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宇宙與NFT 新世代賺錢術

最近一個新詞被臉書馬克祖伯炒紅 – Metaverse,它被翻譯成「元宇宙」其實不恰當,因為這是「Meta Universe」的縮詞,而 「Meta」這個哲學概念(如Meta Physics,形上學)意指跳出定型的框架看問題,乃層層可能的去中心化概念,而「元」乃一個中心化的源頭概念,與「Meta」的概念恰巧相反。Metaverse 此新詞,其實譯為「潛宇宙」比較合原意,至少反映出「Meta」的無窮可能潛在性,人可以從N個維度的N個視角看問題或選擇體驗的框架,也就是「去中心化」的精義。

去中心化的「潛宇宙」,其實在金融領域已經有好多應用,其中最典型的莫過Crypto(私幣)及NFT(Non Fungible Token,姑且譯為「數位獨一品」)。

私幣的市場價值,雖然不會被統計入主權貨幣概念下的GDP,但除非它被主權國家消滅,其市場總量可預見達到全球GDP的20%~30%(目前比例約為5%,最大的比特幣佔其中六成)。目前市場辯論的關鍵點在私幣究竟有沒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其實這是偽命題,價值的基礎在信用(Credit),而信用的基礎在相信(Trust):一種心理狀態。只要有人數夠大的心理同溫層,任何東西無論虛實都有內在價值。例如,參加一場音樂會有什麼內在價值? 看風景有什麼內在價值? 

這就要續談NFT了。歌手黃明志最近爆紅的、調侃小粉紅的作品《玻璃心》,以99份限量版NFT上市,24小時收入的「以太幣」(Ethereum)等值 2500萬台幣,而買了這些NFT的人可視歌手的行情賺賠,且每轉手一次,原創的歌手可在上架時定義抽成比例。有人或會覺得荒謬,但是,去聽一場黃明志的演唱會事後有得到了什麼嗎?門票的稀有性導致轉手賺錢的經濟活動荒謬嗎?

NFT的潛宇宙中,任何實體、任何概念,只要在感官上能夠被獨一無二的定義,都可通過無國界的區塊鏈,在認同其價值的同溫層內交易。MV可以,照片可以,文稿可以,藝術品可以。這種對「原創性」抽象概念的價值認定以及計價機制,打個比方,可以讓任何一個原創者變成一個孫悟空,在「潛宇宙」的任何層次遨遊,有時還能賺大錢。如何,你也來試試?記住,只要是獨一無二的,都可以轉化X-NFT喔,只怕你想不到、定義不出獨特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