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企業人問政

這裡要點出一個奇怪現象:自從台灣一人一票民主化之後,出現了學者問政、律師問政、醫師問政,卻幾乎沒有企業人問政。不但總統府、立法院內無企業人,就連內閣中都沒有真正的企業人。為何台灣企業人只敢暗地投入政治獻金,卻害怕參與治國?這在世界上算是進步現象,還是落後現象?過去日本統治者先提出、後經蔣渭水擴音的「怕死、愛財、好做官」評語,在台灣企業人身上至少是三缺一。為什麼?難道天生就注定在政治領域只能寄生?

臺灣何以缺了「松下政經塾」?

這裡的「企業人」,指得不只是企業主或創業家,也包括了企業內的專業經理人。你上次聽到某大企業執行長或副總獨立參選是什麼時候?你聽過具有30年企業真實經營管理經驗的人出任閣員嗎?

大型集團的老闆,本人不喜問政倒也情有可原,他/她自己的地盤就夠大夠煩了。但是,沒有一個集團老闆敢於不關心政治,因為他/她知道,台灣的政治可以決定集團的生死。因此,不敢說百分之百,但十之八九的集團都通過(原則上非法但實務上法不及眾的)暗地獻金的方式「關心」政治。還是那個疑問:既然都付出那樣大的資本了,為何不開大門走大路,直接經由企業培養問政人才。忘了著名的「松下政經塾」了嗎?

我個人的看法是,台灣的政治,至少在內政這一大塊,如果再不注入企業人的精神及經驗,恐怕得再原地打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道理很簡單,經驗證明了,以台灣複雜的共業結構,已經不是律師的辯才或醫師的濟世所能理清的;台灣內政現況需要一種類似「企業翻轉」的思維及力道,才能打斷各種「舊情綿綿;舊恨綿綿」的麻團式糾纏,甩掉嚴重不合身的體制大衣,重置台灣的資源,輕裝上陣、迎向未來。

臺灣企業該有一份「問政白皮書」

鼓勵企業人問政,要的是他/她的技能及價值觀。技能上,如目標設定、執行上的效果/效率達標、對人民需求的市場敏感度、利益分配的制度化、從組織學原理重整文官制度、以創新機制解決疑難雜症等等。

價值觀上,例如以競爭力為本、以績效用人、不歹戲拖棚、創富不忘分配、分配不忘創富。當然不是所有企業人都有這樣的德性,但事實也已證明許許多多的企業人具有這種價值德性。

今日台灣,企業界需要一份問政白皮書,企業人需要勇敢的意識到自身企業德性與台灣前途的直接因果關係!台灣的政治,需要企業精神和德性的手術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