就是「經費分配」?「誰來分配經費」這句話中有一個「誰」字,暗示了有一個中心分配方;這句話還有「經費」兩字,暗示了錢來自政府。但想想,教育這件事,一定得錢來自政府嗎?即使錢來自政府,一定得有一個中心分配方嗎?沒有其他的機制嗎?難道問題不就產生於類似這樣的預設條件和價值觀嗎?我相信,「教育界」的人士一定可以設計出比「教育部」統籌分配資源更好的方式。

「部」這玩意,在中國的帝制官僚體制下,就是「集中管理」的組織,用在軍事、財政、交通、疫情防治、救災、醫療、文官選拔等領域有其必要,但用在開發國民腦袋、培養健全人格這件事上,其實很恐怖。在所有的國民事務中,最不應該採用「中央控制」、「集中管理」的領域,就是教育領域(當然,文化也一樣,但那不是本文主題)。

拿出紙筆算算,教育「部」可不可以被取消?

教育「部」應存應廢這話題,其實比起死刑應存應廢、核四應存應廢,對台灣的前途關鍵得多。廢教育部這念頭,極端不極端?是蠻極端的,但是,狀況已經到了不得不逆向思考的時候了。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判斷教育「部」該不該廢的思考方法,然後你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個方法,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

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問題:你家裡有個大抽屜,用了10年,裡面亂七八糟,什麼東西都有,每次要找一件你急需的用品,都得心煩意亂的在抽屜裡翻來翻去才找的到。一天,你決心清理這個抽屜,於是你坐下來,把抽屜裡的東西一樣一樣的拿出來分類,有用的放一邊,沒用的丟棄。你拿出抽屜裡的一只老鋼筆,心想這已經10年沒用過了,搞不好已經壞了,但它是當年你女朋友送你的禮物,你很猶豫,拋棄還是不拋棄?這就讓你掙扎了5分鐘。然後,你又看到一張老照片,扔還是不扔?然後……就這樣,兩個小時過去了,而抽屜只整理了不到十分之一,電話此時響了,朋友找你吃飯,你嘆一口氣,把那好不容易整理出來的幾件東西再丟回抽屜內,下次找時間再整理吧。

管理學問你:如何在5分鐘內整理好這個抽屜,讓抽屜亂這件事不再影響你接下來日子的工作?

管理學的答案:

1. 把抽屜拉出來,把裡面的東西全部倒到地上。
2. 眼睛快速掃瞄,挑出你接下來一週內絕對需要用到的東西
3. 拿一個結實的大垃圾袋,把所有剩下的東西裝進去
4. 把那些挑出來下週絕對用得上的東西放回抽屜,把抽屜安回去
5. 把垃圾袋封口,放到儲藏區,日後想到要用時再說。


這樣,你就在5分鐘之內解決了一個你10年來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且接下來工作效率大增。相信我,我自己多年來就是用這方法整理抽屜、衣櫥,累積的這種大垃圾袋已經十幾個了,有些隨著我搬了好幾次家,但是十幾年來從來沒有一個垃圾袋被重新打開過。原來,我的生活中根本就不需要哪些被挑剩的東西,它們原來只是佔據空間的無用物!

林飛帆用不用手機?台灣的7-11孤島經濟

這是一篇討論台灣經濟和貿易的文章,稍後也會論及服貿。題目太硬,因此輕鬆論之。除了薪水單,年輕人不喜歡看數字,這點我知道,高來高去的經濟數字無感,台灣生產的貨品45%銷到中國,台灣90%的農產品、98%的能源靠進口,我還不是照樣的過小確幸日子?

不談數字,那就來談談東西。就在你讀這文章的這一刻,檢查一下你穿戴在身上的每一件東西,然後360度轉一圈,看看出現在你周圍的每一件東西。清點一下,其中有多少樣東西,100% 台灣製造?答案是,除非你正好在吃麵線,一樣都沒有。

幾乎你用的所有東西,包括垃圾袋,它的成份都來自幾個不同的國家,甚至幾十個國家,它是散落在地球的白人、黑人、黃人、棕人的共同活動結果。林飛帆用的手機如此,他穿的軍外套雖然標示 Made in China,但也是多重貿易的結果。

囉哩叭唆這一大堆,只是為了在你腦中確立一個觀念:「貿易」是今天世界得以存在的基礎,沒有了國際貿易,美國中國日本都活不了,台灣更活不了。這好像是常識,但你我真的懂了嗎?

