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塊字使用者」才是切開中台關係的那把刀

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在經濟、軍事上強大,但是在人類文明的層次,它還完全找不到方向。(湯森路透) 「中國」、「中華」、「華人」、「華夏民族」等等字詞及其概念的模糊邊界,造成了一個大漿糊缸。想想,多少討論、爭辯陷在這個大漿糊缸中,繞來繞去最終只能以情緒收場。  

這個漿糊缸中,融入了血緣、文化、習俗、認同的原料,如果再加上「祖國」、「炎黃子孫」、「老祖先」等等佐料的攪和,任何使用這些字詞所作的思辨,都變成不可能。多年來,我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清晰定義的字詞,取代這個漿糊缸,使得相關討論得以清楚進行。

「方塊字使用者」這個詞,可能就是那把切開漿糊的刀。首先下定義:方塊字使用者就是當今還通過俗稱「漢字」(Han Character)為主要文字溝通工具的人群。我是其中之一,因為我在用方塊字寫這篇文章,你也是其中之一,因為你在讀這篇文章。所謂的「馬華」(馬來西亞華人),如果他用方塊字書寫、閱讀,那麼他也是一份子,同理延伸至印尼、新加坡及其他東南亞地區,美洲、歐洲甚至中南美洲、非洲。

所謂「方塊字使用者」

常說的「漢文化影響圈」,如韓國、日本,雖然還有個別方塊字,但是其絕大多數國民已經不依賴方塊字為主要溝通工具,因此韓國、日本不在「方塊字使用者」的定義範圍內。  

此外,在方塊字系統上吊掛著無數種語言(spoken language),例如東北話、上海話、溫州話、福州話、廣東話、香港話、廈門話、台灣話。這些語言當中,有些可以互通,有些幾乎雞同鴨講;試試讓一個說福州話的人和一個說溫州話的人用語言溝通,你會發現那比讓說義大利話的人和說法國話的人溝通還要痛苦。方塊字系統上吊掛的語言當中,有一種叫做普通話,作為不同語言人群之間溝通的最大公約數。  

方塊字使用者分佈全球,可分為兩部分,其最大宗約十三點五億人生活在今天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那塊大陸地(以下簡稱「A組」),第二部分總數大約五千萬到六千萬人,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以下簡稱「B組」)。  
以上這些乾巴巴的分析,可以用來做什麼?它可做的事情多著呢,不信我們來玩玩以下的遊戲。  

請問,一個出生在北京,二十四歲拿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去到美國留學,三十歲取得美國公民身分、結婚生子的人,他是不是「中國人」(Chinese)?他需不需要對「中華的偉大復興」負責?同樣的,一個出生在台北後來成為英國公民並定居英國的人,算不算是「台灣人」?需不需要對台灣的未來負責?這簡單的兩個問題,在前述漿糊缸內就可以讓人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  

請問,一個三代前從福建移民到馬來西亞(或印尼,或……)、現在依然懂得用方塊字書寫和閱讀的人,屬不屬於「中國人」,應不應該被視為「華僑」(Oversea Chinese)?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他有沒有責任?  

一個中國紅二代、官二代,十四歲被送到澳洲,成為澳洲公民,老爸還在北京當官,這孩子是「中國人」還是「華裔澳洲人」?他作為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還是由澳大利亞政府管轄?當他與澳洲的中國大使館互通款曲,請問他是在「愛國」還是在「叛國」?  

一個由台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轄區內生活定居了三十年,自願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及身分證的人,加入了當地政府任職,請問有任何不妥嗎?倒過來,一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轄區移民台灣,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的人,又有不妥嗎?  

若要解開情緒的漿糊缸,清楚的認清「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這三大人生問題,請開始謹慎使用,甚至拒絕使用那一堆漿糊詞:「中國」、「中華」、「華人」、「華夏民族」、「祖國」、「炎黃子孫」、「老祖先」等等,轉而開始使用「方塊字使用者」這把利刀。如果要談前面所提「A組」和「B組」之間的關係紐帶,唯一可以把問題談清楚的概念利刀就是「方塊字使用者」。

「英文使用者」的處境遠比「方塊字使用者」複雜得多。但是環繞在「盎格魯薩克森」文字傳統下的認同問題幾乎不存在,儘管世界上所謂的「英語」(spoken English)也是南腔北調。大家同為「英文使用者」,沒聽說過紐西蘭大學生抗拒莎士比亞,也沒聽過美國公民覺得自己在英國公民面前矮一截而不爽。  

