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算盤打不過華盛頓計算器

USA_ROC_flags

不久前華盛頓透露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將訪問台灣,北京祭出習近平訪問莫斯科普丁的反制招數。評論界分析,若事態如此發展,北京就可合理化經援、軍援普丁了,因而華盛頓的算盤沒打好。

北京算盤怎堪現代運算

經過白宮和台北總統府一陣商議,改弦易轍為蔡英文總統到美國,過境會面麥卡錫加上在加州雷根紀念館和紐約保守派大本營的哈德遜研究所演講。評論界又說,北京的威嚇奏效了:華盛頓讓步了。

華盛頓並沒有讓步,而是放下了算盤改用計算器;算盤只能搞加減,而計算器可以算出幾何級數和開根號。

國際政治,除非開戰,威力多半落在話語權以及現象解釋權。你到我家,還是我到你家,這裡面的政治藝術大了去了。

美國國家第三號人物,眾議院議長,到台灣不過是表達了一個國家態度: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麥卡錫訪台不過是在表示北京無權干涉其行程。

美國接受蔡英文訪美並會見眾議院議長,表達的則是另一種國家態度: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實體,而蔡英文是這個實體的代表。

無論是你家還是我家,麥卡錫見到蔡英文時都不會稱她為「蔡女士」(Ms.Tsai), 而一定都是用「蔡總統」(President Tsai)。 但是「總統」這個詞,在我家和你家的意涵天差地遠。到了你家,稱為「蔡總統」完全可以解釋為作客之道。到了我家,稱呼「蔡總統」就是我主人接受了客人的國際地位。

沐猴而冠——怎麼看都是個笑話

在這情況下,習近平若還是訪問莫斯科見普丁,那就是在國際政治上賠了夫人又折兵——既讓美國進一步加重了台灣是個獨立國家的國際印象,又落入了北京有意軍援普丁的國際印象,導致美國聯盟隊有了進一步制裁中共的堅實理由。

從「戰狼外交」開始,習近平一再的顯示他本人對國際政治毫無常識,而且他身邊的策士,本質上都是一群「披著狼皮的綿羊」,使他誤會手上有一批狼。此次換屆之後,身邊連會扮演羊的人都沒有了,唯一的一件狼皮外套披在他自己身上,一個人得扮演七匹狼,他會累死。

從「我家」改到「你家」,如果是台北總統府的發想,那得按個讚。

429

另類指數看中國經濟

Toilet4CN

中國經濟大勢究竟是上是下?尤其是關鍵的2023、2024兩個年份?

身在中國的經營者,無論是外商還是內商,都會有直觀的體會。但是,對於本人不在中國的外人,往往只能依賴中國政府發布的官方數據來判斷,也有人由於不信任官方數據,而只能依賴國際大投資機構偶爾才會發出的不同於官方數據的信息來判斷。

學會看穿中國戲法

中國的官方數據惡名昭彰,因而內行的人士總會發展出一些簡單的公式來做指引,例如將官方的GDP數字「N減3」、甚至「N減5」,就是當官方說2022年的GDP增長3.2%時,判斷真實的數字為0.2%,甚至負1.8%。

這種「智慧」其來有自。2007年時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就對來訪的美國駐中國大使克拉克·蘭特(Clark T. Randt Jr.)爆料說:他本人從來不看官方數字,他施政時只依賴三個難以造假的數字: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後來被英國「經濟學人」期刊於2010年12月9日稱為「克強指數」,舉世聞名。也曾有台灣投資人質問中國公司何以保證年增率8%,該公司負責人說:老弟,你傻啊?沒有我的8%,國家的8%增長從哪裡來啊?

2023、2024 的中國經濟走勢,其實即使完全不看其官方數據,也可以從一些亦莊亦諧的「另類指數」來衡量。這兒就隨手介紹幾個。

外銷的真實情況,可以用「空箱指數」來感受。中國的七八個主要海港,過去的吞吐量都居世界前茅、貨櫃的週轉速度極快,外銷業者往往一櫃難求。但當下,每個港口都堆滿了空置貨櫃,貨櫃進來了就出不去了,空箱數量是過去的數倍,因為外銷劇降。某些港口所在的城市,甚至出現了外銷企業花錢僱用貨車拉著空箱子來回遊街,製造本企業業務繁忙的假象。不要覺得這匪夷所思,還記得過去中共中央在鼓吹「綠化」時,許多地方政府把整座山噴漆為綠色,以應付上級的考察嗎?

