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佔中」看香港與台灣文化反差

面對中國,台灣、香港兩者的政治處境很不一樣;香港已經是「一國兩制」的試驗品,而台灣還是一個除了國際身分證、其他一切都完備的自主國度。當香港學生的「佔中」運動爆發時,台灣社會很輕易的就聯想到今年3月份的學生「佔領立法院」運動,但其實,雖然兩者的口號都是「爭民主」,但在政治意義及作用上難以放在同一把秤上來對比。

可以取來作比較的是兩者表現出來的文化現象。兩場運動在風格上雖然俱有許多同質性,但很多方面也都呈現了反差。

香港青年的自尊程度很高

首先,台灣的政黨政治在2014三月份運動發生之前就都已經進行了攻防沙盤推演,而香港的「佔中」概念雖然早在2013年就提出,但是一直沒有政黨的明顯介入,顯得更像一場純粹的公民運動。

其次,兩場運動的參與者都很年輕,但香港的主力群體的平均年齡看起來比台灣的還要小2-5歲。雖然年紀比較小,但是在媒體上、香港人的用語上,沒有人稱呼他們為「孩子」。相較之下,台灣的佔領行動參與者,雖然許多人年紀已經25、26歲,台灣社會和媒體還普遍稱呼他們為「孩子」,而這些碩士研究生也沒反對自己被稱為「孩子」。這種反差告訴了我們什麼?不怕得罪「孩子們」得說,這反應了台灣的社會氣氛比起香港更傾向「媽寶型」。或者說,香港青年的獨立性格比台灣的來得強。

再來,雖然學生怒斥政客和北京,但抗爭學生仍然把自己的香港稱為「東方之珠」,並沒有出現對香港的自我貶低、例如什麼「爛地方、鬼島」之類,顯示香港青年的自尊程度很高,沒被弱勢的悲情所綁架。

另外,不滿學生影響上班、生計的反佔中市民很多,也出現許多對罵、對打的場面,但似乎沒聽到雙方用「誰比較愛香港」、「誰在賣港」的政治帽子互扔。粗話難免,但距離台灣「大腸花」的境界還很遠。

香港青年學生多數能以英語說明他們的訴求,國際媒體也多能掌握學生的訴求要點而加以廣泛報導。但是語言能力不是唯一因素,香港學生對「民主」(Democracy)的要求也很清晰:我們要真正的一人一票。相對的,在台灣的佔領立法院運動中,雖然對國際媒體表達的訴求也是「民主」(Democracy),但卻說不出來為甚麼台灣已經有了多黨制和一人一票,還需要爭「民主」?佔領立法院的合理性,其實來自「爭法治」、「爭程序正義」、「抗議立法委員違法違憲」,但學生們對國際媒體表達不出這種深度,使得國際媒體看不到台灣其實已經在深化民主,而只看到「反馬」、「反政府」、「政黨惡鬥」的一面,殊為可惜;不但浪費了一次深度的國際宣傳,還誤導了國際讀者,以為台灣政治還處在「天安門事件」的原始階段。這本「形象帳本」的一進一出,大大傷害了國際對台灣民主程度的了解。

只有自覺,才能使社會運動越來越進步;年老的,年輕的,這道理都一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