「逢中必反」是否無懈可擊?

讓我們以台灣為例,想像一下貿易中斷的情景。台灣是個孤島,前後左右360度都是海,以台灣的資源條件,所有的能源、工業生產原料、食品的關鍵材料,全部都來自進口。只要船隻進不了港、飛機落不了地,三個月之內台灣就要回到18世紀的生產狀態,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年代。那時,台灣進貢的珍品是芭樂和草蓆,乾隆說聲謝謝然後御批「下次免貢」。

相對於台灣,如果美國貿易中斷,它活個幾年沒有問題,若人民再犧牲一下,活個30年都沒問題。中國,不就曾經與世隔絕了30年嗎?

台灣能有今天的經濟以及生活方式,實在就是把自己縫進了世界貿易這塊大布料的結果,隨便掐指一算,今天世界貿易網中,沒有一條經緯線和台灣無關。若不是貿易,你我連內褲都沒得穿。

好了,談到這裡你還是可以說,這些也不過就是常識啊,囉哩八唆些什麼?但是接下來我要提出的問題,就沒有那麼好對付了,這問題將考驗你究竟有沒有「常識」!

準備好了嗎?這問題就是:中國的貿易,已經縫進了世界貿易經緯線中的大部份,再過十年,地球上每一條貿易經緯線中都有中國的勢力,台灣如果「逢中必反」,那台灣就沒有貿易可做了。孤島台灣的經濟,其實是一個「7-11」式的經濟:店面(地理)小,不能靠庫存,只能靠快速週轉,週轉的越快越發達,物流中斷三天就得關門。7-11若「逢陳必反」,不向姓「陳」的人買貨,也不賣給姓「陳」的顧客,它應該撐不了3個月,因為「陳」是大姓。競爭模式有如7-11的台灣,一旦「逢中必反」成為了世人皆知的招牌,世界上的絕大部份商業單位都會對台灣敬而遠之,因為「中」在世界上是「大姓」,今天至少50%流通於世界上的貨物、原料、資金,都具有「中」的血緣關係,十年後可能接近100%。經濟上「逢中必反」,相當於在台灣做生意的商家「逢陳必反」。

別搞錯了,這裡談的不只是「台灣」和中國的關係,而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小國家和中國的關係。西班牙如果「逢中必反」,西班牙也將沒貿易可做,荷蘭如果「逢中必反」,它也沒貿易可做。啊,你可能會說,荷蘭可以賣鬱金香給歐洲鄰居啊。錯了,今天荷蘭鬱金香的育苗工作,一半以上在中國完成,然後才出口到荷蘭。我不騙你,十年之後,任何一個小國家如果「逢中必反」,不但經濟無法進行,國民連內褲都沒得穿。

幾千里外的西班牙、荷蘭都做不到的事,距離中國才200公里的台灣如何做得到?

新加坡人口5百多萬人,其中至少50萬人是近十年來的中國移民。你如果到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寮國逛一圈,到處都是中國商人。這些國家和中國接壤,坐汽車就可以到。澳洲、紐西蘭、日本,雖然得坐飛機,中國商人和移民也很多。它們可能「防中」,甚至「恐中、仇中」,但它們都負擔不起「逢中必反」。

我聽到標準答案的反駁聲了:人家沒有被中國威脅啊,中國沒有想統一那些國家啊。

你說的很對,情況的確如此,但是這個理由離「一刀斃命」還很遠。如果在這個理由下我們就「逢中必反」,那麼上文所談的「逢中必反」的經濟後果,你又如何面對呢?

