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限制不是問題,語言國力才是問題

台灣身居中國大陸塊旁,三、四百年來一直隨著中國的動向打轉,除了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十餘年間,由於中國封閉鎖國,台灣才證明了單打獨鬥也能闖出一片天。但隨著中國經濟逐步對世界開放,這一代的台灣人才發現,原來當「台灣功夫」的老祖宗一旦甦醒,「地緣引力」就會開始發生強大作用;因此,部份台灣人開始相信「地緣宿命論」,另外部份人則相信,只要把大門加厚加鎖,就可以抵擋地緣引力。這兩種人的兩種信仰,目前正在台灣島上戰鬥,殺得鮮血淋淋。

但事實上,隨著交通運輸工具、通訊工具、社交平台的飛速進步,地緣已經越來越不能主宰人們稱之為「國家」這個單位的命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國民的語言能力,其實才是一個國家掙脫「地緣宿命」的關鍵能力。

無多語能力=沒有競爭力

歐洲是個最明顯的例子。雖然沒有這方面的統計,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考察和切身經驗,歐洲各國的強弱,和一般國民能夠駕馭幾種語言成正比。經濟落後的,多為單語種國家,發達的國家,一般平民至少掌握兩種語言(不含方言),大學畢業者三種語言,而社會菁英沒有五種語言就很難混。

歐盟中瀕臨破產的希臘,絕大多數人只會說希臘語,計程車司機只能用英語單字溝通,一般平民或許聽得懂簡單英語,但是無法交流。隔個海峽的南義大利人,則語言能力強大得多,因為義大利語屬於拉丁語系,與全球大約二十三種語言是親戚(例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約有八億人之間可以有一句沒一句的溝通。 到了經濟更為發達的義大利北部,其語言國力就更明顯了,除了拉丁語系,一般人的語言能力更擴及日耳曼語系(德語、英語都屬於日耳曼語系)。

到了德國、奧地利,多數人都英語流利。法國人自尊心強,但其實英語、義大利語都還可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小國,更是不用說,五種語言以上的人比比皆是。

歐盟28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但事實上,歐盟國民如果不會三種語言,連火車服務員都沒資格當上,因為火車動不動就跨越三個甚至五個語區。

國民基本上只會單一語言,幾乎是所有亞洲國家的共同問題,從柬埔寨、泰國、越南,到台灣、韓國、日本、中國。還先不談英語能力,如果一半柬埔寨人懂一些泰國文,柬埔寨馬上就能降低越南對它的控制力,如果懂得的是日文或中文,那就可以掙脫東南亞半島的地緣限制了。

單語台灣將只能作中國的附庸

那麼台灣的語言國力呢?這?大膽的說一句,以台灣貧瘠的資源條件,如果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只會說中文,台灣沒有可能掙脫中國大陸塊的地緣引力。這與政治獨立不獨立無關;即使政治獨立了,單語台灣也只能作中國的附庸。

看到這裡不服氣的人,可能會舉出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作為駁斥。但是前文已經提到,台灣在90年代以前的經濟奇蹟,是在中國鎖國的條件下發生的,那段許多人還在回味的好日子(所謂的四小龍),只佔近代台灣經驗的十分之一時光,並不是台灣地緣史的常態。

也有人會說,腦力,而不是語言能力,才是國力的來源。這話對日本、韓國、甚至泰國來說都不錯,但是對台灣來講,並不到位。理由無它:若只會說中文,「腦力」就只能往中文地區擴散,中國是個中文大國,比賽中文能力和中文人口,台灣永遠是個弱國,這也是「地緣引力」的一部份。在這點上,台灣的處境比泰國還糟糕,一個只會說泰文的泰國人,他的「腦力」只能貢獻給泰國,而台灣不一樣。

新加坡算是一個突破「地緣引力」的國家,這與它的國民普遍具有兩種以上語言能力有直接關係。三十年前李光耀就對台灣媒體做出預言說,香港不可能取代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而上海不可能取代香港,因為金融行業直接和語言能力相關。

台灣必須快速的、大幅度的、手術式的提升其語言國力,否則在地緣引力之下,政治上、經濟上只能做附庸。焦慮於「主體性」的年輕世代,尤其要意識到,突破地緣是自己必須付出語言學習代價的。這說的不一定是英語,日語、韓語、越南語、印尼語、泰語也都可以。舉例而言,眼下台灣就有大量的東南亞新移民子弟,他們也是台灣開發語言國力的種子部隊的一部份,捨此優勢而不用,至愚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