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今周刊

2025 世界包容之都

五月二十二日,世界最富有國之一、全球發展速度第七的愛爾蘭,以壓倒性的62% 全民公投通過「無性別歧視婚姻條款」入憲。此舉將吸引大量的被歧視人才以及財富企圖進入愛爾蘭。十年之內,倘若愛爾蘭的移民和外籍人士工作、投資政策能夠聰明的運用此精神,這個島國的競爭力將一飛沖天。

接下來的十五分鐘,讓我們的想像力飛一會兒。

先出一道填充題:2025年,台灣可以成為全世界的 「XX」之都,並且因此人均收入翻一番,到達四萬美元,貧富差距急速縮小,政府稅收充裕。

「XX」存不存在?如果存在,是什麼?電子?精密機械?機器人?Apps?電子商務?3D印刷?觀光?休閒?金融?有機農業?文化?設計?建築?藝術?音樂⋯⋯?

台灣需要「對世界的包容」態度

我不知能不能要求你做一次「腦筋急轉彎」;那就是不從「產業」思考台灣經濟,而由「態度」來思考台灣經濟。「態度」也是一種生產力;因為態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速度。

有沒有一種態度,可以用來盤活台灣整體經濟的?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對世界的包容」。但,自己內部都對立成這樣了,還「包容」呢?這需要一點解釋。

台灣的世界處境,現在像個孤島。長年的「孤島化」,使得台灣人民有點排外。但,那多半是幾十年來被壓縮出來的「自保反應」;本質上,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沒有台灣人真正憎恨外來事物,這從社會接受外來新娘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即使當前「反中」是主流,但是每年數百萬中國遊客中有幾個感受不到台灣那無比的包容力的?

經濟生產力,講到底就是「人才流」。人才流帶來金流、物流、資訊流;越是人才,創新的力道越大。那麼,台灣現在人才外流,豈不是反作用?不對,出去五十萬人,可以進來一百萬人。但,台灣薪水低、市容雜,除了「移民工」,還能吸引到任何高經濟生產力、高附加價值的全球人才嗎?

冒著被部份人追打的風險,容我學習一次現任教宗方濟各的態度:當前地球上有一批人,身在各行各業,渴望創新,具有爆發力,但不追求高薪、高地位,而只追求一個能夠包容他/她們、能夠安靜的發揮所長的國家;這群人就是「同志族」。

是的,如果台灣能夠成為世界上、至少亞洲中,對同志族最包容的國家,給予最寬容的配套政策及法律,那麼十年之內,台灣的各種產業都會站上世界尖端。對同志族的包容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了,台灣何妨走在教宗前面,學習愛爾蘭,搶搭下一波文明的頭班車?

喔,對了,還有一件事。2025年台灣成為世界包容之都之後,中國就吞不下台灣了,否則它會得痢疾。

今天你求真了嗎?

有一句話:流氓不可怕,流氓有文化才可怕。這是因為,出現了流氓我們可以找警察,但是,一旦出現了有文化的流氓,他會想出辦法來管警察。

台灣假象橫行,套用上面那句話,社會出現做假不可怕,人民集體接受做假、或者選擇性的容忍做假才可怕。

打假,本身就是個假議題;一個社會是否有求真的文化,才是真議題。如果一個社會中的人民具有普遍的求真習慣,那麼根本就不會出現長期「打假」的必要。一個經常需要「打假」的社會,反映出來的是,人們根本就沒有客觀求真的習慣,因而只有在影響到自己切身利益、或觸動到自己心理痛處的時候,才會「義正嚴詞」的批判某個假象。這種選擇性的、非科學的、沒有核心求真精神的「反假」,其實就是最大的假面。當下的台灣,就是一個典型。

「求真」是台灣人都該有的自我要求

求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國民素質中,求真的元素有多強,這個國家的進步就有多快。在任何國家,做假是一定會發生的,關鍵在於,當顯而易見的假象剛冒出頭的時候,國民對它的第一反應是如何。如果大家本能的唾棄它,那麼這個假象就不會深化,如果大家「自掃門前雪」,只要該假象沒影響到自身的眼前利益就裝作沒看見,那麼該假象就會深化和擴散,一直到根深蒂固為止。那時,做假者就會臉不紅心不跳的張口就說謊,而聽眾也就習慣的麻木了。

事實上,假象和假面人一定是會製造社會成本的,國民的選擇性漠視和「挑邊站」式的批判,只是在消耗共有的社會成本,包括經濟上的和心理上的。拖到最後,一場假象遲早會像慢性疾病,在你意想不到的部位爆發出來。而台灣,正處在多種假象長期積壓後的複合性爆發關口。舉凡政爭上的、財政上的、產業上的、教育上的、食安上的,甚至國防上的,無一不已瀕臨長期自欺欺人下的引爆點。台灣當下的社會狀態,可以描述為「假象的複合性併發症」,也就是在國民缺乏客觀求真文化之下,累積了二十年的各種經濟、心理社會成本,正在找發洩口。

求真,必須是客觀性的;任何黨派性、自利性、損人性的「追求真相」,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做假。新聞媒體,本來應該是維持社會求真能力和習慣的主要力量,但讓我們捫心自問:把台灣所有的大小媒體排列出來,其中有幾家做到持續性的求真?大小媒體人又有幾人在求真這件事上能夠一貫的無愧於心?