很弔詭的,台灣的「逢中必反」進程越快,台灣落入中國懷抱的速度就會越快。這邏輯很簡單。當任何一個國家接收到台灣所釋放出的「我們逢中必反」的信息之後,這個國家就會對台灣開始有戒心,開始不信任台灣的夥伴關係,因為他們國內的所有進出口經緯線都有中國因素,他們幹嘛自己觸霉頭和一個逢中必反的國家打交道呢。嗨,這裡同樣不要搞錯了,這不單是「台灣」的問題,如果西班牙「逢中必反」,荷蘭公司在貿易上就會迴避西班牙,如果日本「逢中必反」,那麼連郭台銘先生都會迴避日本夥伴,更不用說蘋果公司了。

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台灣多年來為什麼沒和古巴或者伊朗做生意啊?因為古巴和伊朗「逢美必反」,台灣惹不起美國啊。如果「逢中必反」成為台灣的國際招牌,那麼世界上就只剩下一個國家隨時對台灣伸出雙手歡迎。你猜是哪一個國家?哈哈,你猜對了,那就是中國。人家要統一你嘛。

服貿,台灣自己砸了自己腳

不履行ECFA,人家美國客氣的說,ECFA這件事,和台灣是否能加入TPP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如果台灣對美國說,在貿易這件事上我們逢中必反,你看看美國會怎麼說。

ECFA和服貿的某些內容,我也覺得台灣簽得很笨,其中台灣權貴搭線的痕跡也有不少。318學運之後,北京澄清說,服貿牽涉內部中小企業,非常敏感,中國和十幾個國家簽定經濟協議,其中一半是先貨貿後服貿,另一半是貨貿、服貿一起談,不明白為什麼單單台灣要求先簽敏感的服貿?

我個人的判斷是,這是台灣的金融、銀行、保險業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些行業深怕被社會檢驗,於是通過政商關係,在談判項目中把自己混進了小行業群,和印刷、洗頭捏腳攪混在一起,然後用大陸開放80幾項、台灣只開放64項來企圖夾帶過關。結果沒想到淳樸的台灣人就只看到洗頭捏腳的那一塊,政客們也惹不起金融巨賈,只能在民生行業上做文章,導致混在其中的金融行業也無法過關,連帶的真正與台灣經濟死活相關的貨物貿易都賠了進去。學運最終還是靠了貨貿大咖出面,動用了關公才解了套,整個過程中金融銀行保險業啞巴吃黃蓮,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金融保險行業中的權貴家族,聰明反被聰明誤,不但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台灣。 其實,台灣如果老老實實的按照「貨貿」、「金貿」、「服貿」的慣例三步驟走,即使最終服貿觸礁,也不至於耽誤了台灣經濟的真正命脈:貨物貿易和金融流通,更不至於耽誤了其他FTA或TPP的進行。

而今,權貴家族的猴急和自做聰明,激化了社會的恐中氣氛,在貿易關係上,造成了「逢中必反」的氛圍。一般人分不清「服」貿和「貨」貿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程度有著天壤之別。台灣若成為「服貿」孤島,坦白講,日子還過得下去,你幫我煮咖啡、我幫你洗頭,小日子一樣滋潤。但是台灣若成了逢中必反的「貨貿」孤島,台灣的經濟就會徹底垮台,真如某企業家曾經苦口婆心的說:到時候連22K都沒有。

貨貿不簽,台灣馬上輸給南韓、東協小國。反對者會說,我們還可以和美國簽TPP啊。姑且先不談那有多遙遠,沒做過貿易的學生和教授,腦子裡想到「貿易」時,往往是「我賣給你,你賣給我」的原始模型,對於國際貿易的網狀動態關係毫無感知。今天你買一台電腦,主機板來自台灣公司在大陸、東南亞的工廠,鍵盤可能來自印度,CPU來自美國公司的馬來西亞廠,其中幾百個部件來自數十個國家的交錯組合,這整個過程的關稅算計是以千分之幾的差距在考慮、物流順暢度的考慮是以小時為計算單位。

單單一個美國的TPP,坦白講,對台灣貿易經濟的用處有限。說一個大家都懂的比喻,如果遠傳電信的用戶,只能在遠傳網內互打,而不能和台灣大哥大的用戶互通,這樣的手機服務有個鳥用?手機要有用,就得跨網互通,而且得快、得便宜,貿易也一樣。拒絕加入中國的貿易網,就像一個手機用戶只想和遠傳、台灣大哥大的網路相連,但拒絕和中華電信的網路互通。這樣的用戶,將來連手機都買不到,只能不用手機。