即使是小額的私人帶貨貿易,都可以用「黑兄弟指數」來見其榮衰。廣州市是中國非洲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他們是中國與非洲之間私人貿易的導體。近來廣州的非洲黑人數量大幅衰退,這告訴了我們一些事。

就業的真實情況,可以用各地監獄的「犯人勞動指數」來衡量。犯人勞動在中國是無成本的,連監獄中的工廠都沒事可做時,代表需要拿薪水的一般打工仔更沒事做了,哪怕失業工人的日薪要求已經降到了9元人民幣一小時。

城市中的商人財富,可以用「媽咪指數」來考察 – 夜總會、夜店中的領班(俗稱「媽咪」)每周接到的客戶電話以及她們催客的短信息數量。

以「馬桶指數」看中國才準

至於大城市內白領的收入或消費信心,可以用「鼎泰豐指數」來測量。在中國的鼎泰豐分店,疫情前一向是如同台北的鼎泰豐,用餐時間門口大排長龍。但是已經全面解封的上海,三月份的鼎泰豐店內能夠坐到三分之一的席位就算不錯了。

「另類指數」的始祖是美國的「馬桶指數」(Flush Polling)。它起源於1980年的美國愛荷華州伊梅特斯堡(Emmetsburg)小鎮,當時是總統大選年。該鎮報紙請求鎮民於晚上不同的特定時段沖馬桶,以表達對不同候選人的支持。然後隔天,報紙方向鎮上自來水公司取來那幾個時段的用水量,做出統計圖表以預測誰會當選。此風從此遍及美國小鎮,一直到90年代末期才消失。據我多年前看過的一篇報導,「馬桶指數」的準確度還不錯。

預測美國經濟,我看官方數據。但坦白說,評斷中國經濟,我寧可看另類指數。

93

沈棟這個人和《紅色賭盤》

RedRoultteTW2023

2012年6月4日下午5點,我如約來到泰鴻(Great Ocean)投資公司,北京建國門外大街的韓國SK大廈的29樓,街對面是李嘉誠投資的中國大飯店。當時我心裡感到有一絲詭異,這個日子來到這個23年前6/4當天慘案的重災區。

公司的辦公區線條簡潔,格調正反映了中國新世代企業家20年來與現代接軌的速度;一進門就是一整面牆的瀑布活水,中國人喜歡活水,那代表來財。但是經過廊道再走進那間私密的辦公室,格調變了,成了純英國風,有點意外。 一個令人精神一振、刮目相看的人走了進來,他身高如同籃球員,笑容帶有節制。「你好啊,我們見面了」。

在這之前大概三個月,我的郵箱進來了一封來自北京的陌生郵件:「范先生,我不久前在台北的誠品書店買了您的《台灣是誰的?》,希望有機會能和您當面聊聊。沈棟」。我禮貌的回了封郵件。

忠實讀者變成了暢銷書作者

大概過了一個多月,又收到這位叫沈棟的人的郵件:「我剛到倫敦,想起你,看你時間方便,我下個月來台灣找你」。 我只當這位陌生人是個普通讀者,怎好意思讓他飛一趟台灣?於是我回信說,我其實在北京住過20年,現在還經常往返台北和北京,不久就要到北京,若他也在,到時聊聊就可以了。 這就是2012年6月4日我出現在泰鴻公司的緣由。當然當時完全不知道,這位陌生的讀者沈棟,其當時背景之複雜以及日後之遭遇,會帶來一本10年後出版的《紅色賭盤》(Red Roulette)一書。

沈棟曾經真心的想為中國的未來找出路。事實上,在2013年習近平登基前後,至少有長達五、六年的時間內,中國出現過一批民營企業家,他們大都深信中國走向文明之進程以及財富之增長是不可逆轉的,共產黨官僚系統內也有一批新秀在半信半疑的與他們唱和。 舉兩個例子。在那次2012年6月4日下午與沈棟的初次見面中,他告訴我,他買了一批我寫的《台灣是誰的?》,給每個中央政治局委員(25人)送了一本,「已經有8個人回覆說讀完了。」而那是一本倡議台灣獨立主體性、強力批判中共體制的書。