台灣社會是方塊字使用者無誤,就好像台灣吃飯用筷子無誤一樣。認清這點,對跳脫情緒的漿糊缸有助。

「方塊字圈」政治文明的雁行理論

上面論及,只有用「方塊字使用者」這概念取代諸如「華人」等等相關的概念,才能由那一團糾纏不清的漿糊缸辯論中脫身。這一節,由「文明」的角度切入,繼續深入討論。  

上節中有一段話:「方塊字使用者遍佈全球,可分為兩部分,其最大宗約十三點五億人生活在今天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那塊大陸地(以下簡稱「A組」),第二部分總數大約五千萬到六千萬人,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以下簡稱「B組」)」。  

由於方塊字承載了數千年來累積的文獻、典籍、文學詩詞,上至儒道法釋的思想,下至小說、戲曲、成語,無可避免的,凡是方塊字使用者,腦袋裡的意識和思維,都多多少少有某些共通性,也就是文化的紐帶。這是人腦的結構使然,就像盎格魯薩克森文字,俗稱「英文」的使用者,無論身在地球何處,都避不開某種文化紐帶一樣。以突出的例子講,南非受英文教育的黑人和紐西蘭受英文教育的白人之間,其文化紐帶遠遠大於西班牙白人和魁北克法文區的白人。  

「Civilization」這個字被翻譯為「文明」,而非「血明」、「種明」、「語明」或「祖明」,是有深刻意義的,因為文字的紐帶力量,遠遠的超過血緣、種族、語言、祖先來源的紐帶力量。  

因此,前述的方塊字使用圈中的A組和B組,不管在地球的那個角落,都具有文明的紐帶。話雖如此,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A組和B組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這也不稀奇,就像同樣接受法文教育的地區,法國的民主政治制度和非洲法文地區的集權政治制度,也因為歷史際遇之不同而南轅北轍一樣。  

從文明內政治制度的統一性來看,英文文明圈內最為統一。在英文圈內,我們幾乎想不出來一個不走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相對而言,西班牙文圈,發源地西班牙已經走上民主自由法治,而南美洲的西班牙文國家卻不乏還生活在極權或集權的政治制度下,儘管這A、B兩組西班牙文使用者共享政治制度外的一些文明紐帶。  

回過頭來看方塊字文明圈內的A、B組,很明顯,在共享某種因方塊字而來的文明紐帶的同時,它們處於政治制度的競爭,甚至衝突。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獨立自主的台灣,具有二千三百萬人口,可說是方塊字B組中的最大者。尤其有意思的是,台灣的方塊字使用者橫跨了至少十幾種血緣族群,甚至幾十種;宗教上,全世界的教種,或多或少的在台灣都有一塊;性別價值觀上,台灣也是亞洲最寬容的。簡而言之一句話:台灣在地球上的方塊字使用者圈內,是最包容的一塊寶地。在法治上,儘管還有所不足,台灣也無疑是方塊字使用圈內最為民主自由的地方。  

我們真的不知道,方塊字使用圈中的A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不會有一天走上民主自由法治的政治制度。或許會,但也或許不會。但如果——這是一個很大的如果,它有一天有意走上這個方向,那麼,台灣就成了「方塊字使用者」這一群大雁的雁頭。

台灣絕不能妄自菲薄。要知道,文字的力量超越一切,同樣是使用方塊字,只要你的方塊字上所承載的理念和經驗具有吸引力,終究有一天你會成為領頭雁。

從體積上、人口上、經濟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是方塊字使用圈內的雁頭,台灣是遠遠落在其後的雁尾,這點無庸置疑。但是百年風水輪流轉,從未來文明的政治制度發展角度來看,台灣也有可能成為頭雁,港澳緊隨其後,而原來的頭雁變成尾雁。這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在經濟、軍事上強大,但是在人類文明的層次,它還完全找不到方向。  

方塊字使用者圈內,屬於B組的台灣,人口只有A組的六十分之一,面積只有A組的三百分之一,但在政治制度的穩健性這件事上,比的不是大小,而是結構。一座結構失衡的百層大樓,地震來的時候,其穩健性絕對比不上一座兩層小樓。  

台灣絕不能妄自菲薄。要知道,文字的力量超越一切,同樣是使用方塊字,只要你的方塊字上所承載的理念和經驗具有吸引力,終究有一天你會成為領頭雁。台灣今天所需要警惕的是兩件事:其一,自我破壞了政治制度文明。其二,方塊字能力不足以承載你的理念、不足以表達你的經驗。若台灣能夠精進其政治制度文明以及方塊字使用的能力,有朝一日成為領頭雁的可能性將大為增加。以上就是方塊字圈政治文明的雁行理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