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經濟日報

另類指數看中國經濟

Toilet4CN

中國經濟大勢究竟是上是下?尤其是關鍵的2023、2024兩個年份?

身在中國的經營者,無論是外商還是內商,都會有直觀的體會。但是,對於本人不在中國的外人,往往只能依賴中國政府發布的官方數據來判斷,也有人由於不信任官方數據,而只能依賴國際大投資機構偶爾才會發出的不同於官方數據的信息來判斷。

學會看穿中國戲法

中國的官方數據惡名昭彰,因而內行的人士總會發展出一些簡單的公式來做指引,例如將官方的GDP數字「N減3」、甚至「N減5」,就是當官方說2022年的GDP增長3.2%時,判斷真實的數字為0.2%,甚至負1.8%。

這種「智慧」其來有自。2007年時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就對來訪的美國駐中國大使克拉克·蘭特(Clark T. Randt Jr.)爆料說:他本人從來不看官方數字,他施政時只依賴三個難以造假的數字: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後來被英國「經濟學人」期刊於2010年12月9日稱為「克強指數」,舉世聞名。也曾有台灣投資人質問中國公司何以保證年增率8%,該公司負責人說:老弟,你傻啊?沒有我的8%,國家的8%增長從哪裡來啊?

2023、2024 的中國經濟走勢,其實即使完全不看其官方數據,也可以從一些亦莊亦諧的「另類指數」來衡量。這兒就隨手介紹幾個。

外銷的真實情況,可以用「空箱指數」來感受。中國的七八個主要海港,過去的吞吐量都居世界前茅、貨櫃的週轉速度極快,外銷業者往往一櫃難求。但當下,每個港口都堆滿了空置貨櫃,貨櫃進來了就出不去了,空箱數量是過去的數倍,因為外銷劇降。某些港口所在的城市,甚至出現了外銷企業花錢僱用貨車拉著空箱子來回遊街,製造本企業業務繁忙的假象。不要覺得這匪夷所思,還記得過去中共中央在鼓吹「綠化」時,許多地方政府把整座山噴漆為綠色,以應付上級的考察嗎?

即使是小額的私人帶貨貿易,都可以用「黑兄弟指數」來見其榮衰。廣州市是中國非洲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他們是中國與非洲之間私人貿易的導體。近來廣州的非洲黑人數量大幅衰退,這告訴了我們一些事。

就業的真實情況,可以用各地監獄的「犯人勞動指數」來衡量。犯人勞動在中國是無成本的,連監獄中的工廠都沒事可做時,代表需要拿薪水的一般打工仔更沒事做了,哪怕失業工人的日薪要求已經降到了9元人民幣一小時。

城市中的商人財富,可以用「媽咪指數」來考察 – 夜總會、夜店中的領班(俗稱「媽咪」)每周接到的客戶電話以及她們催客的短信息數量。

以「馬桶指數」看中國才準

至於大城市內白領的收入或消費信心,可以用「鼎泰豐指數」來測量。在中國的鼎泰豐分店,疫情前一向是如同台北的鼎泰豐,用餐時間門口大排長龍。但是已經全面解封的上海,三月份的鼎泰豐店內能夠坐到三分之一的席位就算不錯了。

「另類指數」的始祖是美國的「馬桶指數」(Flush Polling)。它起源於1980年的美國愛荷華州伊梅特斯堡(Emmetsburg)小鎮,當時是總統大選年。該鎮報紙請求鎮民於晚上不同的特定時段沖馬桶,以表達對不同候選人的支持。然後隔天,報紙方向鎮上自來水公司取來那幾個時段的用水量,做出統計圖表以預測誰會當選。此風從此遍及美國小鎮,一直到90年代末期才消失。據我多年前看過的一篇報導,「馬桶指數」的準確度還不錯。

預測美國經濟,我看官方數據。但坦白說,評斷中國經濟,我寧可看另類指數。

93

中國金融地下水系出問題了

金融如水。金融體系用比喻說,可分為地上水系和地下水系。這兩層水系,都有湖泊、蓄水池、引道、方向、流速等等所有和流動性相關的因素。差別在於,地上的可觀察、可測量、可預估,但地下的不能。引起金融風暴的,往往不是地上水系,而是地下水系。由於事前不容易看到,事後諸葛亮們就稱其為「黑天鵝」,但事實上,只要戴上眼鏡,事前就可看到那其實是灰犀牛。

地下水系枯萎乾涸

30年前,我一個台商朋友在內蒙古買了一塊數百平方公里的草原,準備養馬及騎馬,買的時候芳草滿地,地塊上還有九個「海子」(蒙古語的「湖」), 15年後,寸草皆無,海子都枯竭了,地塊上只剩九個大坑。那是因為那塊草原的地下有個水系,通道的走向和流域都無從得知。反正,地上水都由地下流失了,去了哪裡不知道。

