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人是「高雄」人嗎?

再幾天,高雄就要舉辦市長補選。很多人把它看成政黨之爭,我完全不這樣看。倘若高雄選民以政黨傾向投票,而導致這場選舉以政黨之爭告終,那就代表台灣選民、至少是高雄選民,還沒有意識到台灣的「地方選舉」對強化台灣現代地位的重要性。

當初韓國瑜以旋風之勢贏得高雄市長,深層次的推動力是「討厭民進黨」,那是一個典型的「以政黨為坐標」現象。然後韓國瑜又如自由落體般的在總統大選中敗落,固然他個人的得寸進尺且德才不足是重要敗因,但是該場大選中的「選黨不選人」因素非常明顯。

現在高雄又要補選市長了,高雄選民是否會再度落入「討厭XX黨」和「選黨不選人」的窠臼呢?這樣問,並不是我認為應該「選人不選黨」,那也是不對的,真正能夠體現公民水平的標準應該是「既不選黨,也不選人,而是選政策」。

讓城市真正自治

高雄選民若能看出哪個候選人的政策對高雄最好,則高雄幸也!不但如此,若2022年的全台普選,各地選民都能憑政策投票,則台灣幸也!國際會對台灣的民主程度刮目相看。

有人會反駁說,這也對台灣選民的要求太高了吧?連美國的選舉看起來都是在選黨或選人,台灣選民的程度能超過美國嗎?這個質疑,可以分兩方面來回答。首先,美國的選舉,儘管兩黨鬥爭激烈、候選人之間也互相人格抹殺,但是那種鬥爭和抹黑,都還是起源自政策差異以及政策背後的價值觀的,最終反映的還是投票者作為納稅人對政府的要求。換句話說,美國選民的投票行為本質上反映的是納稅人的權利及權力;選民知道自己要什麼,鎮民知道自己對鎮長的要求,州民知道自己對州長的要求,我納了稅,被我選出來的你就應該對我負責,而不是對你的上級或政黨負責。相對之下,台灣呢?

另一方面,台灣不是美國好不好?美國的國力經得起折騰,台灣的國力經不起折騰。美國是聯邦制度,州長不必事事聽總統的,市長不必事事聽州長的,這種分權體系,在這次的美國疫情中表露無遺。台灣的體制則是當年國民政府從中國帶來的「中央/地方大一統體制」,表面上美其名有「地方自治」,事實上是「財權歸中央、責任歸地方」的權責錯位體制。把這樣一套國民政府當年用來管制一千萬平方公里、五億人口的帶有皇朝尾巴的大衣,穿在小小3.6萬平方公里、2350萬人口的台灣身上,帶來極大的內耗、時時原地打轉。想想看,如果把一件身材是你300倍的人的大衣,套到你的身上,你的下場會如何?

台灣的「中央/地方」體制,若再不現代化,台灣就只能像過去一樣,被動的接受世界政治經濟大局的擺弄,運氣好時就沾點邊,運氣差時就只能隨波逐流。

「中央/地方」體制的現代化,第一步就是讓城市真正的自治起來,使選民知道自己要什麼,市民選出的市長對市民負責,而不是對「中央上級」負責。這一切的體現,就落在「政策」上。

民選市長依然無法執行市民意志

上述那件「老大衣」的本質之一就是所謂的「財政劃撥制度」- 多數的錢歸中央,再由中央「統籌分配」。或許有些讀者還不知道,這一套制度和中國是一模一樣的,當然這也難怪,「老大衣」本來就是與共產黨同源的老國民黨帶到台灣的,只是許多台灣人還未察覺罷了。

台灣選市長已經一人一票,但是一人一票之後,市長依然無法執行市民的意志,本市政策和財政,依然得看著「中央」的臉色辦事,中央權大責輕,城市責大權輕。奇怪的是,幾十年了,政黨輪替也好幾次了,選民們在這關鍵點上竟然還懞懂不清,這只能嘆台灣社會心態還沒從「順民」成長為「公民」,甚至連「納稅人」的權利意識都還達不到。

因此得問,高雄人究竟是不是「高雄」人?高雄這個城市的資源條件,台灣第一,比台北好多了,有農業,有漁業,有工業,有電廠,有國際港口和機場,氣候溫和有海洋休閒地,最重要的,有腹地。高雄人的人均收入,若達不到台灣城市第一,只能歸咎於政策不對、被「中央財政劃撥」底下的分稅制度拖累。高雄面積是新加坡的四倍,早在2014年我就寫了評論,文中感嘆《當個獨立小國,高雄條件比新加坡好,只缺一個「高雄李光耀」》。

當下,高雄市長補選的候選人有三位,其中,誰能抓到本文上述的思路和精神呢?誰能把高雄人的需求和意志轉化?政策呢?話說到底,誰能把高雄人變成符合高雄資源優勢的「高雄」人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