另個例子。新北市大坪頂的頂峰蓋了一座現代摩天巨廈,建商就是一位來自中國的民營地產商。這位我也認識的企業家,在大約2008-2012年之間瘋狂在台灣各地收購自黨外運動以來一直到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文物」,從最早黨外遊行的旗幟、文宣品,到陳水扁穿過的皮鞋,至今仍存積在台北近郊某倉庫。

當年問他為何要做這件事,他說遲早有一天中國要民主化,他打算在北京建一座「台灣民主運動博物館」。這人和一群中國民營企業家合組的「阿拉善」NGO,台灣許多人也都熟知。 這群為數絕對不算少的中國企業家,精於與共產黨權力集團打交道,完全懂得如何利用關係搞巨型項目賺大錢,並沒有傻到公開與共產黨作對倡議民主,但他們當時潛意識的相信,他們之所以能夠賺錢,本身就證明了中國具有民主的因子,即使不能短期實現,有生之年應該有機會看得到。

因此,台灣的民主歷程對他們來講,哪怕是民主過程中的惡鬥,都是一種「回到未來」的參照。他們每一個人,第一次到台灣時都會要求去看座落在台北景美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體會一下人權公義轉型的艱難過程。

十年過去了。在《紅色賭盤》發行了14種語言版本之後中文版終於問世的今天,回過頭將作者沈棟放在當年那一串暴富的中國民營企業家行列中做比較,沈棟對中國前途的關心角度和前述的那群民營企業家的本土本質不同;沈棟的角度其實是來自國際的、世界的視野。當然,這和他在香港成長、美國受教育的經歷有著直接的關係。 應該說在2012年之前,中國還處在世人未看清共產黨本質的「鍍金時代」;上海出生、香港長成、美國教育的沈棟,他的「洋派」作風在中國還是很吃香的,加上他一米九三的身高,配上許多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說他是「鶴立雞群」並不為過。除了不帶條件的向美國哈佛大學捐贈獎學金,他和前妻段偉紅也向北京清華大學捐贈了一座最現代化的圖書館,並成立了中國獨一無二的「家族傳承教育」基金會 – 凱風基金會,遍尋全球各文化下的家族價值觀,從印度到美洲到歐洲,並廣邀世界各家族的傳人至中國教育各類「土豪」,包括了企業土豪和政治土豪。

年輕沈棟從滿懷希望、滿腔熱血,不經意的踏入了中國官商的權力核心,雲霄飛車一般的高起高落,在醜陋的政治環境中,經歷了最真實又最現實的感情,今天竟然還能以一種跳脫叢林的理智冷靜狀態,寫下了《紅色賭盤》這樣一部不帶自誇、不帶自憐的紀實著作。

許多台商欠缺沈棟這般勇氣

如同他在書中所說,這書是寫給兩者看的。一者就是他即將成人的兒子,他不能讓兒子將來通過道聽途說來了解自己失蹤的生母。另一者就是全世界的人,因為全世界的人都需要在近距離瞭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前兩天,一位曾在中國市場身經百戰的知名金融人士在Line群組中說了這樣一段話:「《紅色賭盤》我買來看了,意料之外的超級可讀性,故事精彩,雖然是自傳,卻沒有自傳的沉溺與自我膨脹,猶如現場目擊那樣坐在中南海的領導身邊看故事。我那天原本只是抽空看個第一章,後來竟然放下手中的要事,一頁接著一頁讀完了。這書不只是自傳,還看到中國權力資本主義的核心,看到婚姻問題、看到上海香港台灣美國的歷史糾結!以及共產黨的未來。總之是一本可讀性極高的佳作,推薦、大推薦」!

