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例休沙盒」與「外勞沙盒」

沙盒(Sand Box), 意指創新思維在利弊難料之時,政府「法外施恩」的開放一個試驗窗口,讓勇於嘗試的人去玩一把,就像給小孩一個沙盒讓他髒一把。台灣,在開放沙盒這事上總是落後世界,標準案例就是「第三方支付」的創新業務。

然而,本文要談的不是「創新」的沙盒,而是「創舊」的沙盒。「創新」需要勇氣,但有時「創舊」需要更大的勇氣,例如,向離了婚的太太懺悔道歉,恢復舊日子,這種勇氣就比找一個新太太要大得多。政策制度也一樣,拍腦門弄個「每週雙休」或「一例一休」時勇猛十足,但發現其實是擾民政策之後,再想要回到「彈性例休」,就都成縮頭烏龜了。這時,就需要「創舊沙盒」來解套。

勞動政策也一樣。台灣很進步,進步到了不考慮自身條件和經濟現實的地步,外勞和本勞同酬即為一例。由於世局變化,全球各地台商想回台投資,外商也相繼相中台灣,但台灣本土勞動力不足,年輕世代不願從事基礎勞動工作,企業想引進外勞但成本卻和本勞一樣,這樣還不如直接投資到外勞所來自的國家就好了。死棋!要解決外勞、本勞薪酬福利掛鉤的成本死結,同樣需要「創舊沙盒」。

以沙盒實作來舊制翻新

台灣的經濟在很多方面落入了「為進步之名而進步」的死循環 – 求得進步之名後發現抄襲來的政策水土不服,但為了選票及面子,死也不認錯,硬拗到底。那麼,搞政治的人何妨利用進步的「沙盒」概念,作為自己和台灣經濟前途的下台階呢?這樣,還能再度博得「創新」的美名呢!

因此,建議「例休沙盒」如下:凡是會遇上不能強制打卡的工種,如手術房中的醫護人員、新聞工作者、腦力靈感工作者,以及有明顯淡旺季或靠節日生存的行業,如餐飲娛樂業、旅遊業者,放寬例休的彈性。

「外勞沙盒」的內容大致如下:由特定行業開始,如農業、印刷業、建築業等,開放外勞薪酬及福利脫鉤,通過嚴厲打擊中間剝削商以保障外勞最低收入,制定外勞錄取的國家標準並將篩選的實施地點延伸至外勞來源地,設計「台灣綠卡」制度以吸引優質外勞等等。

沙盒不但可以用來創新,也可用來舊制翻新。再想想,淘汰浮濫的大學、翻新舊有的技職體系,是不是也可以沙盒一下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