不求真,就是做假者的幫兇。那麼,你今天求真了嗎?

網路數的是人頭還是拳頭?

在過去,了解一個人或陌生社會,必須花上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別人不會輕易對你說出內心深處的真實感覺,也會隱瞞他的第一反應。因此,各個國家都可以通過表面的宣傳而塑造出某種正面的「形象」。但在網路時代,個人和社會都無所遁形;人群素質、社會格調,很快的就能從網路瀏覽中探知。網路,就像照妖鏡,正在考驗著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格調,每一種文化的代表性長處和短處。

當前的世界雖然已經聯網,但由於語言的隔閡,各個社會還可以在語言的保護層下,防止他人看透你的社會。然而相信不出十年,電子翻譯技術就可以成熟到,任何語種的人都能夠看穿任何語種的社會。到了那時,真的就像退潮的海灘,誰沒穿泳褲、誰穿什麼顏色的泳褲,全世界一覽無遺。

任何的霸凌都是反民主

那麼,台灣當下的網路生態,又反映出了什麼樣的文化本質?又給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改進參考?若干年後,台灣在世界上會被其他國家、其他文化如何「定性」?

千頭萬緒,這?只提出一個例子,那就是台灣當下的網路究竟民不民主?

台灣人都說民主好,因為民主數的是人頭,而不是拳頭;但是,當網路世界中出現了「拳頭力量」、很多人因此畏懼而噤聲的時候,網路還算是一種「民主」狀態嗎?

換個方式發問:當網路世界中出現大量的潑婦罵街、栽贓抹黑、斷章取義、扭曲邏輯的時候;當網路上出現「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電子謠言」現象的時候,民主受到了威脅了嗎?如果許多人在「群毆」現象之下而保持「噤聲」,那麼是不是網路其實已經開始進入「數拳頭」了呢?

「民主」這概念,不論如何解釋,都脫離不了兩個領域:客觀公正的投票程序,以及不製造壓制性的發言環境;跨越了這兩條邊際線,任何以「言論自由」為口號的霸凌行為,都不在「民主」的範圍內。人們當然可以主張一種不受民主原則限制的言論自由,但那等於是「撐著民主大旗反民主」。本質上是一種否定民主的態度。

民主的目的,就是防止霸凌;或者把話倒過來說,任何的霸凌,都是反民主的,無論是生理上的霸凌、心理上的霸凌,還是言語上的霸凌。民主原則下的言論自由,絕對不包括霸凌。

網路由於其匿名性,特別容易陷入霸凌。十幾年前一幅有名的漫畫中,主人教訓著他的狗說: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狗。霸凌的誘惑,在匿名的情況下,的確難以抵擋,就像在虛擬的遊戲中,很難控制住自己亂棍打死對方的誘惑。

台灣已經進入了「網路就是媒體」的狹隘山洞,應該特別自覺網路霸凌的滋長。一不小心,台灣就會被世界定位成為一個「撐著民主大旗反民主」的國家。

為什麼沒有流浪公務員?

台灣有許多流浪教師,這學期兼了課下學期不知道還保不保,一個月三萬元收入還得南北跑,自付交通費。最近爆出,台灣也有許多流浪律師,奔波於事務所之間打零工。相信,流浪會計師、流浪樂師、流浪廚師,應該也不在少數。出個有獎問答題:為什麼沒人聽過「流浪公務員」?

喔,原來公務員身份有「終生保障」;「公務員」可以不作為,可以考績被打丙等(如果有的話),但他不會被解僱。所以,社會物種之中,沒有「流浪公務員」。

當一個企業出現開支浮濫的時候,管理會計上有一招,叫做「零基預算」(zero budget), 也就是各部門的年度預算歸零,不允許以上一年花了多少錢作為下一年的預算基準,每年從頭來估量各部門、各項目的績效目標,然後才定預算。政府這個組織,在預算吃緊的時候,也可以祭出這招。

公務員或可「零基聘任」

台灣政府財政接近破產,除了在財政上應該來一次「零基預算」,在公務員人事上,也應該來一次「零基聘任」,打破公務員終身制度。聽起來嚇死人,但這種作法成功過。比較傷感情的是,成功經驗產生在台灣人口中的「萬惡中國」。

