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今周刊

讓2016 啟動「50歲以下」政治傳統

我們來做一個心理測驗。50歲以下的讀者,歸為X類;50歲以上的,歸為Y類。測驗開始:如果台灣所有從政人員,從總統、五院院長、內閣、立委、法官、檢察官,到縣市長、議員、村長、里長,年紀都在50歲以下,對台灣是 A:利大於弊,還是 B:弊大於利?

X類讀者、Y類讀者,請回答A 或 B。

有人可能認為這是個笨測驗,因為事實上做不到,而且單以從政人的年紀來評斷政治會變好還是變壞,因素過於單一。但且容我往下說明,這不但是個有意義的測驗,而且還是個台灣繞不過去的測驗。往下讀之前,麻煩你先回答A或B。

無法「保持現狀」;更不可能「回到過去」

請坐穩了,繫上安全帶。事實上,這個玩笑式的「心理」測驗,並不啟自今年,而是20年前的1995,當時聽到的人都說是異想天開、神經病。而20年過去了,今天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從總統到里長,絕大部分「當時」都是50歲以下。

沒錯,今天你憎惡的、認為「比XX都還不如」、貪贓枉法、虛偽、無恥、拉幫結派的政客和官員,20年前都是不到50歲的人。這樣問題就來了:他們是50歲之前就這樣,還是陸陸續續從政、當官了之後才變成這樣?換個方式問:台灣「今天」的政治惡狀、官場現形,究竟是「人不對」的問題,還是「體制必然」的問題?

再尖銳的問:在體制不變的情況下,藍的綠的有差嗎?綠的、藍的,由當年的「翩翩美壯年」,從政做官之後,在同一醬缸體制下,多數是高歌的走向理想,還是卑劣的走上同流合污?

2016的選舉,如果落入了50歲以上的人的地盤之戰,那將是台灣的不幸及恥辱,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的高集中區、好權好財的高發病區。但倘若2016形成了50歲以下的人的冒頭之戰,那就是台灣的希望及光榮,因為他們具有改革體制的爆發力。台灣必須開啟「50歲以下高密度」的政治傳統;只要2016,2020,2024,連續三屆12年,每一場選舉都出現高密度的「50歲以下」參選人,強力衝擊、督促「50歲以上」,那就能建立政場、官場的「鮮度」動能,使得台灣的政治體制往好的方向發展。

今天很多「50歲以上」(尤其是60、70以上),不信任「50歲以下」(1965年後生者),更不用說對40歲以下。這?要提醒的是,管你信任不信任,20年之後他們將掌握你的餘生命運。你是希望他們像20年前你的同輩,分別陸續進入政場官場後一個一個被「醬掉」呢,還是希望他們一鼓作氣、密集參政而改變台灣的醬缸體制呢?不要忘了,到了2035年,你的孫兒的前途握在今天的「50歲以下」的手中。

嘿!50歲以上的人聽清楚了(呼喚音量隨著你的年齡而提高):時間是在移動的,你的「保持現狀」或者「回到過去」的奢望是不存在的!那麼,你的答案是A還是B呢?

2016大選「與習近平無關」

隨著2016大選逼近,台灣選民越來越關注習近平的態度和動作。然而,從中國內部大局來看,如果「習近平」這個人對台灣已經有終極戰略思維,其落點應該在2020,而不在2016;所有發生在2016大選前的發言和動作,只能理解為2020大動作前的戰術佈局。

接下來十個月,習近平的核心班子固然會隨著台灣內部的選情變化而改變戰術,但那些都不會是戰略,台灣選民不能自己慌了手腳。反而是,台灣自己的問鼎大位者,都忍不住「挾中自重」,以親和中國或反對中國為選戰策略,勾引著習近平為自己助選。一言以蔽之,2016是一場「與習近平無關」的大選,2020才是。台灣選民在2016,應該聚焦於台灣自己的內政,以求啟動多半人已經有了共識的憲政體制改革,把自己洗乾淨,以應付2020可能發生的兩岸劇變。

內政上,中國共產黨已經走到了「米」字路口;鄧小平以「發展是硬道理、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消弭了1989年的政爭,江澤民十年認真執行了鄧的方向,胡溫的十年,基本上在應付「一部分人富起來之後怎麼辦」的問題。習的起手式,則回答的是人民的追問:「為什麼先富起來的人多半是共產黨」?

