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 「一石二鳥」,但什麼鳥?

習近平班子耗時兩年推出的「一路一帶」(建立南方海上新絲路連結亞洲、 恢復北部老絲路連結歐洲),絕對是個高招,但也絕對是個險招。做得好,就是一個帝國型的經濟勢力圈;做得不好,就會肥了他人、瘦了自己。但是不管好壞,這是中國經濟不得不踏出的一步。配合這戰略,習班子也推出了「亞洲投資銀行」(AIIB),作為「一路一帶」的融資週轉中樞。

「一路一帶」的預計總投資額估算為一點六兆美元,「亞投行」的募資額為一千億美元,後者中國出資一半,加總起來,中國未來十年得為這個巨大戰略準備一點六五兆美元(約為台灣三年的GDP)。

亞投行若失敗,就是撒豆子餵鳥

中國出得起這錢嗎?短期內,以中國當下將近四兆美元的外匯存底,週轉不成問題;長期下,中國已經擺明要用人民幣逐步替代美元,自己的鈔票自己印,因此看起來也不是問題。

但,是嗎?

向外看,這是一個貨幣戰爭和貿易戰爭的高招,在環中國的地緣範圍內,複製了美國二戰後的美元戰略還有貿易通路戰略。如果順利,整個東亞、南亞、北亞的權勢結構,將由目前的「美中共治」轉向「中美共治」,然後徐圖將美國勢力趕出亞洲。

向內看,中國的經濟引擎在高速運轉二十年之後,早就已經結構失衡了,失衡帶來的產能過剩,固然在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上還很好看,但實質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出身於台灣、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先生,幾年來堅持說中國經濟還可以保持10%增長速度二十年,最近終於鬆口說,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能夠保持3%-4%增長就不錯了。林毅夫還透露,2008年釋出的四兆人民幣「救市金」,其刺激出來的全國地方債務總額可能已經高達二十兆人民幣。

過剩的產能設備、已經不再年輕的過剩勞動力、多年來的重量級技術投資(如高鐵、核能、電力)、穹頂之下的碳污染、嚇死人的隱性債務,這該怎麼辦?國內再投資,死路一條,高手腦筋急轉彎,那就把整個亞洲當作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來看問題吧。拉丁神燈一搓,蹦出來個大戰略:一路一帶加亞投行。

一路一帶和亞投行的如意算盤是:1)讓整個亞洲來作中國GDP的緩衝器;2)用中國過剩產能換算為投資,為亞洲做急需的基礎建設;3)用人民幣取代美元計價,提供人民幣另外一條發行量的出路,以發行總量提高來對沖、緩和國內的人民幣債務壓力。目前人民幣是一種「怪幣」,其國內購買力和國際購買力(匯率)的落差,已經到了高速通膨的臨界點,如果隱性債務都浮現,中國當下的經濟結構未必撐得住。

各國可能高估了一路一帶和亞投行的政治意義,因而未能由其中看出中國經濟的脆弱性。不過,無論結局如何,過程對亞洲的較落後國家還是很有幫助的。成了,就是一石二鳥,不成,就是撒豆子喂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