一九八零年代,中國死水一灘,因為全國人口的吃喝拉撒睡都由政府負責照顧,每個工作的人口都歸屬於某個公家「單位」;理論上說,所有工作者都是「公務員」。後來逐步開放私人企業,但是絕大多數的人的心態還是「政府的存在就是用來照顧我的;政府的好壞完全看它把我照顧得好不好」。許許多多的「單位」,人浮於事,大家拖拖拉拉的過日子。

共產黨坐不住了;再這樣下去,財政必然崩塌,國家必然垮台。狗急跳牆之下,一些高人想出一個原來不敢想像的招數:買斷工齡。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國家養你到今天為止,你過去的貢獻,大家來想一個公式來算一算,然後用一筆錢「買斷」你的「工齡」,然後從此你自己吃自己。

這個過程,大概痛苦了十年,抗議的有,跳樓的有,國營企業破產的有,哀鴻遍野。但是,在大數原則下,許多「被迫下海」的人找到了自己的頭路,氣氛之下,乃至有能人志士脫離公務員身份「自願下海」,而成就了諸如今天「聯想」、「海爾」這樣的企業。

中共有一萬個不可取,但其被逼到牆角之時的「壯士斷腕」魄力,卻難以抹煞。

台灣不集權,因而種種「壯士斷腕」的辦法,只見於呼聲,而不見於行動。然而,以台灣當下的的財政以及公務員的效能,加上人民普遍的要求政府照顧的習慣,有一天不但手腕將不保,恐怕連腳踝都要壞死。如此,台灣只有三條路:自己動手術、等死、被中國收服。後二者不可取,只有第一條是活路。

政府「單位」的零基預算,加上公務員的「零基聘任」,才是台灣的出路。希臘化?別自我貼金了,人家希臘在歐盟呢,台灣在台灣海峽,有「希臘化」的資格嗎?

 

小確幸創業者將變成佃農

城市裡很多人有車,很多人要坐車,很多人有信用卡,人人有手機,因此有了Uber。台灣的機車數量多過人口,很多騎機車的人都是需要更多收入的人,因而引來了香港的GoGoVan和 lalamove 這兩家模仿Uber 模式的「機車微物流」公司,串聯了三方的需求:店家要賣貨,買家要送貨,機車族要賺外快。

料想不久之後,交通部又得雞飛狗跳,因為這些神出鬼沒的機車兼差族都沒有某種還沒被定義出來的「營業資格」,財政部也不知道如何追繳這些可能還只是學生族群的「所得稅」,勞動部甚至不知道這些被臨時湊合的勞動關係,倘若在送貨過程中出了交通意外,究竟屬不屬於「工傷」,責任又將屬於賣方、買方還是平台方?

「機車微物流」本應是台灣原生

最值得追問的是:為什麼「機車微物流」的首創,沒有發生在機車王國的台灣,而發生在其他地方?上一篇專欄,談到了「創業延展性」的概念:1)不管在哪個市場,它都是自我滋生的;2)下手點不是「市佔率」,而是「快速曝光率」;3)融入人們生活方式的;4)利潤來自過程中的「分段或零碎消費」,而不來自單件的「淨利率」;5)沒有買家,只有夥伴; 6)有錢大家賺。台灣流行的「小確幸創業」,大多只思考如何「把手藝做精」,可說不具備任何延展性。

在數位化的「微服務」、「微付款」平台下,加上了「物聯網」環境的急速成熟,估計大約五年之內,至少過半的台式小確幸創業,不是被擊倒就是被納入別人的延展性業務中(創業者地位降至佃農)。想想,既然可以站在陌生街角用Uber叫車,為什麼不可以在某公園草地上用「機車微物流」叫兩杯你喜歡的咖啡(而不見得要起身走到咖啡店)?或者網上訂了一大堆東西後,請Uber 車先去取貨然後來載你回家?

「無吃客中央夜市」遲早要發生(夜市小吃送抵後加熱即食),居家看護、家政服務、零碎水電裝潢服務也一樣。所有台灣引以為傲的「人情味」的服務,相當一部份都將電子流程化;討價還價、眼見為憑的過程,將被平台上的客戶評價取代。對這預測你若覺得詫異,那你可能屬於以下兩種情況之一:1)你沒用過淘寶網從大陸買東西;2)你已經超過40歲。

「延展性」已經是創業的基本思維,台灣年輕人沒有這種思維,外來者很快就會進入台灣來收服你;台灣政府的法規政策不痛改前非(例如至今第三方支付被傳統銀行業綁架),遲早台灣要變成「亞洲第一村」。更恐怖的,台灣的青年創業者,出了台灣將寸步難行。

台灣的機車是亂象,但在別人的「延展性思考」之下,變成了黃金。再不睜開眼睛換腦袋,台灣的特色將一項一項的變成別人的旗下之兵。下次你去花蓮或台東住民宿,或許該先上Airbnb (全球民宿撮合網)看看。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