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台灣,如何思考

活在台灣的你⋯⋯是誰?

你生長在台灣,一個只有3.6萬平方公里、只佔地球陸地面積0.024%的島國上。也許你出國旅遊過幾次,但你覺得那不算真正的看世界,甚至也許你還沒有踏出過這個島。也許你家境不錯可以吃個小西餐下個小館子,也許你連多吃一碗麵都得要考慮再三。也許你激憤得曾經衝進立法院或在院外露宿20天,也許你從來不上街頭因為你覺得踏實工作才是正道。

不管怎樣,你就是你,但你在想你自己時用的字是「我」。坦白講,有時你不清楚你究竟是別人眼中的「你」,還是你自己看你自己時的「我」。衝進立法院,或走在十萬人群中的那一刻,你感到整個世界就屬那一刻,但離開人群後才三天,你就感到自己不過是世界上的一顆沙,而整個沙灘有一萬公尺長。

放鬆的那一刻,你叫它作小確幸,繃緊欲哭無淚的那一刻,你叫它作活在台灣的不幸。苦悶,因此要找事做、與人碰,做了碰了偶爾可以踩到小確幸,但最終還是回到苦悶。工作好錢多,容易建構一連串的小確幸,工作爛錢少,幸福感需要運氣。

缺的是機會感

台灣有幸運的1%,但你不在那裡面;說穿了,你甚至不在10%裡面。如果你在頭50%裡面,你覺得還可以忍受,但若你感到自己在後50%裡面,你就會憤怒。若你很清楚自己將永遠在尾巴的10%裡面,你只有兩個選擇:麻木,或革命。這?說的不是錢,而是機會;請記住,富二代真正擁有的不是錢,而是錢帶來的機會。錢可以帶來機會,但是機會不一定只有錢可以帶來。只要你有機會,管它錢不錢。苦悶,代表的是沒有機會感;富二代倘若感到自己在家族內沒機會,他也和你一樣苦悶。

好了,現在你知道真正的問題所在了。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頭1%還是倒數1%,不管你是生長在台灣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你的人生突破點一定是「機會」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任何「幸福感」一定來自「實現自己的機會感」,任何其他如金錢、地位、和諧,包括希望中彩卷,都只是機會感的衍生物或載體罷了。

機會感,也有人稱為希望感,怎麼叫它都無所謂,反正那就是一種感到前面有自己的路可走,路上可能會實現自己的一種感覺。一個80歲身無分文但還有機會感的人,比起一個20歲但已喪失機會感的人,說起來要幸福得多。

你很普通,那怎麼辦?

好,那麼大哉問來了。既然機會感如此關鍵,你要如何增加自己的機會感?機會感是可以培養、可以學習的嗎?一個智商平平,家境一般的「普通人」,能夠通過自我努力、自我修煉而增加機會感(希望感)嗎?難道一定要趨炎附勢才能得到機會嗎?失望者一定得皈依宗教才能彌補遺憾嗎?

或者,政治一點、殘酷一點的問,在經濟不振、政治惡劣、中國壓力環伺的今天台灣,一個「普通青年」,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機會感、希望感?

方法是有的,但需要你付出一點代價。秘方就是:自我提煉機會感、希望感、方向感的唯一方法就是「獨立思考能力」。

你可能會說,又來了,說教,老生常談。那就請往下看。

49萬9千9百99個其他人-何謂獨立思考?

何謂「獨立」思考?那就是你要「獨-立」!即使在50萬人的遊行隊伍中,你也得「獨立」來看周圍的49萬9千9百99個其他人(你知道這有多不容易),你得「獨立」的意識到你口中喊出的口號,你再激動,你也得把它當作「你」自己的情緒去體會。

在辦公室中,你得「獨立」於同事;在聚餐時,你得「獨立」於朋友;在看電影時,你得「獨立」於螢幕內容;在面對各式各樣的權威時,你得「獨立」看問題。

有點玄,什麼意思?

火車站的故事

「我」來說一個小故事給「你」聽。四十年前,和幾個大學同學出去玩,中途在一個破舊的火車站等火車。火車還沒來,月台上陸續站上了幾十名旅客,站台很大,旅客三三兩兩的散落四處。突然,一陣叫罵聲刺破安靜,一對男女旅客不知為何開始互罵。所有人,包括我的同學們,眼睛和注意力立刻轉向那對男女。我輕聲提醒同學,「不要看他們,看其他人」,於是我們幾個人開始觀察那些眼神無例外的集中在叫罵男女身上的其他人。事後一位同學說,哇塞,這經驗太奇妙了。當所有人都「融入」一個場景的時後,如果「你」用「我自己」的意識,去觀察那些當時已經完全失去「我意識」的他人,你的「自我意識」和存在感,將是那樣的清晰和犀利。

這就是「獨-立」,然後你用那種獨立而來的經驗,去了解事物,那就是「獨立思考」。

因此,下次在遊行時、工作時、辯論時、看電視新聞時,你都試試獨立,一段時間之後,你對自己、對台灣、對世界的看法,將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因為你獨立了。如此一兩年後,你一定可以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一種隨時切換角度看問題的能力,一種可以同時用多個角度看問題、理解事態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主體性

關鍵是,你不用走出台灣就可以培養你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一個小火車站的一個小事件,就能啟動你的獨立思考能力,何況一個3.6萬平方公里、2300萬芸芸眾生的台灣。哲學上說,這完全只是一個「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切割或切換的功夫,能力就在你的腦袋裡,就在你的意識內。如果你「融入」客體(環境),那麼也許你可以得到小確幸、分享別人的喜怒哀樂、得到歸屬感,但是,你將得不到主體性的獨立思考。

什麼叫「主體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主體性。主體性不是靠「別人」承認而來的。一萬個人「承認」你,你自己若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還是沒有主體性。(附帶囉嗦一句,想想什麼才是「台灣的主體性」?天天要求別人承認卻沒有獨立思考,掛個「主體性」的名牌,不過是個人形立牌罷了)。

談完了獨立思考,現在可以接下去談,為什麼「獨立思考能力」會帶給你機會感、希望感和方向感,而且是唯一的方法。

你不想作一台照相機或錄音機

如果你不隨身帶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即使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也不過就是一台照相機或錄音機。只有不斷的隨時隨地獨立思考,你才能把那海量的「資料」、「印象」,以角度切換的功夫,建構成一種「看法」或「思路」,也才能從紛雜萬象當中看到「機會」。

機會,就是「機-會」,各種意外恰巧碰在一起、稍縱即逝的那一小段時間。真正能夠利用到「機會」的人,是那些先知先覺的人,後知後覺的人可以抓到尾巴,不知不覺而又輕信者只能做別人的白老鼠。但世事混屯一片,如何「先知先覺」?

多數人會說,先看到機會要靠「聰明」,或粗俗的說,就是要智商IQ高嘛。這裡得闢謠,IQ再高,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頂多也就做一名「專才」(當然那也不錯啦);專才不需要太多「機會」,因為世界已經給他畫出了固定的路。

機會,來自先知先覺,先知先覺來自獨立思考能力,也就是不斷切換角度、時時能夠以他人觀點看問題的能力。試想,看到同一個事態,別人只能用固化、僵化的角度去體會,而你能夠從兩種、三種⋯⋯八種角度去體會,誰比較能從中看出「機會」(或風險)?這是簡單的算數,沒什麼神秘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