中共要自我變體質,還是被迫變體制?

共產黨當然希望繼續一黨執政,但是如果發出一份匿名問卷給8700萬名共產黨員,恐怕相信共產黨可以再一黨執政30年的人數是零。因此,不然共產黨得做根本的體質革命,不然中國的憲法得做體制改革。自我變體質,還是被迫變體制,這是擺在共產黨面前的「哈姆雷特」大哉問。歷史責任,落在習近平班子的身上。

以上要說的是,比起迫在眉睫的中共命運、中國命運,「台灣問題」沒有那麼了不起。中國和中共,不會因為「解決了」台灣問題就扭轉運勢,也不會因為「解決不了」台灣問題而傾倒。但是,如果習近平班子能夠在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前鞏固絕對的權力,那麼2022年的二十大,就是以大動作實現歷史地位的開始,那就與台灣大大相關。

若照中共過去二十年的慣例,領導人任期十年,任期內「三位一體」,同時為黨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然而,區區十年對於「大動作」是不夠的;小小台灣,在蔣經國集黨政軍於一身的條件下,都花了他十六年才鋪下根本變革之路,何況大大的中國?

假設習近平能夠搞定黨內共識(尤其是紅二代共識),2022年之前他將如何解決「十年不夠」的難題,將是中共建國六十餘年來的最大挑戰。到時無論招式如何,一套嶄新的理論基礎是跑不掉的。屆時,台灣存在這事實,也有可能由現在的「黨國負債表」上,轉移到「變革資產表」上。台灣必須做好準備,把自己的內政洗洗乾淨,然後提出一套嶄新的「以世界(至少東亞)為座標的中國論述」,唯有這樣,華爾滋才跳得起來。若像當下這樣,以習近平為2016助選座標,真有點小鼻子小眼了。

柴靜「不小心」啟動了中國的「碳政治」

都說中國的政治「水很深」,但究竟有多深,多數人難以體會。30米夠深了吧?仔細一看,其實是300米,再往下一探,原來3000米都還不見底。

央視前主播柴靜,這位雖在刀光劍影中但卻從來沒有愧對她的「記者」身份的奇女子,以「霧霾」為主題所拍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掀起狂風,但又在一週之內被禁播。在開播前的十二個小時,被認為是周永康一夥的環保部長周生賢撤職;在中央控制的媒體大力推廣之下,影片的一週點播率破億,然後在中共兩會之前嘎然被禁。有人說,這是為了隨後打擊「兩隻油老虎」作前奏曲,中石油及中石化,其中中石油派系的老掌櫃就是周永康;這是看到了30米的水深。

「碳制裁」即等於「碳威懾」

讓我們換上重裝備,潛到300米的深處,看看到底怎麼回事。今天中國的經濟成長,就是「碳經濟」的成長,看一遍《穹頂之下》,任何人都會達到這結論。中國的GDP今年被設在7%,這已經接近危險邊緣;中國經濟是個必須高速旋轉的大陀螺,慢下來就會停擺,中共的執政基礎就會動搖,這是中國產能過剩30%(以上)、全國房地產超出需求量兩倍的真實原因,也是霧霾難以治理的根本因素。

因此,霧霾雖然是真實的,但「治理霧霾」卻是個假議題,因為在短期3-5年之內,若治理了霧霾,經濟就會停擺。那麼,為什麼又要在這個當口,容許柴靜團隊採訪高官學者,又如此犀利的激起霧霾話題呢?