服貿可以晚簽,甚至不簽,但是貨貿和金貿牽涉到台灣這個「7-11孤島」的世界網路,不能不簽。如果這個政府爛到讓你沒信心,那麼請記住,下一個政府也得簽。這不是哪個政府的問題,而是台灣的問題。哪個政府或政黨若告訴你「逢中必反」沒問題,那麼它實質上就是「賣台者」-台灣經濟的出賣者,同時它也是實質上的「迎中者」-迫使台灣最終不得不接受中國的接濟。

你用手機嗎?你穿衣服嗎?你吃東西嗎?「喬家大院」-立法院內的諸公諸婆肯定都得用穿吃,但他/她們當中很多人,沒有在想台灣經濟,他/她們在引導台灣走向最醜陋的境地 -經濟持續敗壞之後不得不迎中。

零售民主:投票就像去SEVEN-11

(說明:上一篇「從柯P現象談台灣民主」,引起不少讀者認為,通過傳統選舉的「代議制」就能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或經過傳統選舉而來的「代議士」就可「為人民作主」。以下是一篇寫於2013年,然後在2014年3月收錄至『與中國無關-就台灣論台灣』書中的文章,或可解除一些迷惑)。

台灣有可能在「民主」這玩意上超英趕美

台灣的民主現狀,與西方民主先進國家比起來,確實落後許多,甚至有點不三不四。然而,若以人類文明的高度往前看,台灣是有可能在「民主」(democracy)這玩意上超英趕美的,只要台灣能夠擺脫華麗的抽象詞藻,直接回歸到原生精神。

我們重溫一下台灣特有的「平民三精神」:(1)誰怕誰?(2)人不能欺負人,(3)永遠不完全信任權威。若依此三原則往下推衍,我們將發現,現在人類遵循的「代議制度」中具有許多違反這三精神的地方,包括在台灣。

代議制度固然是當下西方民主國家的主要元素之一,不論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然而,我們不能假設它就是民主的終局。我們也不能假設,一百年後「民主」的最高境界還是代議制度。

代議,只是一種無奈;在過去的條件下,眾人之事只能通過推出代表解決,否則幾千萬人、幾億人若要「面議」,那會場得要多大啊,豈不天下大亂、一事無成?但把眼光放長,我們可以追問,今天人類的溝通條件,還像過去那樣嗎?平民之間的溝通決議,真的還需要某些代表來「代議」嗎?

十三億人的「直接民主」經驗

中國的共產黨老是在說,十三億人一人一票直選,豈不天下大亂,因而人民需要一層一層的「代表」,而這代表就是共產黨,因此把共產黨的唯一代表性寫入國家憲法。為了維護共產黨的唯一代表性,前領導江澤民甚至推出了「三個代表」的理論,企圖證明中共只要能「代表人民」,就是「民主」的。

幾億人直選會亂這說法,在中國被一個電視綜藝節目戳穿了一個口,湖南衛視在2004年推出的「超級女聲」,一開始用手機簡訊投票,隨後用QQ投票及網路投票,從城市投票辦到賽區投票到決賽投票,最高時期總共有4億人參與投票。儘管這僅是一場娛樂,投票過程中充滿了灌票、賄選,幕後操作醜聞不斷,但是最終產生的歌手,都是原本不知名的市井實力歌手,濫竽充數者和不夠格者全數淘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對這現象語重心長的說,「這一次遊戲規則的改變,觸動了人們深層次的價值渴望」。

鑒於這經驗,中共政府隨後禁止了娛樂節目的網上投票,只允許評審制,也就是「歌迷代議制」。在代議制下,掌權者只需要搞定極少數的評審就可以了,廣大的底層人才無法冒出。但是,當年的那一場全民投票經驗,已經在中國年輕人的腦海中撕開了一個口子,他們知道了,只要是不設參選門檻、不讓任何權威來代議,實施全民直選淘汰制,即使過程中有些瑕疵,幾輪下來,最終冒出頭的人絕對不會太差。

十三億人的「直接民主」經驗

而代議制的本質,其實是違反「平民三精神」的;社會的公道性及正直性,在代議的過程中,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而且代議的層次越多,傷害就越大。台灣雖然不大,但是直選的層次多達7級,每一級成為上一級的樁腳,里長、村代是鄉代的樁腳,鄉代是縣代的樁腳,縣代是市代的樁腳,小市代是直轄市代的樁腳,而這些所有樁腳又都是總統的樁腳。台灣的政治無公道性和正直性可言,豈為偶然?台灣的平民精神遭受戕害,又豈非命定?