每個國家的金融系統都有地上、地下,這是常態。國與國之間(或說主權貨幣之間)差別在於:兩層之間的總流量比例、流速、流域。以美國為例,美元體系的地下水極大,且貫穿全球;雖然美國政府避諱提到此事,但是,有所感知的人,即使是普通平民,永遠可以從豐富的自媒體當中一窺究竟,近可財富自保,遠可究責政府及機構。

中國則不然。人民幣及外匯的數據,屬於「國家機密」,凡是質疑官方數字者,輕則禁言、封(互聯網)帳號,重則入獄。那麼,中國金融的「地上水系流失至地下水系」的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2月11日,中國網站上出現被稱為「數據挖掘機」的「老蠻」(蠻族數據)之一篇貼文,這位民間學者多年來逃竄於中國各網站上,其預見的指標性極強,且帳號屢禁屢返。此處一字不改摘錄要點如下:

『⋯⋯2020-2022年我國全口徑順差貿易(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非金融類投資)合計達到了18977億美元,但是這筆主要由民企出口掙出來的順差資金,沒有在任何宏觀金融數據裡體現出來。它憑空消失了!!⋯⋯近兩萬億美元失蹤意味著什麼?⋯⋯這處失血傷口如果找不到⋯⋯第一個後果就是外債會大面積暴雷⋯⋯人民幣就此變成廢紙⋯⋯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都無法得到保證了⋯⋯再接下來,戰爭一定會爆發⋯⋯2023年能不能熬過去,我個人是存很大疑問的。』

中共再也無能「五鬼搬運」

其實這完全不是新聞,早在大半年前,台灣的民間經濟學者已經在熱議這問題了,其中一位正確的指出:「美元和人民幣兩種流動性只有一個方法可以交流,就是經過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但經過央行資產負債表一定會導致外儲變化」。這道理就說明了一件事:2020~2022年間中國官方宣布的外貿順差近兩兆美元,然而期間內也是官方所公佈的外匯儲備數額並未顯現,同時期的中央財政及全國地方財政皆處於赤字擴大狀態,答案似乎只能有一個:人民銀行及國有銀行通過五鬼搬運作帳,用帳外方式把錢挪去填補各種金融窟窿,例如P2P融資平台的數千億暴雷、房地產業暴雷、城投債暴雷等等。

關鍵問題還是,地下水系的窟窿究竟有多大?中國官方數字中,單是地方政府的帳面負債就是70兆人民幣,加上帳外的65兆城投債,這已經超過全國132兆的GDP了。2022全中國地方政府的總收入才11.5兆,單單付利息就吃掉了70%。中央政府的應對是「誰家的孩子誰家抱」,明白表示「地上水系」已枯竭了,再也無能五鬼搬運了。

我依稀看到了朋友的內蒙古牧場。

2023手術式顛覆,台灣「公民意識」準備好了?

儘管瘡疤累累及內部矛盾不斷,韓戰之後七十餘年,台灣絕對可稱得上是地球上運氣最好的國家之一。這單從一件事實就可論斷:今年70歲以下的人,沒有經歷過戰火、沒有規模逃難的記憶,也沒有被大量難民湧入的經驗。

臺灣再難置身世外

用這標準測量地球上的所有國家,符合條件的大概兩隻手的指頭數得完。若再加上一些其他條件,例如被金融風暴擊垮、內部民粹衝突流血,兩隻手都不用,一隻手的指頭就數完了。

台灣一般人,因此養成了一種習慣:雖然身處風暴之中,卻冥冥相信自己會落在小風小雨的暴風眼中;明明地球上大戲連台,卻認為自己可以做戲外人,不必被捲入戲中。台灣與世界,永遠隔著一個電視螢幕。

但是,2023年開始,這個電視螢幕將出現無可避免的裂縫,是否演變成破洞,相當程度得看台灣人自己的現實意識是否成熟?地球舞台上大戲的編劇和導演,也會走下舞台強拉台灣上台演戲;台灣人若識相並懂得應變,被安排至好角色的機會就大一些,反之,則扮演壞角色的機率增加。

一句話:台灣人置身事外的餘地已經沒有了,戲外人的小確辛日子,空間會越來越狹窄。台灣人得做出選擇,選錯了,賴不得別人,只能怪自己。

台灣人從2023年啟始的五年,要做的選擇太多了,多到了令安定了多年的人會感到世事如麻——哪裡都是線頭,但哪個線頭都不知道引到哪裡去?從政治站邊的選擇,到產業方向的選擇,到金融匯率的選擇,到國防資源分配的選擇,到內政上是「創富優於分配還是分配優於創富」的選擇⋯⋯

