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不對稱風險」

「不對稱」,指的是台灣的經濟實力與其在國際金融生態中位置的不對稱。經濟實力上,台灣雖然不在前段班,但卻扎扎實實的處於中上段,一直保持在17~20名之間。然而在金融上,台灣處於生態鏈的末端。這從一件事實可得到佐證:台灣的本土金融界幾乎完全沒有能力設計、推出國際資金可以投資的、基於台灣經濟實力的金融產品。

全球金融即將「打掉重練」

這種金融和經濟之間出現巨大落差的現象,不管是歸咎於國際關係的被隔絕,還是政府政策的保守,或是金融機構自身的不進取,在當前的世界局勢之下,都可能在全球金融灰犀牛或黑天鵝迫近時,帶給台灣絕大的「不對稱風險」。

政治、軍事、病毒等諸多因素,已經把三、五年前就已能感受到的金融乾坤大挪移,由揣測中的黑天鵝變成了顯而可見的灰犀牛。這灰犀牛的輪廓,曾在本專欄中兩度描繪:《地球減資,貨幣重開機》(今周刊 1280期);以及《地球減資,誰將是失敗國家》(今周刊1230期)。

對這海嘯級別的事件,雖然沒有人能做時間預測,但是當下節奏所預示的趨勢卻是明確的。主流媒體受制於華爾街,還不敢多喊「狼來了」,但也都開始喊出一兩聲。自媒體上,則充滿了重量級人士越來越尖銳的警告聲,許多前財政高官、投資界大佬,都用上了「歷史未見」、「二戰以來最嚴重」、「職業生涯中前所未見」等字眼來形容將要發生的場景。

這意味著,世界當前面對的,絕對不是一場如1997、2001、2008的簡單「金融危機」,而是一場二戰以來的金融秩序最大翻轉,甚至可能到「打掉重練」的地步。翻轉之下,貨幣、利率、匯率、股市、商品價格所呈現的極端性,需要彈性極大的政策,才堪應付。

台灣金融與企業彈性落差極大

台灣企業的彈性是足夠的,否則台灣不會有今天的經濟實力。但是,台灣政府在金融要素上的反應速度、金融機構自身的調整速度,到時是否跟得上企業市場反應的速度,卻很難說。短文只能打個比方,就像縱使有最佳演員,但如果演員換裝速度不夠,或舞台上更換佈景的速度不夠,戲劇還是很難演下去的。

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三方,都得要正視這項台灣特有的「不對稱風險」,就金融要素到時的極端場景,做做沙盤推演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