此外,代議制還有一個荒謬絕倫之處,那就是它依賴定期定時定點的一日投票。同樣的,定期定時定點,在過去的條件下只是一種無奈,它其實就是一種「趕集行為」。古早時代,你每三個月趕一次集,買回家的都是乾貨,三個月內別無選擇,只能吃這些乾貨。

今天的你,隨時可以上家樂福買鮮貨,更可以每天上7/11,連隔天的貨都不屑一顧。這就是零售體系的威力;有了零售之後,批發式的採購行為就被唾棄了,你不必再只能吃發了霉的乾貨。那麼,政治呢?

今天的你,每四年投一次票,即使選出來的貨色發霉了,你也得忍受。明天的你,有沒有可能每天都投票,就像每天上7/11一樣,若東西不新鮮了,馬上要求退換,店家還不敢不換給你? 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別忘了,若干年前,7/11 也是天方夜譚。

今天發生在台灣的所有令選民抓狂的政治鬧劇、舞台上的小丑姿態,都是台灣複雜層級的代議制產物。台灣的政治人物,可以說是把代議制的缺陷吃夠夠,他們會通過「民主立法」發明出種種自保自利的法規,然後在「民主程序」下享用這些法規。然後,他們在「選舉趕集」之前發動造勢,以攻擊對方來消磨選民對己方的惡劣記憶,一切動作的目的只為了一件事:在定期定時定點投票的那一刻,選民把票投給自己,然後選民就再被綁架四年。

複雜層級的代議制,注定了台灣政治的格局,也注定了台灣人只吃得到發霉的乾貨,社會上那些還存在的鮮活力量進入不到政場。

不是用腳投票,而是用手指投票

在批發式民主裡,人民用腳投票,但它遲早要被零售式的民主淘汰,或至少被零售式民主所制衡,就像批發式大賣場被7/11淘汰或被制衡一樣,這是文明及人性的必然。在制度沿革的原理下,批發式民主還會生存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除非在特殊環境的逼迫下產生物種突變。天佑台灣人,台灣就是這樣一種世界獨有的特殊環境,民主這東西,可能就在台灣產生突變,由批發轉零售,反過頭來傳染給世界其他地方,成為地球上人類下一波文明的領頭羊。這樣說的理由如下。

首先,台灣不大不小,尺寸合適。其次,台灣處於「極悶」的狀態,人民心理上期待一種本質上的轉變。另外,台灣具有全球獨有的「頑逗主義」,不怕新鮮、喜歡起哄。最重要的條件是,台灣具有其他地方所欠缺的「平民三精神」:誰怕誰,人不能欺負人,永遠不完全信任權威。

誰說電子投票不可行?

零售式民主的操作平台,其實已經存在,那就是電子投票。許多人會以為電子投票不能取代現場投票,然而那是明顯錯誤的看法。今天你我已經在用電子銀行,轉帳、買賣股票都已經電子化了,連你我最珍貴的金錢都已經信任電子了,為什麼在投票這件事上不信任電子?難道你我那一票,比起在金融機構中的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鈔票還貴重嗎?別逗了。你為什麼不擔心你的錢在電子系統下被「誤領」、「誤算」、「灌水」或直接被「做掉」?你為什麼不擔心銀行會透露你的「個人隱私」?今天在台灣,「自然人認證」的技術早已成熟了(否則為什麼醫院可以用健保卡認證就是你?否則為什麼銀行可以用你的個人資料和密碼轉帳)?

電子投票可以做到「一事一投」,而且很容易分階段。以核四的爭議為例,在一天的「公投」下就決定台灣的前途,真是一件可笑及可怕的事。但是如果以一年為期,每週都有一次投票機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議題的越來越瞭解而改變意見,以一年五十二次投票的總結果來做定奪,是不是更理性些、更具有公信力?

