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權罷工,但有權利罷公嗎?

官方控股的華航,空姐無預警罷工,並繳交「投名狀」(護照)以示官股(政府)不同意就誓死不出國之決心(沒護照就不能登機,中國的旅行社防脫隊的慣用技巧),夜宿官股公司門口大街,在新政府緊急抽換官派高層、迅速簽下七條要求之下結束,整個作風、穿著和打扮都符合台灣社會的口味。過程中不好評論,但結束後,不得不談談「無預警罷工」和「無預警罷公」之間的區別。

黨國中華四結構層層剝

在勞動者權益這件事上,台灣有個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現象,那就是私人企業的僱員幾乎不罷工,而不惜罷工的聲音多來自官方控股企業。照理來講,在利潤掛帥的私人企業下,員工的權益更容易受到資方的擠壓,因而引起員工的抗議或罷工念頭,而在官方控股的企業下,官派的經營者只可能出現經營不善,或貪污舞弊,而不會以私人企業的資方思維來擠壓員工,反倒是鐵腕追求效率的官派領導會被員工趕跑。但在台灣,私、公兩個領域內的勞資意識顛倒了過來,由官股照顧的員工(也就是由國有資產照顧的員工)的工會極為強勢,而由私人股東照顧(也就是不用國有資產照顧的員工)的工會極為弱勢。

德國人罷工天經地義,但⋯⋯

這裡以德國的官控交通事業為對比。德國極度重視人權,鼓勵任何僱員自由組成工會來爭權益;勞資談判不成就罷工,在德國天經地義。2015年四月底德國鐵路公司(DB)部份員工宣布罷工兩天,在極度尊重罷工權的德國卻引起了社會不滿。當時我本人正在德國背包旅行,親歷了全過程並藉機了解了「民意」。德國人說,倘若是全部員工罷工,或者某一類關鍵員工集體罷工(例如所有的司機),那倒還好辦,至少大家知道沒火車可坐。但在德鐵的體制下,總有部份班車會開,但乘客需要不斷關注公告,這才是引起德國社會的憎怨所在。

原來,早期的德國鐵路公司屬於全國有,員工類似公務員,捧的是鐵飯碗,誰願意得罪全社會而罷工?你聽說捧著鐵飯碗吃國家財政的人罷工過嗎?他們只會懈惰或賴皮,不會罷工。但後來,在全球私有化的風潮下,德國也開放鐵路專有權,引入多家競爭,並且出賣老德鐵的部份股權;德國鐵路系統,變成了一個多家企業交叉持股但由官方控股的企業集團。

於是,蜘蛛網式的工會組織出現在德國鐵路系統中;各新進公司與原來的老德鐵公司之間的股份、合作、競爭關係錯錝複雜,各種工會於焉產生,公司有公司的工會,司機有跨公司的工會,票務員有跨公司的票務員工會,每個在「鐵路系統」工作的人都可能同時屬於好幾個工會,有時是某個鐵路公司整體罷工,有時是某個跨公司的某工種工會罷工。因此,每當某個工會罷工時,德鐵經營者都得對未罷工僱員進行「拼車」,以求傷害最小化,也因而往往縮減班次。

如何罷工而不「罷公」

但雖然如此,整個德國的鐵路系統卻總能運作,這不能不佩服德意志民族的紀律性:每次罷工前,該工會都宣布罷工何日何時開始、何日何刻結束,然後不管訴求是否達到,罷工行動到時一分不差的結束,恢復正常,工會回到談判桌上,談判不成,再組織(同樣是準時開始、準時結束的)下一次罷工。

官控企業多屬於公共事業,德國官控企業員工的「罷工亦有道」,給予社會足夠的預警時間,並事前告知結束時間,不會全數打亂人民的行程規劃,使得「罷工」不至於演變成為「罷公」;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有預警罷工,爭取自己的權益,也讓社會更清楚工會訴求、更了解政府及官派經營者的問題,因而使得全民更能給出社會公評。這種罷工之道,顯示出了先進文明的人權、民主、法治素質。

台灣好奇怪

台灣經濟中的公、私配置格局,「不公不私」、「又公又私」的比例甚高,電信、航空、高鐵都在此列,倘若此類事業罷工無道,極易淪為影響全社會的「罷公」。德國做法,值得台灣的官控企業經營者以及工會員工學習。

另方面,台灣的私營企業工會不振,平日沒有談判機制,員工權益往往到了企業倒閉或老闆落跑才發現投訴無門。「吃得到政府」的員工和「吃不到政府」的員工,同樣是人。但權益意識倒掛,你說台灣奇怪不奇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