對許多台灣人,2023年也許是充斥著「黑天鵝」的一年。但我必須老實說,你眼中的「黑天鵝」,搞不好對世界上其他國家都不過只是「灰犀牛」罷了。你之所以在2023年意識到黑天鵝,其實代表的只是在2018~2022年份之間你對百米外飛奔而來的灰犀牛視而不見罷了。或者說,你以為那只是電視螢幕上的事、舞台上演的戲。2023~2027年,只不過是電視螢幕壞了、導演/編劇不再容許你拒絕上台演出的代價罷了。地球其實已經進入了一個顛覆的新時代——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只買票看戲,世界變成一個後現代的劇場,人人不但要買票、而且都要參與演出。

「公民同舟」建構韌性社會

還在拒絕這種後現代現實的一方,只會讓世界達到共識:你根本沒有進入劇場的資格,你就是等著被侵略、被殖民的一方。儘管台灣在過去30年進步了許多許多:自由民主體制上、經濟產業上、文化意識上都是。然而,在真正的「主體意識」上,容我得罪一句: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距離抹去400年近代地緣歷史的「殖民地意識天花板」還差得很遠。這現象濃縮為一句話:台灣人的「老百姓」自我意識,距離「公民」自我意識,還有很長一段路。

壞消息是,2023年是21世紀的人類「手術式顛覆元年」。不只台灣,地球上的任何國家,都已經失去了「內科調理式」的雍容餘地了。政治、經濟、金融、財政、文化的所有灰犀牛都以乾坤大挪移之勢匯聚而來。任何還在期待「明君」或「包青天」的「老百姓意識」社會,都會經不起急症室內的手術快刀。哪個國家的「公民同舟」意識越強——哪個國家就會是浴火重生的鳳凰。

大哉問:台灣會在其中嗎?答案其實在每個人腦中,只要問問自己:我的「公民意識」和我的「老百姓意識」,哪個比較強?

「中央政策」救得了中國經濟嗎?

FOXCOMM

中國經濟是否會垮台這個問題,事關台灣經濟及眾多企業,因此有必要探討。當然,如果中國經濟還沒壞到需要救的地步,就沒有必要寫這篇文章了。之所以寫本文,就是筆者判斷,中國經濟不但已經壞到需要救的地步,而且,任何的「中央政策」都已經救不了中國的經濟。依此判斷,中國經濟的垮台,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

中國經濟必垮於何時?

「垮台」必須有定義,筆者的定義是:當中國三十來個行政區域,尤其是主要城市,其中的八成都出現入不敷出的財政赤字,中央也無能通過轉移支付來填補地方財政窟窿,且此狀態持續兩年(8個季度)之後,中國經濟就算是垮台了。

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尚有三處有財政盈餘,若沒記錯應該是上海市、廣東省及深圳市,到了十月份,連這三處都已陷入赤字,全國沒有一個省份、自治區、大城市有自償債務或發行新債的能力,而中央也已債台高築,只能任由地方以光怪陸離的打野食方式或叢林法則自生自滅。伴隨這現象的是稅收支柱的房地產行業瀕臨破產,疫情封城下的百業蕭條,承擔著80%就業人口的中小微企業紛紛歇業或直接倒閉,失業及待業人口接近或超過兩億人,包括2020-2022的三千餘萬應屆畢業生。

即使情況如此之糟,有些人還不認為中國經濟有垮台之可能,其理由不外乎以下三類:

1. 中國經濟體量龐大,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挖東牆補西牆的餘地還是有的。此看法原則上沒錯,但是,挖東牆補西牆的週轉作法是有極限的,當全國從上到下都入不敷出時,此原則就無效了。

2. 中國經濟過去三年因錯誤的「病毒清零」政策而重創,但而今疫情解封在望,一段時間後經濟生產力就會改善或恢復。同樣的,在正常國度、正常狀態下可以這樣看問題。但是,中國不是個正常國度,所處的國際環境也不正常。

   中國的外部環境因中共與美國爭霸以及戰狼外交,已經進入了幾乎被全方位抵制的境地。內部,原先所有的秩序鏈在封城期間已經柔腸寸斷。新形成的封城利益鏈以及政治權力格局,想用解封來回復原先秩序下的生產力,幾乎不可能。這還不說各大外商紛紛撤資或轉移供應鏈,過去的中央威權指令系統,也因為財政無力而失效,原來是生產力重心的各個地方,只能循著叢林法則辦事(如鄭州富士康案例)。

