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的哲學

你只聽過「愛的哲學」,用愛來挽救世界上的一切災難,用愛來彌補人生和社會的缺陷,包括那些落在你身上的一切不幸。從來沒人談「恨的哲學」,因為太價值不正確、宗教不正確、政治不正確。

愛有排他性

這可能是近代社會、甚至人類有史以來由於人性虛偽而犯下的最大錯誤。因為,歷史經驗已經證明:恨意的力量遠比愛意的力量更容易產生。想用愛來緩和恨,說好聽一點是杯水車薪、遠水救不了近火,說難聽一點是緣木求魚。

因為「愛」是崇高的,因此用「愛」來包裝「恨」是政治正確的。好萊塢的標準劇情之一就是由愛生恨,然後用貌似愛的姿態和動作,以實現恨的本質。俄國侵略烏克蘭,是不是用「民族大愛」包裝著對歐盟之恨?甚至包裝盒內裝的僅僅是普丁這一個人在權力上升過程中的屈辱記憶?

恨有連結性

看看,少年習近平在文革中所受的屈辱、在紅二代圈子中的自卑,被成年習近平包裝成了多大的一個「民族大義」!恨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樣是一個人,德瑞莎修女的大愛固然在地球各處點燃了蠟燭,但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習近平的大恨卻需要以千萬人頭為代價。簡單算數告訴我們,幾百萬、幾千萬顆大愛之心,都抵銷不了一個魔頭的一顆大恨之心。

了解恨的本質、恨的作用,比了解愛的本質、愛的作用,重要數千萬倍!對恨的哲學探討,比對愛的哲學探討,對人類的命運更關鍵。

近數十年來在對AI飛速發展的焦慮下,人類問:機器究竟能不能達到人的意識?一向來的標準是「圖靈測試」(Turing Test): 只要把一個真人和一個機器人放在幕後,幕前的真人通過問答聊天,理性上區分不出幕後哪個是機器人,那就是已經有意識了。我認為這測試的定義是錯的。對的測試應該是:它會不會恨?會不會把恨包裝成愛?

一套以「恨」為核心議題的哲學探討,應該開始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