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需要的兩本帳冊

人類的任何制度,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計畫經濟,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低至部落、高至國家,只要違反了一條定律,就不可持續。這條定律就是:權責相符。這雖然不是可持續性的唯一定律,卻是不可少的條件。

今天台灣的憲政體制,乃至整個國家機器,距離「權責相符」,相差甚遠;有權無責,有責無權,在在皆是。用俗話說比較清楚,前者就是「有功在我,有錯在你」,後者就是「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坦白說,這還不算最惡劣的,雖導致效率不彰但還勉強可以湊合過日子。最惡劣的、造成台灣民怨根源的,是「以權牟利卻不在責任圈內」、「無助羔羊代扛其責」。

問「誰的責任?」不如問「誰的權力?」

「權責相符」是台灣選民、台灣納稅人在認知上必須跨過的一個門檻,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整天碎碎念只會耗費青春、自我模糊了焦點。台灣人民在民主法治的進程上,至今只學會了半套,就是「問責」掛帥,凡是看到不合理現象或出了事故時,腦子內的第一反應就是「誰的責任」?而不去追問「誰的權力」?這種半套思維,使得政府內、國家機器內,所有人做事時的相應第一反應變成「如果出錯,如何卸責」?久而久之,壞人練就了一套「事前找好替罪羊」的功夫,好人練就了一套「只要防弊、不用達標」的鄉愿心態。

公平地說,要一般選民、一般納稅人對「權責相符」這原則具備系統性的理解能力,有點奢望了。因為,在當今複雜的社會中,「責」到「權」之間,可能連結了無數的執行環節,這就讓有心人製造「權責脫鉤」提供了方便和空間。

因此,所有對當前憲政體制、司法體制、行政體制不滿的菁英們和團體,都有一項迴避不了的任務:從自身做起,不要只「打權」,不要只「問責」;在評論、分析、打擊任何令你不滿的事件、現象之時,都要做到「揪出責任背後的權力」和「弄清每一項權力所連帶的責任」。因為,只有菁英自己做到了這一點,作為受眾的一般選民、一般納稅人,也就是庶民,才得以提升對政治魔術、政黨宣傳、假新聞、情緒語言的免疫能力。

同樣的,對於任何歷史功過,也必須在「權責相符」的原則下去分析和評斷。否則,社會上一般人的腦袋將永遠在漿糊缸中,張飛打岳飛,台灣將不斷在權責脫節的邏輯怪圈內原地打轉。

機會與風險相當

「權責相符」定律有一個孿生兄弟,就是「機會與風險相當」- 機會越大,風險也越大;風險越小,機會也越小。再用俗話說穿,就是「願賭服輸」,只有在願賭服輸的定律下,我們才知道何時停利、何時止損。我們可以自問,自己這一輩子中的「不幸」,有多少其實是起於自己的願賭不服輸?台灣也可以自問,台灣的機會、台灣的資源,有多少是敗在社會的集體願賭但不願服輸,明知事態出了問題卻要硬拗到底?

在集權體系如中共下,玩弄政治的人就是在玩暴力、玩洗腦、玩利誘,而在台灣這種自由氾濫、一人一票但法治不彰的準民主體系下,玩弄政治的人就是在玩「權責脫鉤」、玩「鑽機會脫風險」的遊戲。

在「權責相符」原則下建立一套完整的「權責帳冊」,是台灣政治學界、管理學界、知識界,不可推卸的任務。用會計學做比喻,猶如複式記帳法一樣,資產科目和負債科目必須具有勾稽關係,帳本必須平衡。同樣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機會和風險相當」的評價機制,政客開支票或政府提政策,不能不提相應的風險;以風險原因而反對某政策的人,不能忽略相應的機會。

這兩本帳冊,或這兩個天秤,只要具備了,不論什麼制度、什麼主義,都可能持續;缺少這兩個天秤,什麼制度、什麼主義,都屬扯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