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出口的2020通關密碼

台灣2020總統大選,最終誰出線?陸軍雖然還沒有開打,但是空軍已經開始對幹,個人秀也開始登台。基於2016美國川普當選總統、2019烏克蘭諧星脫穎而出,世界體會到一個道理:票選國家領導人,靠得不是政策,靠得是人物,而在人物這件事上,靠得是選民的「感覺」。感覺有兩種,一種正面的,一種負面的。

而台灣2014、2016、2018年的三次選舉,好像也符合這種「選民感覺論」。14年柯文哲的白色旋風,得利於選民對國民黨權貴印象的負面感,以及在反差之下柯的素人形象、人格特質帶來的正面感。16年小英獲勝,靠得是選民對國民黨的負面憎惡感。18年波及全台的「韓流」,靠得完全不是選民對國民黨印象的正面翻轉,而是對「最大黨 – 討厭民進黨」的負面感覺。

認清了台灣自己

截至今天,2020的前哨空戰,有意參選人和他/她們的網軍,還在延續著「感覺論」的老路線前進:盡力提升對我方的正面感覺,盡力加重選民對對手的負面感覺。我認為,這是錯的,候選人將為此付出代價;2020大選將是一場與過去完全不同性質的戰場,通關密碼不再只是「感覺」。

就像人們對「假新聞」的辨識能力越來越高一樣,選民對自身「感覺」的辨識能力也越來越敏銳。多數人可能還沒法用語言述說出這點,但人們對那種「被空軍牽著鼻子走」的意識,已經浮現了。在「物極必反」的原理下,試圖影響輿論或群眾感覺的動作若做過了頭,效果一定是反的。

台灣已經是一個「過了頭」的社會。酸的人,已經酸過了頭;怨的人,已經怨過了頭,而硬拗的人,也早已硬拗過了頭。酸過頭,怨過頭,拗過頭,總要回頭的,回頭的時刻已經到來了,我認為就是2020。

為什麼?2020有什麼特殊,能夠讓酸了一輩子的人停止酸、怨了一輩子的人覺得再怨也沒有用,硬拗了一輩子的人不敢再拗?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大局」,第二個是「認清了台灣自己」。

大局,指的是美國已經決心要和中共算總帳,中共試圖再施計拖美國幾年這件事。一個要算帳,一個要賴帳,台灣被迫成為夾在中間的棋子。台灣選民還生活在過去選舉的激情中,以為2020是一場「網內互打」的遊戲,而不知2020大選的本質是中美大戰,其結果不但牽動美中對衝格局,然後此格局變化將直接影響到中共的黨內鬥爭態勢,以及美國共和、民主兩黨選戰內的「中共議題」的份量。

作美國小弟?還是作中共肉票?

換句話說,美國會做出大動作支持其中意的候選方,而中共也會用大動作以暗助它中意的候選方。美中拉鋸下,台灣選民從現在到投票日會逐步意識到,2020不是「網內互打」的感覺戰,而是一場務實的選擇戰:作美國小弟還是作中共肉票對自己的餘生最有利?面對如此嚴肅的選擇時,我估計過去一切的輕佻、酸語、怨言都會造成社會心理上不可承受之重,因此會自動收斂,取而代之的是空前的焦慮感。

未來一年,將是台灣人被強迫做遲繳的哲學功課的一年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可以往前走的路有哪幾條? 選民在認清了自己之後,投票時其實不是投給誰的問題,而是投給哪個台灣方向的問題。這個被迫自省的壓力,我認為將會使得過去的 藍綠、統獨、左右、核能、環境、性別,巴肚還是媽祖等等選票議題,通通靠邊站。

但這並不代表台灣自己的內部議題不會發酵,而是在大生存壓力下形成高度更高的新意識方向。過去所謂的「中間選民」、「經濟選民」這樣的概念,將不足以捕捉住上述的新意識。我認為,在新壓力意識下將出現的是「建制派選民」和「反建制派選民」,用白話說,就是「親既得利益派」和「反既得利益派」的攤牌。而,這兩派是跨政黨、跨藍綠、跨年齡、跨性別的。這?,「利益」的概念包括權力、財富和所謂的「社會地位」,用世界語言來說,就是「anti-Establishment vs. Establishment」。

總結以上,2020大選的投票方向由兩條主軸決定:1)作美國小弟還是作中共肉票對自己的餘生最有利?2)我是希望由建制派(既得利益派)當政,還是由反建制派(反既得利益派)當政?這是2020的兩個通關密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