台灣的企業界,還有十數兆台幣的資產在中共治下的中國;台灣人,還有百來萬人在中國進退兩難。他們也都有真實故事,但我們讀不到,缺的就是沈棟這樣的勇氣吧。

210

習近平指數——中共兩會的看點

AntiXi2022

2023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質上之終年、「中華帝國」之元年。而三月初在北京召開的「兩會」,將是新帝國獨裁者走向的最佳觀察點。

習近平的帝國指數

帝國權力要全抓,可由三個層次觀察:黨務、軍務、政務。黨務已經由習近平一手抓;2022年的中共二十大,他排除了所有的非習力量,七個常委都姓習。軍務他早以「軍區改戰區」、「取消三總部」兩個手段,徹底的控制了軍權(然軍人在關鍵時刻是否都聽他的還不一定,但這是另話)。剩下的政務之命運,下場是否如同黨務/軍務,就看這次兩會了。

由兩會可以歸納出兩個「習近平指數」,並以此推斷「中華帝國」的命運,當然也足以供台灣、日本和美國作為接下對應政策之參考。

第一,習近平的帝國指數。「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字,雖然事實上毫無「人民」可言,但是七十餘年來即使在一黨專政下,究竟黨內還有路線競爭的派別,稍微可沾上「共和」這概念,如毛澤東當年所承認的「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例如,多年來「黨務」和「政務」多少還處於分權制衡的狀態,但在「帝國」下,習近平推動的是「黨政合一」的回頭路。二十大前,習近平採用的是以己為尊的各種「小組」來剝奪國務院的政務權,但若在兩會上他把這些「小組」予以建制化並歸屬於一個新設的機構,那就等於是在制度上將國務院空心化,變成廁所裡的花瓶、黑道大哥的女人。

第二,習近平對自我權力信心的指數。習近平的內心究竟有多虛?這可以由兩會中的兩個現象做出評估。他若想把「黨政合一」的路線一竿子插到底,從中央到地方,那他就必須得到強力部門:國安及公安的全面配合。理論上,身兼國家主席、黨書記、軍委主席的他,不應該再擔心國安、公安的不忠誠,但他若在兩會中再做出國安、公安部門的實質合併動作,那就反應了他內心對地位的安全還是恐懼的、對社會的穩定是沒有信心的。

李克強團派的最後控訴

國家副主席的人選,也是習近平權力信心的指標。他若心虛,就會安排極弱的應聲蟲。

最不可能發生但卻最有看頭的是:李克強會不會在做政府報告時向習近平射出冷箭。若沒這隻箭,代表的是共青團派已被團滅了;若有,則顯示團派還有一口氣。

「蔣經國基金會」需要重新定位

Taipei22

固然蔣經國基金會自2017年起大量補助全球有關台灣的研究,但是研究的軸線還是趨向於「由中國視角看台灣」,我覺得這不但偏離了蔣經國晚年的路徑,更距離台灣當前的現實政治處境天遠地遠,無論是內部的還是國際的。

蔣經國怎堪成了「國軍遺孤」?

更不用說,該基金會的方針還是不脫蔣氏家族早年的「反攻大陸、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風格。若說該基金會老一代執掌者擺脫不了傳統牽絆,猶可勉強解釋,但到了如今2023年還如此,不就等於後人在「舊情綿綿」之下,把蔣經國降格為「亞細亞的孤兒」、甚至成為類似泰緬邊界金三角的「國軍遺孤」了嗎?

雖然功過未定,但若非蔣經國在歷史節點扮演的角色,台灣今天不會長這樣。蔣經國先生在歷史上是個人物,這點無庸置疑。需要探討的是「蔣經國」這概念的未來性,諸如以下的大哉問:

1. 紀念他的基金會,所執行、補助的項目,應該以台灣為本,還是以中國為本?

2. 換個方式說,各類研究、各類活動的出發點,應該偏向「由台灣角度看中國」,還是「以中國角度看台灣」?

3. 即使以台灣為本,其中「由台灣看世界」和「由世界(人類文明)看台灣」的比重份量?

4. 最重要的,蔣經國基金會的董事會及執行團隊,是否背叛了蔣氏「中共不等於中國」這第一原則?對「中國」的舊情綿綿猶可理解,但移花接木到「中共」身上而變成中共對台統戰的助長者,乃徹頭徹尾對蔣經國的羞辱。

臺灣人珍視落地生根

我們可以推估蔣經國先生在今日會對「他的基金會」做出怎樣的決策。以他晚期至少十年的行為路徑(包括叉路)來做加減積分,我覺得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提出來的「落葉歸根 vs. 落地生根」對比,應該會得到蔣經國的呼應。

對於蔣經國基金會下個十年、二十年的經營方向,我認為史學界應站出來參與討論,不能讓「蔣經國」這個概念被任何一方霸佔,無論是善意霸佔還是惡意霸佔。

156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