那麼,要不要和中國簽訂和平協議這件事呢?要不要在武器上花這麼多錢這件事呢?多元家庭法案這件事呢?批發式的代議制,正是台灣的「民意」如此容易被「做掉」的主要原因。

「電子投票」的好處

即使在現行代議制之下,電子投票,都可以和電子公告百分百地鏈接在一起。哪個「代議士」在哪個議題上投了什麼票,哪個代議士的出席紀錄如何,公民可以通過零售式的投票,隨時表達意見。若把規則定得嚴一點,這種「過程投票」,都可以用某種比重計算入選舉日的票數計算,以決定某人是否當選,例如50%對50%的權重。如此,等於選民時時在檢驗自己批發買來的貨色有沒有發霉,而代議士們也就不敢讓自己發霉。

政府的預算、預算的執行、大政策的擬定,為什麼只能事後追究?事後追究,又是一種批發式的行為,而行政的電子化,完全可以做到過程透明。至於哪些部份應當保密,那只是一個機制設計的問題。開個玩笑的說,你家的寵物狗,只要掛上訊號發射器以及安裝攝影頭,你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監視它或關愛它。人們只需給予代議士們和政府合理的隱私尊重以及保密的措施,為什麼他們的代議過程不該完全透明?他們用的都是納稅人的錢。

代議士及官員們的價值觀以及作為,應該進入「電子記帳」。哪怕一間小公司的老闆,都有一本帳冊,錢花到哪裡去了,賺了還是賠了,一個國家的公眾事務,難道不該以會計帳的嚴謹性來紀錄?代議士和官員們會說,那樣就沒有人願意出來服務人民了。這是胡說,要不要打賭?台灣會有一大批新人會願意在透明的條件下出來服務人民,他們是現在的批發式選舉代議制下難以出頭的一批人,其中會有無數的專家學者,知識程度不比過去的代議士、官員差。

科技條件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了。在通訊科技的發展之下,某種「零售式」、隨傳隨到的力量,將可以用於投票,用於罷免,用於監督立法委員的出席紀錄、代議過程,甚至用於「一事一公投」。可以想像的民主用途,空間非常之大。

倘若這項新的科技條件,能夠與台灣的平民精神三要素結合,世界上就可能出現一種新物種,台灣也會得到最根本性的安全。想想看,國際上還有哪一個國家願意來招惹一個「零售式民主」的台灣,一個侵犯了就「吃不完兜著走」的台灣?

電子投票等於民粹?

還有一個擔憂,台灣會不會因為走上零售式民主而徹底民粹?我認為是不會的,反而那會緩解台灣的民粹情緒。首先,如前文所述,台灣當前的民粹現象,大多起自龐大政治體制的僵化,或者說,起自龐大的批發式代議制度。一旦進入真正的直接民主——零售式民主,民粹的根基就消失了。其次,「電子記帳」的機制不但對代議士、官員有效,它對一般人民同樣有效。從此人人必須面對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行為變化、價值變化,無法逃避。一個人如果因為民粹情緒而立場不公,他的投票紀錄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他的雙重標準;雖然只有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紀錄,但人多少都有自省能力,今天痛恨某黨貪污,明天又容忍另一政黨貪污,只要紀錄歷歷,人都會羞愧的。這就和看自己的信用卡帳單一樣,錢花到哪裡去了,歷歷在目,想要自欺欺人都辦不到。

有用沒用,試了就知道,7/11也不是第一年就賺錢的。當人人抱怨批發式消費時,零售模式自然會應運而生,這是商場邏輯的必然,商家都想賺鈔票嘛。當人人嘲笑批發式政治時,零售式檢驗政治人物的機制自然會出現,這是政場邏輯之必然,政客都想要賺選票嘛。

四十歲以上老選民可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每四年趕一次集買乾貨,甚至他們的利益已經和批發式民主捆綁在一起。但是三十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人,怎能錯過這個讓台灣引領世界年輕一代的機會?從人類文明的軌跡來看,世界趨勢一定是如此的。

年輕人,進行一場民主零售革命吧!過去的革命者喜歡用斧頭和鐮刀作為標誌,今天的革命者可以用鍵盤和手指為標誌。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