3. 中國人耐操,吃草也能活三年,因此不存在經濟垮台的問題。這是毛澤東的時代才說得通的論點;上海封城經驗所發生的一切人間慘劇,已經透露了一個「國家機密」:中國號稱已經有60%的人口居住於樓房小區內,這些城市化的人口之基本生存,也就是食衣住行,有賴於城市的公共服務如交通、超市、教育、醫療、水電。城市人口的問題並不在於能不能吃草活三年,而在於即使吃草,草也送不到各樓房。上海封城期間,蔬菜爛在郊區而市區居民無糧,就是明證。這還不用說,食衣住行之外還有育、樂兩項,90後世代已不能長期忍受無受教機會、無娛樂的生活。

中國經濟「兩頭在外」,原料靠進口,收入靠出口。而今「兩頭被堵」,民間的自發動力也在「國進民退」下喪失殆盡。原先的中央威權動員能力也已經失去人民信用。因而綜合判斷,北京的任何中央政策都救不了中國經濟。

台灣注意!中國經濟泥石流來襲!

當博弈論失效時的台灣對策

關心世界大局的人,現在打開報紙、電視或自媒體,看到的主要議題不外乎以下:世界經濟是否即將進入大蕭條?烏克蘭戰爭俄國是否已經敗定?歐洲經濟熬得過這個冬天嗎?美中之間究竟是冷戰態勢還是熱戰態勢?台灣面臨中共武力威脅有無勝算?攻台是不是習近平一個人的決定?何時習近平(或中共)會做出武力決定?一定在台海嗎?台灣的備戰程度夠不夠?人心夠不夠團結?

台灣人關心世界大局不是新聞,因為海島外貿國家一向靠世界吃飯。台灣成為全球媒體焦點才是新聞,這三年來世界大小媒體談台灣的頻率至少是之前的十倍甚至百倍。

黑天鵝事件始終難料

外國人愛台灣一說恐怕是臉上貼金成份居多,真實原因是台灣的獨立存在與否這件事,牽涉到了各國的切身利害。利害有兩層,其一是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體,其二是台灣乃美國和中共鬥法的最大擦槍走火點。

本文要談的是一個心智認知結構(Mind Set)的問題,也就是外國人、台灣人當下判斷文首一連串台灣相關問題時,意識上或潛意識內,採用的認知方式對不對的問題。

先說結論,再說理由。凡是基於「博弈論」(Game Theory)來分析、推論、判斷台灣相關議題的,多半都是不恰當的,頂多是無效的,甚至是錯的、對台灣是危險的。這樣說有點一竿子打翻整船,但為了糾正認知,誤傷也是無奈之事。

簡單說,博弈論的思維框架,無論是雙邊論、多邊論、零和論(Zero Sum)還是非零和論等等,其思辨上的有效性,都基於一個絕對必要的假設:局中人(players)是理性的、是以利害計算為決策基礎的。去除了這個假設,博弈論的所有思辨就都是無效的。

博弈論的思維方式舉例如下:烏克蘭戰爭的結局取決於俄軍的強弱 ;美國是否加大對中國經濟制裁,取決於美國自身的經濟受傷的程度;習近平對台灣(或其他地區)的動武時間,取決於中共軍力的準備程度⋯⋯等等。

照這種認知路線往下思辨,就會帶來一連串的數據、因果分析、時序排列、場景設定,然後就是有條件的結論。很理性,很學術,有憑有據。博弈論的確還是主流顯學,但它是「盒子內的思考」:假設了我們活在一個有秩序、理性主導的場域內。但真實世界若是如此,就不會有諸如「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或「黑天鵝」的概念了。

怎堪深究:非理性的瘋狂?

博弈論碰到什麼就會失效?至少有兩種情況:當博弈論碰到「基本教義」(Fundamentalism)時;或當碰到「陰陽辯證論」時——博弈分析就是行不通的。

前者,諸如中東的ISIS,伊朗的道德警察,習近平的「中國夢」,台灣所認知的「深藍」、「深綠」等等。後者,諸如中國古老陰陽學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或黑格爾的「正反合」所衍生出的納粹式、共產黨式的統戰術。

甚至西方的普世價值、中國的傳統儒家,也時時不依循博弈論而行。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為榮譽而戰、不自由毋寧死,儒家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雖千萬人吾亦往也,都是博弈論分析不到的人性領域。

我們可以達到一條黃金定律:越牽涉到人的「意志」和「信仰」之領域 ,博弈論就越無效。用俗話來說,就是越倔強或越虔誠的人,就越不能服以道理或利益。這無關好壞,現實就是如此。

現在,回到文首的那一連串問題,用非博弈論的認知去看,會得出哪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假使我們現在對世局做出的物理、心理準備都還是理性的產物,那麼在非理性的結果出現時,我們有足夠的預策嗎?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