中國的「官經濟」,在十年前還是「國退民進」的時候,都還保持了幾乎70%的體量,經過了近年來的「民退國進」逆流,現在恐怕不下80%。試想,如此大的體量,哪一派系不想掌握?如前所述,中國GDP的絕大部份都是「碳排放」經濟,誰掌握了「碳排放」的話語權和配置權,誰就掌握了中國經濟。哪家鋼廠、哪個煤礦該關、該合併,哪家車廠該歸誰主宰,哪個二代管哪家公司,都可以通過新時代的武器-碳政策來達成。中共正在經歷一場史前未有的權力轉型,但老一套的利益地盤瓜分術已被人民唾棄,因而需要新世代的「理念型權術」,「碳政治」就是其一。

水深到此?不然,我們往3000米邁進。在國際上,識者已經察覺,「碳制裁」的熱度會朝向「核制裁」的方向邁進。舉凡碳稅、碳關稅,以及碳交易所形成的「碳貨幣」,將成為國與國之間的主要經濟競爭手段;若干年之後,它們對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力,或將不亞於今天的匯率或油價。試想,中國如果利用過剩產能,以侵入性建設的方式去交換東南亞國家的「碳排放權」,那將如何?

非常弔詭的,「碳制裁」的另一面就是「碳威懾」;猶如「核威懾」,誰具有巨大的碳排放力量,誰就有威懾世界秩序的力量。中國不會輕易的放棄手中的這個武器。

穹頂就是天,穹頂之下就是天下。碳政治由中國國內到天下,收放之間,足以擺弄國內分配及世界分配。這是柴靜可能沒有看到的三千米水深。

「蔡英文總統」的想像與現實

蔡英文若當選,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適用所有其他候選人):

經濟上

1. 如何發明一種政策,以擺脫「鄰近大國」下的地心引力?美國的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度都在70%左右,而中國周邊的27國,其中一半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度已經超過50%。現在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度是46%左右,人民已經害怕。蔡團隊的解方是什麼?

2. 經過13、14年的幾次大事件,社會氣氛對大型企業已經心生怨懟,甚至有人形容為「仇富、反商」;國內、國外大型企業、大型資金已經普遍對台灣心生畏懼。蔡團隊的對應之道為何?

3. 全球資金,今天幾乎都有「中資」在內,多多少少都是「葷菜」。蔡團隊如果「吃純素」(毫無中資成份的投資),那麼純素菜在哪裡?如果也吃「鍋邊素」,那麼原則是什麼?

政府財政上

1. 政府財政已經接近破產,只有兩條路:A)提高目前的40%舉債上限;B)大幅度切割當前種種的「吃政府」以及「自肥」現象。蔡政府有無此魄力?會不會最終落入「提高舉債好讓部份人繼續自肥吃政府」的希臘式陷阱?又如何避免「經濟及財政變慘後不得不接納中國接濟」的困境?

國內政治上

1. 「22K世代」的隱喻,已經和「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幾乎畫上等號。幾乎可以斷定,蔡團隊在選前會把這一論述用到極致。但在選後,青年前途就是蔡政府的問題了,否則蔡政府只是「病理學家」而非「醫生」,靠著病理學分析贏得選票後卻沒有手術或藥方足以治病,再度落入「空心」之評。

2. 台灣各界已經達到結論,「有權無責的大總統制」不去,台灣不會好。蔡英文在現有體制下成為「大總統」之後,會願意推動改變這體制嗎?

3. 一直到現在,台灣都處於「誰執政誰通吃」的「黨府不分」狀態;在慣例上,已經知道自己將要下台的執政黨內的敗類,會在下台之前「吃乾抹盡」,而知道自己將成為執政黨的黨中敗類,也會摩拳擦掌的準備「重開宴席」。蔡英文在當選之前如何向選民保證,當選之後如何向人民保證,在她的執政下,不會舊事重演?

