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沒看到美國的經濟痛點

當下的台美關係,我個人的看法是:台灣政府在政治上插隊了,但同時在經濟上掉隊了。所幸,政治插隊後的台灣,在美方的暗示下,很快就歸隊了。但台灣政府,始終未掌握到美國在經濟需求上的脈搏,以至於陷入過度簡化、一廂情願的境況。如此下去,台灣將錯過一次百年難逢的乾坤大挪移機會。

有關政治插隊部份,簡述如下。自從2018年提出「美國將向台灣借名片,Taiwan 還是R.O.C.」的預測後,兩年來的美中大局發展顯示,白宮明顯想先借R.O.C. 名片對付中共,Taiwan 這張名片則視後續變化再考慮是否借用。外交部長吳釗燮8/20對國際宣稱的「台灣目前不會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可視為台灣民心插隊後被白宮輕拍手背下的歸隊動作。

如同一再指出,美共鬥爭大局下,台灣以其「關鍵少數」的地位是可以要求對價的。政治對價的平衡點太敏感,但經濟對價卻可儘管放開頭腦來想像。民進黨執政團隊的確有在提出經濟對價,但受限於急功近利,視野放不開,只想得到爭取美國大企業到台灣投資,頂多就是爭取BTA或參與印太經濟組織。

台灣必須協助美國經濟痛點

坦白說,這樣只是從台灣利益的角度看問題,而沒有從美國經濟的痛點看問題,這可能出自於民進黨看不到台灣經濟力量的真正利基所在,或者根本在自我形象認知上就矮了一截,總認為小小台灣幫不上美國的經濟大忙。

在美共對撞的大局和疫情打斷全球供應鏈的背景下,美國未來五年經濟的真正痛點是傳統製造業的回流,但美國深知在其傳統產業荒廢多年下,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此,台灣能如何對症下藥、緩和美國的焦慮,以及提出台灣的對價?

以台灣5G設計優勢,整合傳統製造業的流程優勢,打造台灣規格(Protocol)的協作體系,串連全球的台廠遠距協作的製造業生態,把「扣緊在地終端客戶」的彈性元素放到這生態鏈的設計框架內。

這就得提到本專欄過去的兩個主張:《台灣頑童轉大人的契機》(1240期),以及《用價值觀拉開與中國差距》(985期)。前篇提出一個台灣游資以「台灣工業園」主權基金形式投資美國,達到台灣、台商、美國三贏的機制構想。後篇則提出,以台灣5G設計優勢,整合傳統製造業的流程優勢,打造台灣規格(Protocol)的協作體系,串連全球的台廠遠距協作的製造業生態,把「扣緊在地終端客戶」的彈性元素放到這生態鏈的設計框架內。事實上,以聯發科等芯片設計業,合縱連橫傳統製造業者,加上政府的政策平台,就可緩解美國未來5-10年的經濟痛點。前提是,台灣必須對美國的痛點有感,並提升自身對產業格局的視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