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可能進入認知顛覆期

儘管社會上很多階層、行業對經濟狀態不滿意,但台灣的總體經濟很耐磨,這是毫無疑問的。二戰中被摧毀的多數是軍工、原料工業,而戰後的美援、土地資本改革、進口替代、出口導向、全面的基礎建設、奠定重工、化工、鋼鐵、能源,加上1979年前後的世界石油、金融危機時,台灣適時得轉軌進入電子業。80年代開放金融,93年進入世界前20大經濟體,2017年股市站上萬點。

美國秩序2.0?

一路從女工到今天的護國神山,這恐怕就是今天還活著的台灣人腦子裡的「台灣經濟印象」。不得不指出一點,這個認知模型,100%屬於二戰後的「美國秩序」(Pax America),包括所謂「台灣外貿40%依賴中國」這個現象也不例外。如果不是中國在80年代加入美國秩序,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投資和貿易不會發生。台灣現有經濟,其中固然有一小部份來自台灣自己的創新,但那些都是在既有秩序結構中的精益式改善。

想點出一個將來一定會發生的灰犀牛風險,遲早罷了。二戰後70年的「美國秩序」已經要撐不住了,「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美國正傷透腦筋,摸索打造一個「美國秩序2.0」版;不知天高地厚的習近平本想打造一個「中國秩序1.0」(Pax Sinica),現在眼見無望,已經開始破罐破摔:我做不出1.0,你也別想有2.0.

事態還在沿著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博弈發展,但我感覺,一翻兩瞪眼、甚至一翻全球瞪眼的系統性風險,已經在地平線上可以看到了。

中共進入鎖國戰時經濟

台灣的經濟是耐磨的;就像過去70年一樣,兵來可將擋、水來可土掩。但就怕兩點:1)兵來、水來沒看到;2)見樹不見林,視野看不到範式已經根本轉移,還拿過去熟悉的美國秩序1.0的認知框架應付純然不同的變化。

要言不煩,台灣政府及企業界當下最需要感知到的一件事是:習近平對中國內部已經深入「高築牆、廣積糧」的鎖國戰時經濟狀態,對外則盡力搗蛋破壞美國的美國秩序2.0版的打造。

以上對內、對外的兩條路線,對台灣總體經濟及個別企業有何衝擊?趕快拿起算盤撥一撥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