兩岸關係上

1. 現實上,台灣現在的大局是「美中共治」,也就是雖然美國的影響力大過中國的影響力,但是美方會尊重甚至配合中方的意願。春節過後,蔡英文即將赴美進行第二次「面試」,料想來自中國的「面試」也很快會以台灣為地點舉辦,如果還沒發生的話。「九二共識」將是蔡英文及民進黨繞不過去的一個門檻,不管是對中國還是美國而言。過不了這個門檻,不代表蔡英文不會贏,但是當上總統後,這個門檻依然決定了中國對台灣的政策方向。

2. 據來自美國、中國各方面的消息,此次中共不會等到選後才「聽其言、觀其行」,而會在台灣選前就表態。如何應對,蔡英文在選前還有兩輪機會,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兩輪「面試」。吃完元宵後,考驗就開始了。蔡團隊的「中國論述」和「兩岸論述」目前還遙遙無期,但是「見招拆招」或「打帶跑」應該是弊大於利的。

人格特質上

1. 這樣說有點傷感情,但卻是實情:許多支持蔡英文的人,還在懷疑她是不是一個「女馬英九」,也就是一個雖有若干改革之心卻優柔寡斷的「歹戲拖棚」者。在當下的「民意勁爆」氣氛下,蔡英文執政後的「蜜月期」只有三到六個月,不能等到那時才開始改變人們的印象。如果從三月份開始,她就以一連串行動證明她不是一個拖拖拉拉的人,而是一個敢於切割身邊各種不良企圖的人,那麼她的執政才能順風順水。

百年一滴

如果有一種東西,一百年才能淬煉出一滴,你覺得它有多寶貴?

這樣說太抽象,換個方式說:如果有一種Espresso 咖啡品種,一個小時才能淬煉出一滴,你覺得這樣一杯Espresso的價值有多高?

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就是百年一滴。台灣,當下就處於那「第一滴」將落未落的關口,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你將難以理解一些政治老人的固執,年輕人「逢X必反」,更不用說為了幾顆樹、幾根花草、幾隻野生動物而拼死抗爭。

台灣人請勿再「一味求快」

意識到「百年一滴」這概念,還得感謝一位朋友所提出的一個問題。她去日本,感覺到日本的各種風貌中,不論是古建築、小鎮市容、茶道、枯山水,都透露出一種核心文化:空、靈。她問:同樣來自漢唐文化、同樣的經過長年的歷史戰亂,為什麼日本可以淬煉出一種核心的人生心態,瀰漫於各種風貌之中,而台灣歷經荷西、中國、日本的統治三百餘年,卻沒有核心的人生態度?

這朋友其實有答案,她的感觸是:只有當時間和心靈上有足夠的「餘裕」,才有可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化;而台灣的人,幾百年來都沒有被賦予「餘裕」,只有生存的拼搏,因此從來沒有機會發展出、享受過自己可以引以為傲的人生態度。但同時,幾百年來台灣人也從來沒有真正放棄過對「自己」的追求。

經過了經濟起飛期、政治解放期,台灣人開始有了「餘裕」,極為自然的、就像任何社會一樣的,台灣人進入了追求「屬於自己的」文化和核心價值。然而,核心的文化共識是百年一滴的事,區區數十年的火候,還淬煉不出來。

台灣人有了餘裕開始追求自己,但同時期資訊時代來臨,世界進入了打開電視就能接收世界,乃至滑手機就能連結世界的狀態,這大大的打亂了台灣人追求自己的進程。台灣人的「第一滴自己」還在過程中,就陷入了各種紛雜的、別人的核心生活態度、價值觀之中。剎那之間,「淬煉」的過程淪入了「成品選擇」的過程。

就像離岸三公里、還在海中浮沈前進的人,只要能抓住一個浮載物,不管是救生圈還是木頭或塑膠瓶,都會死死得抱著不放。台灣,有些人抱住了「普世價值」,有些人抱住了「本土意識」,有些人抱住了「分配正義」,有些人抱住了「小確幸」,還有些人抱住了「環境保護」、「動物生存權」;當然,也有人抱住了「XX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在今天台灣各種「死抱不放」的萬象之下,如果問一個問題:台灣自己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台灣存在於世界的意義、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核心特色是什麼,有幾個台灣人答得出來?

當下的台灣,還處在「百元快炒店」的階段,菜色繁多,但都是快炒。台灣需要更多的耐心淬煉「百年一滴」的人,也許你就是一個。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