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 -用價值觀拉開中國差距

台灣企業不能和中國企業比大、比肌肉,這是全台灣人都已經承認的事實。因此,有人提出台灣應該和中國比腦力、比創造力。然而,這也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因為,14億人的頂尖1%就是一千四百萬顆好腦袋,而2300萬人的頂尖1%只是二十三萬顆好腦袋。

要比,只能比跟人口數量、體積大小無關的競爭要素,那就是價值觀和世界觀。台灣企業得勇於拋棄幾十年來的舊觀念,乘著現在還有實力的時候,往中國經濟體制無能面對的價值觀、世界觀邁進。

以台灣現在颳起的所謂「工業4.0」風潮為例,多數人還將其視為一種自動化、效率化的延伸,只不過是工廠內的設備通過「物聯網」進行無人化的製程。老闆們聽得進去,多半是因為可以「省人工」、「提升品質」。「工業4.0」在世界上還在發展的初始階段,台灣的許多電子公司、精密機械公司一定會得到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這就是考驗台灣企業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時候了。

工業聚落:台灣最強項

工業4.0 聚焦在「智慧工廠」,但工廠的「智慧」表現在哪方面?更快、更好、更多、更省?這樣想的人,最終一定被淘汰出局。最智慧的工廠,應該是一座扣緊終端消費者習慣的工廠,而不是「接單生產」的工廠。用一個極端的比喻來說,未來每一座智慧工廠,不管生產什麼組件,都得像一家成功的點菜餐廳一樣,親切的照顧到每一位食客的需求。智慧,是為了終端客戶的消費習慣而智慧,不是為了公司或老闆的銀庫而智慧。

因此,台灣在撲向「工業4.0」的潮流之時,若能在電子設計、機構設計上,植入(design-in)應付終端客戶彈性需求的元素,那麼台灣的產品就會在世界上獨樹一格。再深入說,「工業4.0」不應該僅是一個「工廠」層次的概念,而應該也是一個「工業聚落」層次的概念。工業聚落,正是台灣幾十年來的最強項,雖然被中國抄襲,但是中國版的工業聚落經常有形無神。這個「神」,就是台灣式的協作體系,這也是為什麼當台灣的行業外移時,不論到中國還是東南亞,一律是協作廠整體移動。「工業4.0」是個機會,應該把「台灣式協作體系」放到4.0的設計框架內,不但把扣緊終端客戶彈性元素植入單廠,也同時植入協作體系,包括遠距協作。如此,採用台灣工業4.0產品的公司,包括國外公司和台灣公司,可以更方便的創立協作網,市場戰鬥力將不同一般。

在「接單」的層次上,中國已經青出於藍,但在「扣緊終端用戶的協作生產」的層次上,中國商人的價值觀、世界觀還跟不上。並且,其老闆習慣、員工習慣、管理體制、政治氛圍都不利於這種發展。不知台灣還在「接單」的大小老闆們,能否領先突破?如果突破,可拉開十年的差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